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城市:打工子弟的魂牽夢縈

央視網 記者:李效翔 福建記者站

編者按:城與鄉,在經歷過工業革命的鐵與火洗禮之後,便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成為知識人的心靈糾結點,英國如此、法國如此,中國亦如此。只不過在城市化進程比別家晚了100多年的中國,城與鄉的糾結中又摻雜了諸多與情感無關的因素,“城裏人”和“鄉下人”之間甚至多出了一道道難以逾越的門檻,被隔絕門外的,是一個個懷揣著七彩夢想的孩子們。
收藏
分享
  

李鴻章、左宗棠、甲午海戰……這些詞彙,對於13歲的楊霞來説,遙遠的就像夢境。但這個來自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林口鎮中壩村的小女孩,怎麼也想不到,她會與140年前名震世界的“洋務運動”沾上關係。

今年8月,楊霞離開大山深處的老家,和兩個的弟弟一起,被父母接到福州市馬尾區,就讀于福美農民工子弟小學5年級。楊霞的父母,在左宗棠創辦的馬尾造船廠打工!

馬尾造船廠的赫赫威名,雖然在楊霞的心裏沒有概念,這裡卻帶給她另一種生活體驗。

最惦念奶奶和一起打豬草的夥伴

“老家的村子裏大約住了七八百人,因為沒有通公路,村裏根本看不到汽車,只有幾戶人家裏買了摩托車,想吃個包子,還得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到集鎮上才能買到。家裏還經常停電,燈光很暗。”楊霞這樣描述自己的家鄉。

一年多前,為了儘快償還蓋新房欠下的十多萬元債務,楊霞的父母和姐姐先後前往福州馬尾打工,家裏只剩下楊霞姐弟三人和70多歲的奶奶。

如今,楊霞和弟弟們也隨著父母外出,獨自待在老家的奶奶令楊霞十分惦念。

“奶奶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經常感冒,我在家裏的時候經常要做一家人吃的飯菜,幫奶奶洗衣服。”楊霞説,“不知道奶奶每天怎麼吃飯、誰會幫她洗衣服。每次打電話回老家,我都會訴説對奶奶的想念,奶奶總會無奈地説,‘想又怎麼辦?那麼遠的路。’”

同樣讓楊霞唸唸不忘的,還有在老家一起拔豬草的小夥伴。

“以前每天下午放學後,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背起竹簍,和同學一起到田裏拔豬草。”這是一天裏楊霞最快樂的時光。來到田間,楊霞和同學們總會先把竹簍扔一邊,一起跳皮筋、踢毽子,直到快天黑,才匆匆忙忙拔些豬草,然後朝家裏飛奔而去,回到家中才發現兩個肩膀被勒得生疼。

“老家不能上網,以前的同學也沒有手機,出來之後就聯絡不上他們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再和他們一起玩。”説起這些,楊霞的臉上有些茫然。

在家鄉上四年級還沒見過英語課本

來到福州的楊霞,無法進入當地的公辦小學,插班進入福美民工子弟學校五年級讀書。

位於馬尾區亭江鎮長柄村的福美民工子弟小學,是一所專門招收外來工子弟的民辦小學。每天早晚,楊霞都會乘校車上下學,中午則在學校吃飯、休息。

和當地的公立學校相比,福美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條件還有差距。但在楊霞看來,這所擁有三層教學樓、明亮的教室以及寬敞的水泥操場的學校,要比老家的中壩小學好太多。

老家的小學只有三間瓦房當教室,教室外的操場是一塊只有二三十平方米大小的泥地,學校從不組織學生做操,下過雨後,人站在上面直打滑。學校也沒有電鈴,教室外面挂著大鐵塊,上下課的鈴聲就靠敲打鐵塊發出的聲音來替代。“而且學校連廁所都沒有,我們想要大小便,就得跑到附近村民家中借用廁所。”楊霞説。

而在福美民工子弟小學,最讓楊霞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們對老師的尊重,老師們教學的規範。

楊霞回憶説,以前在老家的學校裏,同學們經常上課坐得歪歪扭扭、有的還亂跑亂跳,甚至有些同學快放學了才到學校上課。“到這裡我發現,同學們都能好好上課,從不和老師頂嘴,很尊重老師。”這種氛圍,楊霞感到很滿意。

在老家讀到小學四年級,楊霞只上過語文和數學兩門課,至於英語,她都不知道課本是什麼模樣,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更是聞所未聞。那時候考試,100分的卷子,楊霞語文只能考7、8分,數學也只有10多分,其他同學也差不多這樣。

來到福州馬尾的新學校,楊霞才知道學校不僅有豐富的課程,而且還能參加跳繩、算術、朗誦、作文等比賽。短短4個月時間內,楊霞的成績突飛猛進,在上個月結束的期中考試中,語文考了83分,全班排名第一,數學也考了70多分,沒有一點基礎的英語,她也能拿到60多分。

“爸爸對我説過,雖然我們家裏窮,但只要我能念好書,他就是借錢也會讓我繼續上學,我很想能一直唸書,直到考上大學。”楊霞説。

“我想留下來”

結束了一天課程的楊霞坐上校車,半個多小時後,來到了位於青州街道上路的租住處。這是一座位於巷子深處的老舊民宅,楊霞的父母租下了其中一座3層的小閣樓。

閣樓的底層是廚房,約有20平米大小,幾乎沒有光線,由於年代久遠,木頭墻壁已經明顯傾斜。靠墻的長桌上擺放著電磁爐和一些裝著油、鹽、味精的小瓶子,屋子中間有一張破舊的四方桌,桌子上方吊著的一盞白熾燈。透過昏暗燈光,可以看到桌上散落著還沒清理的碗筷和裝著剩菜的碟子。

這座小屋原本只有一層,二樓、三樓只是臨時用木板搭蓋的兩個房間。

20平米大小的三樓房間裏,擺著兩張床,生活用品和衣物隨意擺放在桌上或堆放在地上,顯得有些淩亂。楊霞、16歲的姐姐、爸爸媽媽睡在這間房裏,兩個弟弟、大伯、堂哥四個人住在二樓的房裏。

“爸爸媽媽幾乎每天都要加班,晚上一般要九點半才能到家,等我把碗筷洗完,就要去做作業了,做完作業就得煮好飯菜,等爸爸媽媽回來一起吃。”楊霞一邊洗著碗筷,一邊和記者聊天。

這就是楊霞來到城市以後的生活。

在福州,楊霞吃到了從來沒有見過的花蛤、萵筍、金針菇,還能經常吃到雞肉、雞蛋,並時不時去逛超市、遊公園、爬鼓山,但她還是有些失望,“我原來以為城市就像電視裏演的那樣,到處都是高樓大廈,沒有破舊房子。”楊霞説。

失望歸失望,楊霞還是更願意留在城市裏,她説,“這裡買東西很方便,不像老家要走很遠的山路,坐公交也很便宜,一塊錢哪都能去,感覺在這裡會比老家過得更好。”

10幾歲的孩子,總是對未來充滿了期待。談起長大後的理想,楊霞希望自己能做一名幼兒園老師。這樣的想法源於她對住處附近一所幼兒園的關注。“我很喜歡小孩,每天路過幼兒園,我都能看到裏面的老師陪著小朋友們做遊戲、玩各種玩具,感覺做一個幼兒園老師很輕鬆、很好玩,所以我長大也想做一名幼兒園老師。”楊霞説。

然而,對於年少的楊霞來説,未來的理想還有些遙遠,能否一直留在城市,這個選擇也無法由她自己做出。

楊霞的母親曾永飛已經替楊霞做了安排:待楊霞在馬尾念完小學六年級,就把她送回老家鎮上念初中,“我不想回去,但媽媽説回去唸書只要花一點錢,到時候也只能聽她的了。”雖然離開城市的時刻還未到來,但楊霞的言語間已經透露著不捨與無奈。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 追究責任

編輯:張洋 關鍵詞:打工子弟

參與評論

登錄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1
關鍵字公平

學之惑:

你和我不一樣

留在城市:打工子弟的魂牽夢縈

“城裏人”和“鄉下人”之間多出了難以逾越的門檻,被隔絕門外的,是懷揣著七彩夢想的孩子們。

2
關鍵字開放

工之夢:

葉未落根已無

都市候鳥:27歲農民工的10年城居回憶

留下還是離開,自上世紀90年代出現民工潮之後,一直是縈繞在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心頭的疑問。

3
關鍵字理性

學之思:

你我從未平等

守望公平:兩個大學畢業生的命運岔路

在“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背後,是城鄉壁壘依舊堅實、起點公平仍然欠缺的尷尬現實。

1
關鍵字法治

倀之殤:

為作惡者服務

截訪“黑保安隊長”的雙面人生

一個“好人”為何變成了人們口中的“惡鬼”,一個看不得打老人的老實人又怎會對上訪者拳打腳踢?

2
關鍵字平等

商之困:

逃不開的撥弄

散財人生:溫州富商的一咏三嘆

金錢難以收買節制的權力,無法抑制自身衝動的權力卻能夠肆無忌憚地攫取財富。

3
關鍵字廉潔

官之厄:

仕途原多歧路

一念之間:從官員到囚徒的角色轉換

從家境貧寒的農家子弟,到縣交警大隊副教導員,李強(化名)試圖秉承不貪不佔的基本底線,卻在領導心中留下了“不開竅”的印象。

1
關鍵字規範

貧之盼:

飛來橫財非福

黃粱一夢:拆遷戶暴富返貧之後

恰恰是那些對於攫取財富等同於本能的人們,在財富面前表現得更加坦然。

2
關鍵字保護

民之哀:

賣魚易賺錢難

飲食男女:八零後賣魚人的家庭夢想

平凡人的財富生活,其實就是平平淡淡、養家糊口,説不出太大的道理,談不上巨大的變化,卻與自己和家人息息相關。

3
關鍵字改革

富之憾:

我想要得更多

有魚盛宴:“屌絲”老闆的財富之惑

他們的人生期待,已脫離了生存的壓力。他們或許不能代表進步和高尚,但卻一定代表著未來。

1
關鍵字溝通

嫗之跪:

末路下的出路

跪訪被拘:旬陽失地農婦的生計問題

失地、上訪、被拘,在當下中國維穩壓力之下,這一基層矛盾的處理模式甚為普遍。

2
關鍵字民主

道之辯:

守護説話權利

現實理想:英雄山下持續廿三年的辯論

無論我們做出怎樣的價值判斷,提出希望並平等地探討這些似遠實近的命題,本身就是社會的進步。

3
關鍵字人性

父之爭:

我必須負責任

為了孩子,鄧吉元的抗爭

而今喧囂散去,你還記得鄧吉元身為父親、丈夫、兒子為每個人保有生與死的尊嚴而進行的抗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