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我喜歡你離我遠一點

  又逢週末,當朋友圈下起“520紅包雨”時,讓我們談談友情。

  與愛情的迂迴繁複、不可捉摸相比,友情隨性、敞亮多了,甚至比愛情更溫厚、長久。第一次讀到“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時,深刻的悲愴席捲而來,讓我以為定是痛失愛人。一查才知,原來此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為悼念好友元稹離世九年而做。曾經,他們同科及第,同為言官,後又雙雙被貶。相同的抱負,相似的命運,讓兩人結為終身摯友。三十餘年間多達900余首的唱和詩,真切記錄著兩人惺惺相惜、生死不渝的友情。

  如上所言,一般身上有某些相似之處,才能成為朋友。但有些人的朋友圈,三教九流,無所不包。高中時理科班的一位女學霸,成績一直保持在年級前三名。你絲毫看不出出身貧寒的她與老師眼中燒錢混日子的“學渣”有什麼相同。然而每逢課間休息時,這位女學霸的身邊總是聚集著打扮浮誇的富家女,而且她們似乎很談得來。我一直驚訝于她對交友的“開放性”。

  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伴隨著朋友的來來去去。學校的同學,構建了我們最原始的朋友圈,這也是最容易分化的群體。比如班長好不容易張羅了一場同學聚會,然而職業、婚嫁、趣味等方面的差異,可能讓人一開口便冷場,再也沒有聚會的興致。即便建了班級群,除了最初的寒暄招呼,此後都歸於沉寂,因為我們只了解彼此過去的樣子。更多時候,你的真心得不到該有的回應。比如我的一位初中同學,獨自闖蕩社會多年,28歲仍未談戀愛。懷抱著分享的熱情,她在群裏解釋自己單身多年是因為對父親失望,進而對所有男人不信任,希望同學們幫她擺脫心理負擔。一位女生回復:“難道你現在還是處女……?”一句話讓所有人尷尬。所以,後來遇到同學加好友的請求,除非彼此相熟,“為了維護這段不聯絡的友情”,我都選擇不加。

  我最珍惜的朋友,不是常年膩歪在一起,而是就算很久不聯絡,再見面也不會尷尬的那種。前幾天,有一位失聯兩年的朋友,突然加我微信了。最後一次聊天時,他在杭州,正為跳槽猶疑不決。他問我“生活總是這麼苦嗎”,我用《殺手萊昂》的臺詞回答:“Always”。此後,從未在QQ上遇到他,也不見他發表任何動態,我一度擔心他自閉。現在,他跟我説,已經在北京站穩腳跟了。我心疼他斷絕所有聯絡默默奮鬥的執拗,又真心為他感到高興,更值得慶倖的是,聊起來毫無生疏感。

  伴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聽著《朋友》,不自覺地在心裏唱起來:“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請你忘記我/朋友啊朋友/你可曾記起了我/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請你告訴我……”就這樣,不常常聯絡,卻始終放在心上,是我需要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