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人生七十古來稀,頤養八旬何可期?而胡承霖以耄耋之年,長年累月進鄉村、走田頭,一張車票來,一張車票走,手把手指導農民種麥子。
在人們的眼裏,像他這樣一個全國一流的小麥栽培教學和科研專家,應該享受較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但他從來不擺專家的架子,不管到哪,只有一個願望,就是把事情幹好。出差:一張車票來,一張車票走;就餐:不吸煙不喝酒,一頓飯兩三個菜;住宿:要求也很低,每次都撿便宜的旅店住。渦陽縣住宿條件差,但他恰恰去的次數最多。
中國網絡電視臺新聞社區中心民聲在線特開展好人好事徵集活動,請以主題帖展示,形式不限,在“民聲•百姓”發帖,標題前統一標注【好人】。
信息時代,我們的拍客拿起DV用鏡頭記錄下身邊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故事,記錄閃光瞬間,上傳你身邊的好人好事,記錄你身邊的凡人善舉。
“讓13億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裏,讓廣大農民過上富裕的日子,是農業科技人員肩負的神聖責任和光榮使命。”
“一些老同事問我,為什麼能幾十年跑田頭不厭倦?我提到人的信念問題。現在許多人,怕談信念。一談就臉紅!覺得過時了、真老土。覺得這個詞與時代脫節了。我不這麼想。我覺得人的信念,不是一個虛詞!否則不成了行屍走肉了?越有人覺得它虛,我就越要做得更實實在在一些。”
“越是氣候不好,咱們搞農業技術的越是要下到田裏去。風不調,雨不順,正是需要技術的時候。”
前年冬天,安徽農大教授周葆生跟胡承霖一起下鄉,一進胡承霖住的旅館房間,就吃了一驚:80元一晚的招待所,門都關不嚴,不得不用椅子頂住。
“得把教授氣磨得乾乾淨淨,用農民自己的話講課。”為了講清統一防治病蟲草害的必要,他舉 “打麻將”這些農民能聽懂的例子,“如果大家不統一防治,像打麻將‘三缺一’,怎麼和牌啊?”
高産攻關行動中,胡承霖推廣的第一項關鍵技術就是改變農民“大播量”的播種習慣。 一開始農民們都不理解,可看到豐收的成果,農民都親切地稱他為“泥腿子教授”。
六年前,農業科技專家胡承霖在76歲高齡的時候,因擔憂國家糧食安全,毅然上書省長,請纓出征,倡議和參與沿淮淮北地區小麥高産攻關。
胡承霖是一個忠實的麥田守望者,他用畢生的精力,以田野為黑板,把麥田當課堂,書寫了中國小麥優質高産的一個又一個奇跡。
學習胡承霖就要讓自己緊密聯絡農業生産實際,撲下身子,心繫基層,心繫群眾,留下屬於人民也屬於自己的亮麗一筆。
學習胡承霖,就是要學習心繫農民、紮根田間地頭、創新攻關的科學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無私奉獻、終身奮鬥的崇高境界。
年累月進鄉村、走田頭,一張車票來,一張車票走,手把手指導農民種麥,這種行為令人敬重,這種精神值得學習。
雖然老人家在田間地頭很辛苦,但5年增産80億斤,胡承霖這篇寫在廣袤田野上的“論文”,比那些閉門造車的學者強了多少倍!
胡承霖的作為,不僅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小麥生産的奇跡,而且,為我們這些年輕人樹立了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新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