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方略,描繪美麗中國新畫卷

評論頻道 來源:央視網 2017年10月24日 15:0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黨的十九大開幕會上,在習近平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所作報告中,“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最新提法,以及加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前的形容詞“美麗”,都成為這份精彩報告中最動人的亮色。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係史。顛撲不破的歷史經驗警示人們,倘若沒有綠色發展理念,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即便經濟指數一時上去了,人民的幸福指數也可能止步不前,甚至出現滑坡。在生態文明問題上,容不得任何輕視和敷衍。“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我們的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恩格斯關於“自然的報復”的經典論述,正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唯物辯證法的生動詮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銳意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5年來,全黨全國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新增造林年均超過9000萬畝,治理沙化土地1.26億畝,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被國家空氣質量監測網覆蓋,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3個重點區域PM2.5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下降均超過30%……

曾黑煙四起、塵土漫天的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如今入村是景、滿眼皆綠,發生了涅槃巨變。朱肇聰攝

曾黑煙四起、塵土漫天的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如今入村是景、滿眼皆綠 朱肇聰攝

  嚴格執法為生態文明建設築牢屏障。近幾年,中央環保督察組雷霆出擊,累計問責超過1.5萬人。從騰格裏沙漠排污事件上的追責到底,到今年7月對祁連山生態保護事件的嚴厲問責,包括3名副省級幹部在內的幾十名領導幹部被處理,彰顯了黨和國家捍衛生態文明的堅定決心,推動著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發展。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創新生態執法檢查,成立了全省首個生態綜合執法隊,圖為該大隊執法宣傳欄 央視網鄭芳攝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創新生態執法檢查,成立了全省首個生態綜合執法隊,圖為該隊執法宣傳欄 央視網鄭芳攝

  建設生態文明,永遠在路上。不可否認,5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也應清醒地看到,生態環境問題仍然突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依然嚴峻,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對滯後,主體功能區、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等尚在探索,“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與此同時,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當中國富起來、強起來之後,人民對於“美”的需求,變得更加強烈。“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秉持著這樣的初心和使命,黨中央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塞罕壩的實踐證明,荒原可以變綠洲,生態環境一定能實現根本性改善 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塞罕壩的實踐證明,荒原可以變綠洲,生態環境一定能實現根本性改善 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是以,十九大報告中,不僅用“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決策,回應人民的生態文明需求,更通過“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等一系列定位與要求,勾勒出新時代美麗中國的線條輪廓,展現了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條道路,不僅為中國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也將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應有貢獻。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關係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打好這一系列組合拳,才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才能繪就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新畫卷,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兌現對人民、對未來的莊嚴承諾。(特約評論員 卞離石)

編輯:鄭芳 責任編輯:王夢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