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美妙的故事,不是遊吟詩人唱出來的,也不是劇作家和作家寫出來的,而是通過科學講出來的。科學所講的故事,其宏偉壯麗、曲折幽深、驚悚詭異、恐怖神秘,甚至多愁善感,都遠遠超出文學故事。

----劉慈欣

劉慈欣:用思想擁抱宇宙

李璇/文

地球到宇宙的邊緣有多遠?天文學家説,也許要幾百億光年,但是在劉慈欣心裏,那或許只需要一瞬間。

折桂“雨果獎”

從陽泉北站驅車至劉慈欣生活的城市——陽泉,大概需要一個小時的車程。公路兩邊儘是無邊無際的青黃色的荒山,與爬滿了塵埃的枯草。灰藍的天空延展無垠,又異常沉寂,似乎隱藏著某種神秘。空曠、遼闊、灰暗、蕭索、冷寂,甚至摻雜著一絲絕望,這一如劉慈欣的《三體》給人的感覺。此時此刻,筆者似乎明白了這片看似貧瘠的土地為何能夠“滋養”劉慈欣這樣一位贏得了世人矚目的科幻作家。

2015年在劉慈欣的人生當中,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年,從8月獲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到9月獲銀河獎——科幻功勳獎,再到10月獲星雲獎——最高成就獎。劉慈欣一年三獎,橫掃大陸圈、華語界、世界級科幻文學大獎。

頗有意思的是,在8月23日下午雨果獎頒獎現場宣佈劉慈欣獲獎的那一刻,在地球的另一端,事件的主人公卻由於下雨天堵車,正在車裏懶洋洋地瞇著眼睛睡覺。是出版社的一條短信,將劉慈欣從夢境拉回現實,但這個現實卻讓劉慈欣更加恍若夢中——雨果獎勘稱“科幻界的諾貝爾”,在科幻迷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美英以外國家的獲獎者寥若晨星。“我從沒想到自己會得這個獎。”

劉慈欣獲得雨果獎的消息公佈後,他的手機便一直處於“被轟炸”狀態。同時,《三體》的銷量也在直線飆升。

23日當天,《三體》在國內亞馬遜網站的圖書銷量排行榜上,由50多位上升到第1位,並多次獲得單小時銷量冠軍;其在英文版亞馬遜網站的排名也進入了前500。在淘寶指數上,8月23日,《三體》的搜索量匯出一條近90度的陡峭直線,搜索指數高達7207,該數據平時僅為400到800。毫無疑問,劉慈欣已經成為幾十年來作品最暢銷的中國科幻作家。

劉慈欣的《三體》在國外也不乏擁躉。英文版《三體》2014年在美國出版後,先後獲得星雲獎、雨果獎、軌跡獎、坎貝爾獎、普羅米修斯獎5個國際幻想文學獎項提名,其銷量幾乎是其他中國科幻小説在美銷量的數百倍。

歐洲航天局前高管、著名計算機和物理學家久裏奧·普裏斯科第一時間撰文,認為“中國科幻作家已在這個領域走到前頭”;《華盛頓郵報》刊載署名文章,大讚劉慈欣寫出了一部“深奧的、充滿創新戰略思想的史詩作品”……

如今,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和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也都不約而同地將《三體》列入自己的閱讀書單。

圖片來自網絡

同時《三體》的影響力也已經超越了科幻和文學範疇,成為“全民圍觀”的社會現象。不少互聯網“大佬”和企業家從《三體》當中解讀出了企業的經營門道,並將其中的某些法則奉為圭臬。由《三體》改編的同名電影將於今年登陸大銀幕。此外,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微紀元》《超新星紀元》《鄉村教師》等其他幾部科幻小説也已經賣齣電影改編權。有人評價説,劉慈欣的《三體》開拓了中國電影的“科幻元年”。就如劉慈欣所説,“科幻漸漸由一種文學體裁,變成一種思維方式,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的方方面面。”

面對這一切,劉慈欣卻異常冷靜。他將科幻文學比喻成“一個國家的晴雨錶”。“科幻文學在英國誕生,那個時候正是大英帝國上升為日不落帝國的時期。然後從英國迅速轉移到了美國,黃金時代是上世紀30到60年代,正是美國科技迅速上升的時期。科幻文學發達的國家,肯定是一個發達國家。現在,《三體》獲得‘雨果獎’,這和中國國力的上升是密切相關的。”

此外,近幾年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無疑也成為了國內科幻文學繁榮的催化劑。嫦娥探月工程的推進、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發射、FAST望遠鏡的建設,這些都為科幻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創作靈感和土壤。“如果説以前的航天是立足大地的,那麼現在的航天則是仰望星空的。後者顯然具有更多的科幻因素。”劉慈欣如是説。

胸納宇宙

劉慈欣是那種“放在人堆裏便找不到的人”。採訪當天,他穿了一件黑色皮夾克、牛仔褲、灰色旅遊鞋。黑框眼鏡後面是一雙平和沉靜的眸子。就是這樣一個外表普通、性情溫和的人,心中卻容納了浩瀚無垠的宇宙。

劉慈欣説自己對科幻的熱愛是出於天性。“我一直認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美妙的故事,不是遊吟詩人唱出來的,也不是劇作家和作家寫出來的,而是通過科學講出來的。科學所講的故事,其宏偉壯麗、曲折幽深、驚悚詭異、恐怖神秘,甚至多愁善感,都遠遠超出文學故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劉慈欣至今還清晰地記得1970年一個春日的夜晚,他站在河南省羅山縣一個小村莊的池塘邊,和村民們一起仰望晴朗的星空。夜涼如水,銀河似練,空氣中泛著早春清冽的味道。忽然,漆黑的天幕中有一顆小星星緩緩飛過。那是新中國剛剛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那一年,距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太空已有13年,距第一名宇航員飛出地球也有9年,而就在一個星期前,阿波羅13號飛船剛剛從險象環生的登月飛行中返回地球。那一年,劉慈欣7歲。

劉慈欣幼小的心靈對那顆“飛行的小星星”充滿了不可名狀的好奇和嚮往。他當時並未覺得那滿天群星與地球的距離比“那顆移動的小星星”遠多少。“所以我覺得它是在星星間飛行,甚至擔心它穿越那密密麻麻的星群時會撞上一顆。”

多年以後,劉慈欣才從《十萬個為什麼》當中了解了那顆人造衛星與其它星星的距離。同時,也第一次知道了光年的概念。少年劉慈欣想象著光線以每秒30萬公里的速度穿越那寒冷寂靜的太空,他用想象努力把握著那令人戰栗的廣漠和深遠,被一種巨大的恐懼和敬畏壓倒,同時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樂感。

這種快感在事隔幾十年後被再次體驗。2015年12月中旬,劉慈欣受中科院邀請去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參觀暗物質衛星“悟空”的發射。當時,劉慈欣距離火箭發射地點只有1500米。當那顆碩大的“擎天柱”噴射著火焰咆哮而上時,劉慈欣感覺到大地都在震動。

劉慈欣這種有異於常人的想象力註定了為科幻而生。1989年,劉慈欣開始創作科幻小説《超新星紀元》首版和《中國2185》,但均未發表。1999年才首次在《科幻世界》雜誌上發表了《鯨歌》和《微觀盡頭》。自此,他奇麗詭譎的想象力如天馬行空般肆意馳騁。《中國太陽》中,中國在太空中修建了一面巨大的鏡子用來調節氣候;《流浪地球》中,當科學家們得知太陽即將毀滅,開始在地球的一側安裝巨大的發動機,試圖將地球環境圈打包成移民方舟;《超新星紀元》中,因為距離突然爆發的超新星太近,受到強烈輻射的人類開始大量死亡,地球上最終只剩下13歲以下的孩子……2006年,《三體》橫空出世。

在這期間,劉慈欣的作品蟬聯1999—2006年中國科幻小説銀河獎,並獲得2010年趙樹理文學獎、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説獎,以及2010-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等獎項。《三體》更是在國內外獲得了巨大殊榮。

劉慈欣的作品不僅是硬科幻,更具人文情懷;不僅是科技的較量與比拼,也不乏人性的挖掘;不僅描述了未來,也反思了歷史;並從整個地球甚至整個宇宙的角度去理解生命。

“我只是想通過科幻小説,用想象力創造出自己的世界,在那些世界中展現科學所揭示的大自然的詩意,講述人與宇宙之間浪漫的傳奇。”劉慈欣在英文版《三體》的前言中寫道。

科幻之外的劉慈欣

“你相信有外星人嗎?”

“不知道,我只能説不知道。”劉慈欣的回答有些出人意外。“從科學的常理來説,宇宙各處的自然規律如果都一樣的話,應該會有外星生命,並最終進化出外星文明。但生命的起源是一個極小的概率,這個概率小到什麼程度,就像一股龍卷風捲起一堆金屬垃圾,落下來以後自動組裝成一輛奔馳汽車。而且據目前人類觀測沒有任何外星人的跡象。所以這真的很難確定。”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小説當中天馬行空的劉慈欣,生活中卻十分理性。他反復強調的一句話是“科學是科幻的靈魂。”

科幻之外,劉慈欣還有著其他眾多身份:發電廠的工程師、遊戲公司的想象力架構師、電影監製。

遊戲是劉慈欣科幻之外的另一愛好。2013年和2015年,劉慈欣分別與網易遊戲及騰訊遊戲達成合作,並成為後者的“想象力架構師”。他認為遊戲很可能成為繼電影、電視、文學、戲曲之外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

對於電影,他則更加理性。在由其小説改編的電影《三體》當中,劉慈欣主要負責劇本策劃、特效概念設計等。他曾坦言,對於科幻世界的展現,視聽畫面要比文字更加震撼。但劉慈欣卻無意像其他有些作家一樣追趕“做導演”的熱潮。他將原因歸結為缺乏“精力”和“能力”,但這恰恰反映了劉慈欣的“理性”。

在所有這些頭銜之外,劉慈欣還是一位慈父。他曾在女兒13歲時,寫了一封信給她。在信中,劉慈欣描繪了一個奇妙瑰麗的未來世界。

彼時,人類已經征服死亡,並實現了人腦與電腦的連接。地球上所有的能源和重工業都遷移到太空,那些飄浮的工廠和企業構成了星環,像垂在天空上的精緻的項鏈墜。人們建立起了一個個“太空新城”……

“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我很想在有生之年進入太空,體驗一下地球之外的生活。”

為此,劉慈欣每天早晨都會繞著離家不遠的操場慢跑一小時,一週兩次的游泳也在堅持。因為他需要保持體魄,以保證30年後能夠登上太空。

也許,當那一天真的到來時,在火箭拖著巨大的火焰噴射而上的那一剎那,劉慈欣會想起幾十年前那個春日的夜晚,他站在池塘邊仰望晴朗的星空。夜涼如水,銀河似練,空氣中泛著早春清冽的味道。忽然間,漆黑的天幕中有一顆小星星緩緩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