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這是習近平對內蒙古發展的期許,也是2500萬草原兒女的共同心願。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3月5日下午,習近平來到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和與會代表一起聽建議、談發展,共同為建設亮麗內蒙古出謀劃策。
“發揮國家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作用”
走過70餘年的發展歷程,今天的內蒙古猶如鑲嵌在祖國北疆的一顆璀璨明珠。這裡,林海與草原交相輝映,沙地和濕地治理有方;這裡,一列列“鋼鐵駝隊”奔馳不息,一座座邊疆哨所初心不忘;這裡,各族幹部群眾守望相助,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群眾生活愈加美好……
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內蒙古是我國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區、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諸實施的地方,地處祖國北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內蒙古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國、在國際上都有積極意義。”
內蒙古有4200公里邊界線,與俄、蒙相接。對於“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地理位置。如今,18個口岸貨運量和進出境人次都已數十倍于開放之初。其中,滿洲裏口岸有33條中歐班列線路,是我國出境班列數量最大、貨物跨境轉運效率最高的國際陸港。訂單過關只需2個半小時,365天24小時隨時可以通關。2017年,內蒙古境內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進出口值達611億元,同比增長27.5%。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大力培育新産業、新動能、新增長極,發展現代裝備製造業,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新興産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軍民融合産業,補足基礎設施欠賬,發揮國家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作用。”習近平為內蒙古的發展指明方向。
近年來,內蒙古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不斷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真抓實幹,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工業結構由“一煤獨大”轉向多元化支撐。2016年,煤炭佔工業比重由5年前的34%下降到22%;産業加快聚集,工業開發區(園區)對工業貢獻率達68%;新能源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21%,達世界先進水平。2017年,內蒙古化解煤炭、鋼鐵産能865萬噸,商品房待售面積、規模以上工業成本持續下降,“三去一降一補”為主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同年,全區農牧業喜獲豐收,糧食産量553.68億斤,牲畜存欄1.26億頭(只),穩糧優畜、為養而種的農牧業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截至2017年底,全區綠色數據中心總裝機能力突破100萬台,居全國首位。
“在祖國北疆構築起萬里綠色長城”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組織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等重點工程,實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強荒漠化治理和濕地保護,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國北疆構築起萬里綠色長城。”
內蒙古自治區橫跨華北、東北、西北,又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是“三北”地區重要的生態防線。
綠色,是這片草原的美麗容顏,同時也是精神內核。
近年來,內蒙古以草原、森林為主體,重點建設大興安嶺、陰山和賀蘭山生態防護屏障,建設沙地防治區、沙漠防治區、草原保護與治理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區,加強濕地等禁止開發區域保護和地質環境治理,努力推動形成“三屏四區”的生態安全屏障。
據全國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內蒙古森林面積達到3.73億畝,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達21.03%。錫林郭勒、呼倫貝爾、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特幾大草原,使內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區域佔到了全國草場面積的35%以上,是全國最為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之一。
如今,從滿眼黃沙的不毛之地到鬱鬱蔥蔥的綠色屏障。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城鎮鄉村綠色環繞,江河湖泊清波交響。內蒙古守住生態底線,堅持美麗與發展共贏。
幹事創業就要像“蒙古馬”一樣吃苦耐勞、一往無前
習近平曾用形象比喻勉勵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蒙古馬雖然沒有國外名馬那樣的高大個頭,但生命力強、耐力強、體魄健壯。我們幹事創業就要像蒙古馬那樣,有一種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精神。
自強不息的內蒙古人民不斷創造著奇跡。以烏蘭牧騎為例,60年來,一代代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2017年11月,習近平回信勉勵烏蘭牧騎隊員,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習近平還時刻牽掛著內蒙古各族困難群眾。2014年1月,習近平冒嚴寒,來到地處邊陲的興安盟阿爾山市,在伊爾施鎮74歲的困難林業職工郭永財家中,察地窖、摸火墻、看年貨、坐炕頭,詳細了解一家人的生活。
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誌性的指標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是打好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
近年來,內蒙古將民族地區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全區141萬各族同胞摘掉“貧困帽”,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在全國率先實現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和城鎮失業率低於4%的目標控制值,“零就業”家庭始終保持動態清零,重點棚戶區改造任務圓滿完成。
站在時代的峰巒回望歷史,70餘年風雨兼程記載著新中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巨大的歷史跨越。今天,現代化的內蒙古自治區如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扮靚了祖國北疆的同時還承載著內蒙古各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文/程祥 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