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巧克力,就是比利時人的荔枝。據稱,比利時年産巧克力60萬噸,絕大部分出口世界各地。比利時人年均巧克力消費量為6.8公斤。相比國內前段時間流行的“啤酒配炸雞”,在比利時,當地人更喜歡“巧克力配咖啡”。作為世界上第一款為咖啡量身打造的巧克力Cafe-Tasse,可可脂含量達77%,一杯濃咖啡之後,再來一塊Cafe-Tasse——苦中留香、回味綿長的滋味,生活的美,還夫復何求?
1519年,西班牙人荷南?考特斯將混合了可可和各種辣椒的飲料從南美帶給了西班牙王室。沒想到成為在歐洲皇室中僅限男性貴族享用的“液體黃金”。1828年,第一塊可以“吃”而不是“喝”的巧克力出現,從此成為世界食品中歷久不衰的寵兒。西班牙人將巧克力帶到歐洲,比利時人讓巧克力風靡世界。
1857年,胸懷大志的瑞士人JeanNeuhaus來到布魯塞爾,匠心獨具地發現,用巧克力包裹苦不堪言的藥品,豈不是良藥治病不苦口?以此思路,他發明了夾心巧克力,現在成為最著名的比利時巧克力品牌之一。至今,Neuhaus在布魯塞爾的旗艦店仍然保留著最初的藥店風格。Neuhaus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盒子裝巧克力的廠家。Neuhaus保持了全部手工製作的傳統,因此,在比利時人看來,Neuhaus才是最最純正的比利時手工巧克力。至於Neuhaus在布魯塞爾市郊的工廠店,除了購買低價的新鮮巧克力外,每人都可以隨意品嘗。品嘗巧克力,全面調動視覺、嗅覺和味覺,令人不能自拔。Neuhaus的工廠店裏,陳列著不同題材的巧克力套裝,洋溢著人文氣息,如涵蓋了阿姆斯特丹、柏林等歐洲著名城市的風景系列,以及比利時著名的漫畫《丁丁曆險記》題材。據筆者的經驗,最好帶一瓶礦泉水,嘗一塊,漱漱口,這樣味蕾才不會被品種繁多的巧克力“麻醉”。
世界也因巧克力而結緣比利時。位於Sablon的Wittamer商店,一向是日本饕餮客來布魯塞爾非去不可的朝聖地。因為這裡有整個布魯塞爾最好的熱巧克力,還有曾為比利時菲利普王子的皇家婚禮提供過巧克力蛋糕的精美藝術糕點。
Godiva被稱為“巧克力界的勞斯萊斯”,其品牌淵源頗為盪氣迴腸。統治考文垂的利奧夫裏克伯爵打算通過徵收重稅來增加軍費。伯爵夫人Godiva美麗善良,力勸丈夫免稅,並打賭説,如果她赤身裸體騎馬經過城中大街,伯爵就要收回徵稅決定。第二天,伯爵夫人果真赤身騎馬走進城中。全城百姓進屋回避,以免夫人難堪。伯爵隨後信守諾言,免除稅收。後來,人們為了紀念Godiva夫人,創建了Godiva品牌巧克力,而Godiva夫人騎馬肖像畫也成了其品牌標誌。
1995年,世界烘焙師大賽冠軍PierreMarcolini以自己名字命名巧克力品牌。他製作的巧克力堅持使用最上等的可可原料,以至於他每年都要親自到南美洲、非洲的原料産地挑選可可豆。他這樣評價自己的巧克力:“這些巧克力就像我們年少時的夢中情人那樣迷人,香醇的口感有一種情竇初開的滋味。”用Marcolini先生自己的話來説:“作為一個巧克力大師的真正含義在於通過巧克力來傳達他的藝術、他的性格和他的身份”。於是,每塊PierreMarcolini巧克力都是其追求完美、藝術創造力、人生感悟的縮影。他的巧克力不僅給人帶來味覺上的快感,而且有機融合了藝術和品質,淋漓得詮釋了一種內在價值和精神。
巧克力的製作過程並不繁瑣,甚至可以説是大同小異。比利時的巧克力無論是品種,還是品質都名揚天下,很大程度得益於其獨特的傳統工藝。各村都有各村的高招兒。比利時很多老字號的巧克力店都有獨門絕技,如獨特的可可豆培育和篩選工藝、超細可可粉的生産、特別口味的原料配比……其中一些已成為商業機密。
流水線,標準化生産,追求市場利潤的年代,手工生産即便不是日暮西山,也是江河日下。對精品的執著追求,賦予産品以藝術的生命力,這是人類追求完美的天性使然。傾注來自內心的熱愛和呼喚,追求手中産品的藝術價值,這也許就是時下所説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