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 瑪
70後女子,喜文藝,愛悶騷。不是貝吉塔的女朋友哦,是阿布小朋友的媽媽。

看《最好的我們》:我們為什麼要回憶青春

  經過近3個月的陪伴,校園青春網劇《最好的我們》終於在6月的畢業季劃下句點,大結局播放當日點擊量逼近18億。

  這部戲改編自網絡作家八月長安的同名小説,從導演到主演,沒有一線大伽加持,只有幾張青春的面龐和純情細膩的故事,卻大受追捧。一句“你想要的青春都在這裡”的宣傳詞直擊人心——軍訓、合唱、換座位、分文理、做不完的試卷、同桌間的小曖昧……學生時代的梗一個也沒落下。劇中的CP“耿耿”“余淮”更是俘獲一眾觀眾,尤其是“國民好同桌”劉昊然憑藉天然乾淨的氣質圈粉無數,#青春欠我一個余淮#一時成了熱門詞彙,“虎牙小弟”再次為自己未來的坦蕩星途添磚加瓦。

  與此同時,一年一度的電影暑期檔業已啟幕,一大波青春片再度襲來,在由《泡沫之夏》、《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六弄咖啡館》等組成的超長片單裏,各色青春正在摩拳擦掌,蠢蠢欲動。自從2013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迎來7億高票房後,國內青春題材的影視劇就如雨後春筍,近幾年就有《小時代》、《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梔子花開》等一眾作品面世,票房不可謂不可觀,但也因過於雷同的橋段和不接地氣的劇情,讓觀眾倒了胃口。

  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並非沒有,例如台灣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以及這部《最好的我們》。這些影視劇的共同特點大致如下:準確捕捉青春的真情實感,以還原細節和滿足情懷取勝;無一例外地成功塑造出一枚“收割少女心”的男主角。同時,這些影片都在嘗試捨棄一線明星臉,啟用新人,還原青春本來應有的樣子,為大小屏幕帶來滿滿青春元氣。換句話説,也就是觀眾們再也不用為銀幕上那些一把年紀還在賣力蹦蹦跳跳、費盡心思把發育過度的身體和老道世故的眼神藏進校服裏的明星們捉急啦!

  雖説近年來國産青春片多到氾濫,品質也良莠不齊,可幾乎部部都有觀眾為其買單。每當青春片裏成長出一位新男神,總有一群姑娘懷揣著被砰砰喚醒的少女心,哭暈在廁所裏。去年有《我的少女時代》裏的徐太宇,今年就換成了《最好的我們》裏的余淮。追究到底,還是鐵打的青春,流水的我們。觀眾(主要是女性觀眾)在雞零狗碎的生活之外,總想保留一份對於逝去青春無法割捨的懷戀。

  可惜現實卻如《唐人街.探案》裏,王寶強那一曲魔性的《往事只能回味》所唱——“時光一去永不回”。按照霍金的黑洞理論,時間的流向是一維的,只能向前,無法後退。所以,不管哆啦A夢的抽屜多誘人,現實是,所有關於時光機的想象終成泡影,人類永無返還青春的可能,只能在回憶中尋尋覓覓。童年的遊戲,年少的輕狂,回憶帶來快感,也帶來鄉愁。那些在我們記憶中唸唸不忘的,也許不是生我養我的故鄉,不是魂牽夢繞的校園,而是這有去無回的時光。所以,當赫拉克利特説出“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時,他不只是個哲學家,也成為了詩人。

  關於青春的經典佳作和絕妙好辭,沒有一個是在“春風得意少年時”造就的,大都是時過境遷的恍然大悟與沉潛,這是一種晚到的洞察力。《美國往事》裏,垂垂老矣的麵條,透過回憶的偷窺孔,轉眼就回到擁有黛博拉和小夥伴們的青春。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亦是一例。這位年過四旬的偉大詞人面對彈劾去職、壯志難酬的困境,發出“少年不識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喟嘆,不知濕了幾朝人的眼眶。

  杜威.德拉埃斯馬在《懷舊製造廠》中寫道:“回憶並非文件夾,查閱完之後,還能原封不動地把它們放回去。……回憶隨著我們每次想起它們時的具體情形而相應變化著。”當成人世界的妥協與忍耐成為日常,每一次對青春短暫的樂而忘返都隨心境變幻著模樣,於是,我們模糊在歲月深處的青春便隨著影像與文字斑斕起來。這也許就是青春題材長盛不衰的秘密所在吧。

  青春呼嘯而過,留下觸不可及的隆隆迴響,感謝那些聲光字中浮現出的一張張年輕的臉龐,以及一段段或溫馨或痛徹的故事,讓我們可以暫時按下生命的定格鍵,停步,回望,微笑或者流淚,繼而有力量對抗時光的不仁,勇敢地整理生活,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