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衛生部近日要求開展評審“回頭看”,2011年後新增的240多家三級醫院被視為無效,證書立即收回。衛生部此次針對的是部分省份評審缺乏規劃、尺度過松、三級醫院數量攀升等現象。各地“三甲”醫院及規劃新增三級醫院的評審結果,須報衛生部核準。[詳細]
評審的初衷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過多的人為介入而不是制度使然,那麼結果肯定是不盡人意。
爭等級的背後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收費的等級問題,同樣的設備需要同樣的銀子買進,做了同樣的檢查卻收費不一樣,這只是收費的冰山一角。利益才是“爭搶”的源動力,均衡“利益”才可避免無序混亂的等級醫院評審,根除評審帶來的腐敗也需要政府公平、公正。
240余家新晉三級醫院被“摘牌”
醫院評級就如同淘寶賣家等級,這本應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上,督促三甲醫院更好地為患者服務,而不是更高地收費。醫德不好,醫術太差,你就算是三皇冠又有何用?!
醫院的等級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讓人人都能看得起病,一級二級也好,甲等乙等也好,那些都有意義嗎?
各地醫院紛紛爭“三甲”乃利益驅動也。一是只要有“三甲”這塊金字招牌,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就診,而且可以提高收費標準,就連參加職工醫療保險的患者,自付的比例也遠高於其他醫院。而在評審過程中既沒有第三方參與,又沒有監督機制和監督程序,在市場利益的刺激下,完全可能演化為評級方和申請方之間的某種交易,有違公平原則。因此各地頻頻出現弄虛作假現象,使勁渾身解數擠進三級醫院的行列。
把不合標準的醫院拿下榜單,固然體現了評級要力求嚴肅和客觀,但各地醫院為評審消耗的大量資源已難彌補,政府部門作為評級組織者所支付的公信力,也勢必受損。評估制度的好壞,或許需要專業門檻,但最直接的標準應該是,是否有利於增加公共醫療供給,是否有利於公共醫療資源的合理流動。醫改尚在半程,因為涉及多方面利益格局而行進艱難。在這個關鍵時期,要做的是如何消解利益格局的阻力,而不是強化明顯不合理的利益體系。
這項制度雖然存在很大問題,卻不失為一條好的制度,它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增加相應的評審機構,擴大評審組織成員類別,把服務態度等軟體方面計算進評審中,更可效倣西方國家收集民意調查。同時,也得加強對醫院管理人員及醫護人員的教育,在提高效益的同時注重提升其醫德素質與服務意識。另外,設立相關監管部門必不可少,媒體和群眾的監督也非常必要。多方面下手,才能使這項制度發揮應有的作用。
對醫院評級,進行分級管理,能夠促使醫院加強對自身的評價與定位,提升診療服務質量、醫療技術設備等軟硬兩方面的指標,改進醫院的業務水平和內部規範化管理,推動醫療服務網絡的形成,併為患者就醫提供了參照標準。 [詳細]
等級評審過程繁瑣,耗時長,醫院、醫生不得不做大量醫療以外的事情,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而只要晉陞到三級醫院,就意味著收費標準可以更高,增加了患者負擔。同時,優質醫療資源向三級醫院集中,導致醫療資源進一步失衡。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