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給戰機一顆中國心 吳大觀:對黨的忠誠堅如磐石

 

CCTV.com  2009年07月01日 10:4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北京日報  
專題: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2009年3月18日上午,像進入沉沉夢鄉一般,吳大觀走完了他93歲的人生之旅。

  在他飽經風霜的臉上,看不到病痛折磨後的掙扎,看不到對死亡一星半點的恐懼。陪護在旁的醫護人員、親人和同事,眼中所見,只有一位世紀老人的平靜與滿足。

  此時,距離他新婚燕爾扎進貴州深山的溶洞投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航空發動機廠已經整整68年。

  “一定要想辦法搞出自己的飛機和發動機來!”從貧困、戰亂、腐敗的舊中國投奔解放區走向事業新天地的吳大觀,傾注畢生心血追逐著自己的人生目標,成為新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主要奠基人。

  彌留之際,老人最割捨不下的仍是他魂牽夢繞的發動機。他深情凝望窗外,喃喃低語:“我……是看不到我們的大飛機……裝上我們自己的發動機了。總有那麼一天……”

  山河破碎顛沛流離的痛楚中,他毅然選擇航空報國之路

  “我要轉學航空係!”

  從墨子、魯班造木鳥的傳説,到馮如駕駛自製飛機在國內首飛壯烈殞身,中華民族對翱翔雲端的夢想延續數千年。

  1916年出生於江蘇鎮江的吳大觀,正趕上飛機從飛行工具向空戰武器躍進的時代。但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只能品嘗落後就要挨打的苦澀,他的大學時光始終不曾擁有一張安靜的書桌。

  侵華日軍的鐵蹄踏遍大半個中國,吳大觀隨學校輾轉流亡,從長沙到廣州,經香港,取道越南抵達昆明,成為西南聯合大學的一員。六個木箱拼成床,兩個木箱當書桌,供奉菩薩像的會館是教室,挂一盞煤氣燈的大屋就是圖書館。很多時候,吳大觀只能花一個銅子上熙熙攘攘的茶館讀書、寫作業。

  師生們最大的痛楚來自於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

  防空警報一響,他們就拎著書包口袋四處躲藏。昆明地勢平坦,沒有大山,也找不到什麼防空洞,只能臥倒在山坡上,田野中。這種無處藏身、死裏求生的感覺讓吳大觀銘心刻骨,也催生了他航空報國的信念。

  已經在機械專業學習三年很快可以畢業的吳大觀,向學校提出:“我要轉學航空係!”當時航空系主任王德榮先生並未表態。

  第二次,吳大觀向王主任遞上自己的特殊收藏—昆蟲的翅膀。在躲避轟炸的時候,他捉到很多昆蟲,小心翼翼將它們的翅膀收集起來,按編號夾在一個漂亮的日記本中潛心研究。這份收藏終於打動了王主任,吳大觀如願進入航空係。

  1942年,吳大觀從西南聯大畢業,毫不猶豫地偕新婚妻子華國去條件艱苦的貴州大定。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航空發動機廠所在地,廠房藏在深山中的兩個大溶洞裏。

  吳大觀被工廠派往美國,先後在萊康明、普惠公司學習發動機製造,1947年學成歸國,躊躇滿志地想把學到的航空技術全部獻給祖國。但國民黨統治分崩離析,大定工廠已經英雄無用武之地。迷惘中的吳大觀北上進入燕京大學,任工學院機械系講師。

  這座新思潮的熔爐,徹底改變了吳大觀的政治生涯。他積極參與罷課、罷教、反內戰、反饑餓活動,並在地下工作者的成功“策反”下舉家投奔解放區,很快加入中國共産黨,走上另一條航空報國路。

  航空發動機事業創業艱難,他不甘心仿製踏上自主研製征途

  “航空工業人首先是保衛祖國的戰士!”

  在西安試飛院,一架架飛豹、殲10等全新戰機轟鳴著直插藍天,矯健雄偉的身姿牢牢鎖定人們的視線。這些新機型的自主研發,令世界對中國航空工業的實力刮目相看。

  戰鷹高飛,依靠強勁可靠的發動機,發動機落後,就改變不了飛機研製落後的局面。為中國戰機打造一顆“中國心”,成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開拓者的夢想,更是領軍人物吳大觀畢生的追求。

  1949年11月,吳大觀參與新中國航空工業局籌建。最初航空工業的任務是修理飛機和製造零備件,在蘇聯援助下開始飛機和發動機的仿製。

  但仿製決不會支撐起強大的國防力量。蘇聯人除提供基本的生産圖紙外,對設計方案、原理只字不提嚴守機密。吳大觀向航空工業局打報告,請求自行設計和研製發動機。

  目睹過美國飛虎隊迎頭痛擊日軍飛機空戰場景的吳大觀,深知航空工業乃捍衛國家安全的利器。他生前感慨:“日本人轟炸時,我們沒有飛機,毫無還手之力。國家安危就在我們身上,航空工業的同志首先是一個戰士,是保衛祖國的戰士!”

  1956年,吳大觀離開航空發動機管理部門負責人的位置,從北京來到瀋陽工廠,組建起新中國第一個噴氣發動機設計室,著手設計我國第一台噴氣發動機—噴發1A。

  當時,發動機專業人才奇缺,自主研製起步之艱難令人感嘆。即便是吳大觀自己,此前也只學過活塞式發動機,但二戰結束後,世界航空工業已進入噴氣式發動機時代。

  為解燃眉之急,吳大觀向北京航空學院求援,開設航空發動機設計速成班,他率20多名技術人員“惡補”噴氣發動機原理和葉片機原理,短短三個月培訓後回到瀋陽投入噴發1A的設計。

  1958年7月26日,搭載噴發1A的國産噴氣教練機殲教1試飛成功,首次向世界證明中國人自行研製飛機和發動機的能力。萬人慶功會上,登上主席臺發言的吳大觀壯志淩雲意氣風發。

  此時,他並未預想到航空發動機自主研製會面臨怎樣的波折。

  —首飛成功後不久,殲教1飛機停止生産,轉而購買捷克教練機,噴發1A失去定型生産的機會,成為中國發動機研製史上一件憾事。

  —為超音速噴氣戰鬥機設計的紅旗2號發動機,一年時間就試車點火,成功實現首次運轉為國慶10週年獻禮。但由於機型試製方案的爭論和調整,研製工作無疾而終。

  —作為中國改型設計的第一款渦輪風扇發動機,渦扇5經過10年研製實現裝機滑跑,發動機工作良好,卻因當時國內不具備高空臺試驗能力,1972年被迫中止研製。這次下馬使我國渦扇發動機上天的時間整整延遲了30年之久。

  —瞄準世界發動機先進水平研發的渦扇6,是吳大觀傾注最多心血的發動機型號,十年動亂中經歷四次上馬、三次下馬、五次轉移試製地點的悲壯歷程,最終於1984年因配套飛機下馬和經費緊張而放棄,前後二十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1977年,“文革”衝擊後復出的吳大觀被派往西安,全面主持英國斯貝發動機專利技術的引進工作,成功試製的發動機送往英國試驗考核全面達到羅羅公司的技術指標。1980年底,由於經費不足斯貝發動機國産化陷於停頓,吳大觀黯然回到北京,退居二線任中航工業科技委常委。

  曾經英俊瀟灑豪情萬丈的吳大觀,此時已經白髮蒼蒼。一生與發動機事業血脈相通,他卻僅在一款發動機研製上品嘗到最終的成功歡欣,即渦噴7甲發動機改型設計。這款發動機1982年定型生産,與殲8飛機共同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但屢屢受挫的吳大觀從未動搖過自主研製的信念,保家衛國的使命感,支撐他在自主研製的荊棘路上跋涉一生。

  他不斷反思航空發動機研製走過的曲折道路,大聲疾呼尊重科學規律,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動力先行、預研先行,打破研製一個丟一個的惡性循環。即便在88歲高齡離休之後,他依然堅持刻苦學習,跟蹤發動機領域的前沿技術,為國産發動機研製建言獻策。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