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貧之盼:飛來橫財非福 | 民之哀:賣魚易賺錢難 | 編者説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 追究責任
“城裏人”和“鄉下人”之間多出了難以逾越的門檻,被隔絕門外的,是懷揣著七彩夢想的孩子們。
留下還是離開,自上世紀90年代出現民工潮之後,一直是縈繞在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心頭的疑問。
在“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背後,是城鄉壁壘依舊堅實、起點公平仍然欠缺的尷尬現實。
一個“好人”為何變成了人們口中的“惡鬼”,一個看不得打老人的老實人又怎會對上訪者拳打腳踢?
金錢難以收買節制的權力,無法抑制自身衝動的權力卻能夠肆無忌憚地攫取財富。
從家境貧寒的農家子弟,到縣交警大隊副教導員,李強(化名)試圖秉承不貪不佔的基本底線,卻在領導心中留下了“不開竅”的印象。
恰恰是那些對於攫取財富等同於本能的人們,在財富面前表現得更加坦然。
平凡人的財富生活,其實就是平平淡淡、養家糊口,説不出太大的道理,談不上巨大的變化,卻與自己和家人息息相關。
他們的人生期待,已脫離了生存的壓力。他們或許不能代表進步和高尚,但卻一定代表著未來。
失地、上訪、被拘,在當下中國維穩壓力之下,這一基層矛盾的處理模式甚為普遍。
無論我們做出怎樣的價值判斷,提出希望並平等地探討這些似遠實近的命題,本身就是社會的進步。
而今喧囂散去,你還記得鄧吉元身為父親、丈夫、兒子為每個人保有生與死的尊嚴而進行的抗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