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宣傳文化戰線高舉改革旗幟、聚焦“四梁八柱”、銳意攻堅克難,統籌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有關任務,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在新的起點上縱深推進,取得一批標誌性的重大制度創新成果,激發了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促進了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繁榮,增強了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開創了新的局面。
加強頂層設計,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框架確立
立足新起點、著眼新形勢,如何更好地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如何更好地繁榮文化事業文化産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地推動文化走出去、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對於這些時代提出的重大文化課題,迫切需要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來作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將其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進行謀劃,就文化改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了深刻闡述。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
“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産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來做好工作,以此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産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
……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制定《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編制《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出臺“兩個效益”相統一、媒體融合發展、特殊管理股試點、新聞單位采編播管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采編和經營兩分開、文藝評獎改革、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40多個改革文件,細化了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搭建起文化制度體系的“梁”和“柱”。在此基礎上,建立任務臺賬、加強督察問效,確保各項改革任務落地生根。截至目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確定的104項文化體制改革任務已完成97項,其餘7項正在抓緊推進之中。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確保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
文化産品兼具意識形態屬性與商品屬性、教育功能與娛樂功能,能否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需要解決好的重大基礎性問題。
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社會效益指標考核權重應佔50%以上”,“探索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有機結合、宣傳部門有效主導”的國有文化資産管理體制等重大舉措,將“兩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要求轉化為具體制度設計。同時,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開展國有控股上市文化公司股權激勵試點、國有文化企業職業經理人制度試點,探索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
目前,全國178家省屬重點文化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明確把“社會效益第一、社會價值優先”的經營理念寫入企業章程,其它企業將在修改章程時予以明確;113家從事內容創作生産傳播的企業建立了編輯委員會、藝術委員會等專門機構。
社會效益考核如何量化是一項難點。為探索有效辦法,文化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印發《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點辦法》《國有演藝企業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點辦法》和《國有影視企業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點辦法》,確定在北京、上海、安徽、福建、湖北、雲南、陜西等7個省市和部分在京出版社,分領域開展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點工作。實施過程中,各地按照細化量化考核指標的要求,圍繞“考核誰、誰來考核、考核什麼、考核結果怎麼使用”進行了深入探索。
文化經濟政策是確保“兩個效益”相統一的有力保障。中央和有關部門制定《關於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目前,綜合性、專門性文件30多個,涉及文化體制改革綜合配套政策及電影、戲曲、出版、書店、動漫、小微企業、對外文化貿易等方面,形成了有利於“兩個效益”相統一的文化經濟政策框架。
此外,文化立法步伐加快,新制定頒布了《網絡安全法》《電影産業促進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我國文化領域法律從原來的4部增加到7部,確保文化健康發展的法律環境不斷優化。
深化媒體改革創新,主流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不斷增強
當前,媒體格局深刻調整、輿論生態深刻變化,迫切需要推進媒體改革創新,構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適應融合發展趨勢的媒體傳播格局。
中央印發《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媒體融合發展作出系統部署。各地以“中央廚房”建設為龍頭,促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加快構建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和媒體集團。
今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了H5産品“兩會邀你加入群聊”,以聊天對話、刷朋友圈的形式,讓兩會報道更好看、更有趣、更易懂。該産品一經推出,馬上成為網絡“爆款”,24小時點擊量超600萬次,客戶端跟帖評論超18萬條,刷新客戶端單條新聞跟帖評論數紀錄。
從2015年兩會報道開始,人民日報開始試行“中央廚房”工作機制,打通全社采編資源,建立記者與報紙、網站、“兩微一端”之間的對接樞紐,“‘兩微一端’的快,網絡的全,報紙的深”,優勢顯現,一個全媒體形態的“人民日報媒體方陣”已經形成。
截至2016年12月,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的客戶端下載量分別達到1.93億、1.8億、5.5億。
同時,積極深化新聞媒體內部改革,規範采編和經營兩分開,嚴禁將經營活動與新聞報道挂鉤。開展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規範新聞從業人員職務行為信息管理,清理整頓中央新聞單位駐地方機構,撤並駐地方機構1181個,清退違規人員1435人。
清朗健康的網絡環境是廣大群眾的心聲。為推動形成良好網絡輿論生態,出臺《網絡安全法》《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關於促進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等法規或文件,強化“兩微一端”管理,加大網絡空間治理力度。2016年以來,清理網上色情低俗庸俗信息1800余萬條、虛假和謠言信息900余萬條、涉侵權盜版有害信息370余萬條,網絡空間更清朗、底色更明亮。
促進標準化均等化發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實現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其中,補齊公共文化服務這塊短板,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無疑是一項重要攻堅任務。
2015年,中央印發《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首次把標準化、均等化作為重要制度設計和工作抓手;2016年,《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頒布,首次以法律形式規範和界定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責任和義務,將公共文化建設納入法治化、規範化軌道。
針對基層公共文化資源分散、服務效能不高等問題,制定《關於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把鄉鎮和村級的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設施資源整合起來,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一站式”服務。各地積極探索,形成了安徽農民文化樂園、浙江農村文化禮堂、山東文化大院、廣西的“五個一”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等各具特點的建設模式,讓服務更加便捷高效。
貧窮不拒絕文化,扶貧離不開文化,文化有助於脫貧。與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相銜接,制定《“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堅持反彈琵琶、精準扶貧,助推貧困地區與全國同步實現文化小康。
中央有關部門統籌安排財政資金,實施百縣萬村綜合文化中心工程,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扶持建設1萬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016年,又啟動貧困地區民族自治縣、邊境縣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工程,實現貧困地區民族自治縣、邊境縣村級文化中心建設的全覆蓋。
優化結構、提升質量,文化産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水平明顯提升
文化産業是朝陽産業、幸福産業,無論對於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是推動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都具有重要意義。
十八大以來,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和文化産業體系,文化産業呈現快速健康發展態勢。近年來,在整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文化産業始終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文化産業增加值從2012年1.81萬億元增加到2016年3.03萬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佔GDP的比重從3.48%提高到4.07%,首次突破4%。
文化市場主體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係文化産業發展的整體水平。通過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培育了一大批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主力軍。
從2017年第九屆“文化企業30強”整體情況看,規模實力、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不斷增強,主營收入3515億元、凈資産4318億元、凈利潤381億元,與2012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20%、155%、69%。根據工商總局數據,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文化及相關産業企業數量超過322萬戶,同比增長22.4%,比全國企業數量平均增速高出3.1個百分點。
同時,進一步深化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做優做強。截至2017年4月底,滬深兩市文化上市公司達103家,約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21%,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板塊”,其中營業收入超100億元的有10家。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啟動以來,掛牌的文化企業有690家,約佔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的6.2%。
新興業態是文化産業新的增長點。主動對接“互聯網+”戰略,實施“文化+”行動,推動文化與科技、教育、信息、旅遊、體育、建築設計及相關製造業等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文化産業發展的新動能。2016年,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全國備案上線的網絡電影5556部,40家主要網絡文學網站推出作品1454.8萬件,彰顯了新興文化業態的蓬勃生機。
改革釋放創新活力,直接帶來文化市場的活躍繁榮和優秀作品的不斷涌現。2016年,全國電影票房492.83億元、比2012年增長137%,其中國産片票房287.47億元、佔總票房的58.33%,票房過億元的影片86部、國産影片有45部。截至今年6月份,全國銀幕總數已超過4.5萬塊,躍居世界第一。特別是涌現出《築夢路上》《海棠依舊》《焦裕祿》《長征》《湄公河行動》《三八線》等一批叫好叫座的優秀作品。
講好中國故事,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競爭力進一步擴大
隨著我國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國際社會“中華文化熱”持續升溫,這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關於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統籌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傳播和文化貿易,加快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緊扣中國夢宣傳闡釋,用鮮活故事生動闡釋中國發展道路的深刻內涵和獨特優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被譯成22個語種、25個版本,在海內外已經發行了625萬冊,中國理念、中國制度、中國方案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理解和認可。
加強媒體對外傳播,打造外宣旗艦媒體,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成功啟播。人民日報社實現主要英文社交媒體平臺全覆蓋,臉書公共賬號粉絲量達3000萬、推特粉絲260萬;近5年新華社稿件被引用總量達10733次,在世界主要通訊社互引統計中位居榜首;中央電視臺海外整頻道用戶達4億戶,分佈在全球168個國家和地區。
積極開拓對外文化貿易,擴大我國文化産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和競爭力。在今年5月的深圳文博會上,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和埃及、以色列、印度等“一帶一路”沿線35個國家地區參展;主展館和分會場舉辦了數十項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文化項目展演、論壇、洽談、簽約等配套活動,組織了來自俄羅斯等國家的50個國際知名企業代表參加配套活動……對外文化貿易持續升溫。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文化産品出口額786.7億美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39.2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18.6倍;圖書版權輸出1萬種,輸出和引進品種比例由2012年的1:1.9提高到2016年的1:1.6。
2016年中國電影海外銷售收入為38.25億元,是2012年的3.6倍。其中,2016年啟動的“中國電影 普天同映”全球發行平臺,目前已與亞洲、歐洲、北美、大洋洲等多個國家的主流院線成功對接。
本報記者 劉 陽 鄭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