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理上網來】把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創造美好生活的切入點

評論頻道 來源:央視網 2018年08月09日 10:4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凸顯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擁有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是新時代每個中國人的期盼,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充分認識建設美麗中國、創造美好生活的重大意義

  建設美麗中國、創造美好生活,既是問題導向,更是民心所向、民生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生態文明建設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

  建設美麗中國、創造美好生活,必須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質量是民生的重要方面;只有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切實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健康的重大環境問題,人民生活才能更加美好,生活環境也才能更加宜居。為此,我們必須摒棄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建設美麗中國、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國GDP總量接近83萬億,財政收入超過17萬億,已有能力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有可能實現“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我們應當緊緊抓住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期,奮力爬坡過坎,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我們必須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緊迫感,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

  建設美麗中國、創造美好生活,是歷史賦予的重要使命。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帶領全國人民勵精圖治、開拓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成效,也付出了過高的資源環境代價。經過近年來的治理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並不穩固。因此,我們必須以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態度,舉國之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遵循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中國共産黨的執政要務是帶領全國人民把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人民生活得更好。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明建設是最普惠的民生事業,它牽涉著億萬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而要建設生態文明、建成美麗中國,就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基本遵循,就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要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認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展現點,建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揭示了建設美麗中國與創造美好生活辯證統一、互促共進的關係,指明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和發展走向。綠水青山可以帶來金山銀山,金山銀山可用來建設綠水青山;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不是生態文明,生活富裕但生態環境退化也不是生態文明。要通過改革創新,探索生態産品價值的實現方式,探索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讓土地、勞動力、資産、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資源變資産、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惟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才能實現。

  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載體,也是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的載體。建設美麗中國,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必將推動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作者周宏春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輯:鄭芳 責任編輯:王夢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