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一生獻給"中國心":記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上)

 

CCTV.com  2009年07月01日 10:5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光明日報  
專題: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

  一個知識分子的命運,通常是與自己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因為,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對真理的執著追求,會成為他創造奇跡的不竭動力。——題記

  在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史上,深深鐫刻著一個大寫的名字——吳大觀。這位我國航空發動機科研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在自己93年的風雨人生中,為了中國戰機能夠裝上強健的“中國心”,把自己的滿腔忠誠和聰明才智,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哺育他的偉大國家和民族,一生無悔。“什麼時候拿出我們的産品來獻給黨”

  “什麼時候拿出我們的産品來獻給黨?”在標著“1962年12月-1963年6月”的工作筆記扉頁上,吳大觀用紅筆寫著這樣一句話,倣宋體,工工整整。

  幾十年過去了,字跡如新,感情如舊——那是吳大觀的心聲,也是一代人的心聲。

  出生於1916年的吳大觀,像那個時代的無數愛國知識分子一樣,感受過“落後就要挨打”的傷痛,遭受過學成歸國卻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迷茫,更經歷了新中國成立當家做主人的喜悅。“祖國的航空事業,祖國的繁榮昌盛全靠共産黨的領導,我要為它而獻身”。他説。

  1949年11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忠誠和信仰從此成為他一生的注解。

  “不研製出發動機,我死不瞑目。”吳大觀暗暗下定決心。

  1958年7月26日,星期六,瀋陽飛機廠機場。

  隨著一架嶄新的飛機呼嘯著衝向藍天,人群一下子沸騰了——裝配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型噴氣發動機噴發1A的殲教-1飛機首飛成功!

  這一刻,來之殊為不易。

  軍用航空發動機,戰機的心臟。即便現在,能製造飛機的國家不少,能獨立研製發展航空發動機的國家,一個巴掌就能數過來。

  1956年11月,滿懷“航空報國”豪情的吳大觀在瀋陽一個叫“黎明”的工廠裝配車間裏,帶著60個戰友開始了追尋新中國航空發動機“黎明”的征程。這一年是新中國科學史上的第一個“春天”: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到處生機勃勃。

  萬事開頭難,到底怎樣設計發動機?吳大觀苦苦思索。

  調人手、改設備、找資料……眾多難題,錯綜複雜,但最讓吳大觀傷頭疼的是沒有實驗設備。

  渦噴1A發動機雖然以渦噴5為原準機進行縮型,可以省去一些部件實驗,但有些重要部件仍需經過試驗才能研製,否則,斷無成功可能!

  這其中,最需要的是火焰筒單管試驗器和葉柵吹風試驗器——縮型後,火焰筒還能否點著火、渦輪葉片還能否達到設計功率?這些要害問題,都需要試驗來解答。

  當一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時,他就有了創造奇跡的動力。對黨的愛,對祖國和人民的愛,就是吳大觀和他戰友們最大的動力源泉。

  “當時確實是憑一股子熱情來幹工作。”吳大觀説。

  為了研製實驗設備,吳大觀把從美國帶回來的6真空管長短波收音機供技術員拆裝練習;把從蘇聯買回來的幻燈機供他們對判讀照相底片,以提高壓力測量的精度……

  一次次實驗、一次次分析……終於造出了實驗設備,確保了發動機研製成功。

  然而,渦噴1A命途多舛,雖已誕生,卻未能成年——由於當時對其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在試飛成功後沒能及時安排生産任務,最終沒能實現設計定型,成為一大遺憾。“但也為新機研製闖出了一條路子。”

  重視實驗,就是其中一方面。

  1961年,吳大觀和將軍所長劉蘇等人一起負責組建瀋陽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究所。

  首次建所,困難重重。

  吳大觀和所領導一班人,運籌著、規劃著。從所區的佈局、試驗基地的建設、研究室的設置、幹部的使用、人員招攬和安排到職工的衣食住行,樣樣都在考慮和操作之中……

  作為技術“舵手”,吳大觀考慮最多的是科研室的設置和科研試驗手段的建設。

  按照常規,科研室一般按照發動機總體和部件設置研究室,如總體研究室,燃燒研究室等。但吳大觀提出,除此之外,還應設置實驗設備研究室和測試實驗研究室。

  “這兩個研究室的設立是吳大觀最突出的開創性業績之一。”中航工業科技委原副主任張池評價説。在吳大觀的努力下,研究所還建成我國第一個初具規模的航空發動機試驗基地,組織設計和建造了新中國第一批試驗設備。這些試驗基礎條件和手段的建設,不僅對當時的型號研製,而且對後來的型號研製,包括“崑崙”和“太行”發動機的研製,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發動機要發展,必須依靠這樣的實驗設備,它是航空發動機最根本的基礎建設。”張池強調:“這體現了吳老高瞻遠矚的智慧。”“要堅持自主創新,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2005年,我國自主設計的第一型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太行”實現設計定型,標誌中國航空發動機行業完成了由仿製、測繪仿製向自主研製、自行發展的轉變過程,中國戰機從此將實現第二代機到而第三代機的跨越。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