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連日來,全國各地幹部群眾積極收看、討論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21日、22日播出的《公正司法》(上、下)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體制改革取得的新成就和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獲得感,引發社會強烈共鳴。
“唯奉法者強,唯明法者進。人民法院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力量,法治中國是每一名司法工作者成就事業的偉大目標。在黨的十九大即將勝利召開前夕,《法治中國》再一次激發起全體法院人在黨的領導下獻身人民司法的磅薄之情。”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馬新嵐説,福建法院全體幹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堅決維護核心、絕對忠誠、聽黨指揮、勇於擔當,用一份份公正判決體現法治中國的力量,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法戰線堅持正確改革方向,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闖難關,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講了很多年但沒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斷提升,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發揮了重要作用。“相比以往的司法體制改革,本輪司法體制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改革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北京師範大學刑科院中國刑法研究所副所長彭新林表示,改革對於切實發揮審判在刑事訴訟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司法公正,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解決長期以來影響和制約刑事司法公正的體制機制性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以前民警辦案,往往憑藉的是經驗,不太注意證據的規範收集,結果就是影響了起訴和審判,有時還讓辛辛苦苦抓到的壞人逃脫法律的制裁,民警也感到很憋屈。”貴陽市公安局花溪區分局法制大隊大隊長陳燕燕説,如今伴隨著司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特別是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切實促進了公檢法逐步統一和證據標準規範,倒逼民警從“憑經驗辦案”向“按規矩辦案”轉變,確保證據固定收集到位、辦案經得起歷史和法律的檢驗。
在《公正司法》(上、下)中,司法責任制改革被多次提及。作為司法體制改革的“牛鼻子”,這項改革與法官、檢察官密切相關。河南省開封市人民檢察院的仝帥,經歷了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全過程,他説:“司法責任制改革讓我多了一分堅定,要為自己承辦的案件終身負責,這是壓力,更是動力,它讓我更加謹慎地採信每一份證據,更加執著于不斷提高自身辦案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機關圍繞中心、主動作為,護航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越來越強。在浙江開化,法院開出全省第一輛生態巡迴審判車,通過審理一起環境資源案件,教育一片群眾,司法護綠取得明顯成效。“開化位於錢塘江源頭,保護生態是我們的政治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開化也強化了‘依法治水’的理念和措施,努力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創新治水護水司法鏈條,用一江清水迎來客,把一江清水送杭州。”開化縣委書記項瑞良説。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龍宗智多次參與政法部門組織的司法體制改革調研。在收看了《法治中國》後,他説,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司法改革貫徹“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的司法責任原則,積極推動司法權運行機制改革,著力破除司法行政化的痼疾,切實加強司法職業保障,深度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這些舉措使司法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與司法機關打交道最多的律師,對司法體制改革的成效也最有感受。“司法體制改革讓司法環境更加風清氣正,比如,法官裁判終身負責制,讓審判者擁有充分話語權,避免了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現象;禁止各級領導過問個案,有效杜絕了關係案、人情案。”北京慎衡律師事務所主任江楓説,現在,律師可以將工作重心完完全全放在對案件的定性、證據的蒐集以及程序的把握上來。
(本報記者廖文根、彭波、張洋、徐雋、張璁、魏哲哲、倪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