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然
70後的秋風鈍秀才,生長在內蒙古,求學于滬上,北人南相。熱愛生活,相信地球是平的,人心是相通的。

這裡才是真正的“SPA”,其他都是山寨版

  溫泉,是地下自然涌出的自然水。泉口溫度顯著高於當地年平均氣溫而又低於(等於)45度的地下天然泉水叫溫泉。

  溫泉的形成有兩大原因,一是地殼內部岩漿作用形成。火山地形區,地表下存有未冷卻的岩漿,會不斷釋放出大量熱能。由於此類熱源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層,就會受熱形成高溫熱水,還會沸騰為蒸氣,多形成硫酸鹽泉。二是受地表水滲透循環作用形成。當雨水向地表下滲透,深入到地殼深處的含水層(砂岩、礫岩、火山岩、這些都是良好的含水層)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受下方地熱加熱成為熱水。深部熱水多含有氣體,這些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當熱水溫度升高,上面若有緻密、不透水的岩層阻擋去路,會使壓力愈來愈高,以致熱水、蒸氣處於高壓狀態,一有裂縫即竄涌而上。熱水上升後,越接近地表壓力越小,所含氣體逐漸膨脹,這些膨脹的蒸氣更有利於熱水上升。上升的熱水再與下沉較遲受熱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産生的壓力(靜水壓力差)反復循環産生對流,在開放性裂隙阻力較小的情況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熱水即可源源不絕涌出,終至流出地面,形成溫泉。

  國人並不陌生溫泉的保健功能。《水經注》就提到溫泉可治病,如“魯山皇女湯,可以熟米,飲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四十日後,身中百病癒”。除了保健之外,溫泉在文人墨客筆下是愛情的嫵媚,“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是太平盛世的縮影,“山蒸陰火雲三素,?日落溫泉雞一鳴”;是滄海桑田後的無盡感慨,“北風慘慘投溫泉,忽憶先皇遊幸年”。

  相比歐洲東部的溫泉遍地,西歐出名的溫泉並不太多。唯獨比利時的Spa小鎮,因為溫泉養身出名,結果全世界和溫泉有關的養身項目都統稱為Spa。比利時Spa小鎮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兩千年前的古羅馬時期。15世紀後因為傳言Spa的溫泉有益健康,讓這裡成為歐洲貴族趨之若鶩的養病重鎮,也讓Spa成為溫泉的代名詞。據記載,當時的Spa地區擁有很多噴泉,而Spa這個詞就是從古羅馬的SPARSA來的,意思就是噴涌。在Spa,溫泉已經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生活氛圍,代表了放鬆、健康,和愉悅。在Spa實在有太多溫泉館了,整座小城,隨處可見。這裡至今仍然保留著多眼古老泉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彼得大帝泉”(PouhonPierreLeGrand)。1880年,當地人還為這眼泉水蓋了紀念館。

  溫泉療養中心(thermesdespa)是Spa小鎮上兼具奢華與古老的溫泉館。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SPA理療中心。當地人堅信,只有這裡的水療,才能叫做Spa,所有其他地方的所謂Spa,全都是“山寨版”。

  在比利時最流行的本土礦泉水品牌就是Spa。Spa是全球唯一不含鈉的山泉水,所以當地生産的礦泉水連剛出生的小寶寶都能喝。Spa水裏面含有很多鐵成分,對心臟病、風濕和呼吸器官疾病有良好療效。上世紀中葉,歐洲很多國家的醫療保險中,會涵蓋Spa的治療費用。後來,這個費用被慢慢取消了;而在比利時,直到1995年才取消了Spa治療的醫療保險報銷制度。

  在白雪皚皚的山間,清泉潺潺的溪流旁,綠樹掩隱的林野中,甚至是無人踏足的荒蕪地帶,都能尋覓到氤氳著熱氣的一方溫泉。這神奇的地質變化經過千百年的歷練造就的聖物,讓人類在嚴寒的冬天依然能夠享受別樣的溫暖。想象一下雪花飄下,在溫暖的溫泉中洗去疲憊,該是一種怎樣別致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