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湖南桑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助推“脫貧長征”

中國新聞(原創)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20日 15:2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03賀龍紀念館 - 副本.png 

賀龍紀念館

03賀龍故居 - 副本.png 

賀龍故居

  央視網消息: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 週年,為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宣傳長征文物保護利用成果,進一步提升公眾文物保護意識,10 月9 日至14 日,國家文物局組織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多家媒體記者,深入江西贛南,貴州遵義,湖南桑植,四川瀘定、巴中,安徽金寨,河南新縣,甘肅會寧,寧夏將臺堡等三大主力紅軍長征途徑的重要節點,開展長征文物保護宣傳調研和實地採訪報道活動。

  “睡到那半夜過,門口在過兵;婆婆坐起來,側著耳朵聽;不要茶水喝,又不喊百姓;只聽腳板兒響,不見人做聲……媳婦快起來,門口挂盞燈;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軍” ,10月10日,湖南桑植縣劉家坪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首《門口挂盞燈》描寫了這樣一個真實情景,“紅軍晚上行軍,從百姓家門口經過,婆婆聽見了,趕緊讓兒媳婦起床,在門口點一盞燈,給紅軍照亮路途”,一個細節,反映了桑植百姓對紅軍的深厚感情。、

  位於湖南西北邊陲、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張家界桑植縣,是賀龍元帥的家鄉,曾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的起點。1935年,紅二、六軍團從桑植出發,踏上了長征之路。

  在開闢根據地的鬥爭中,這個不到20萬人的小縣,先後有6萬多人參加革命,可考證的烈士就有5000多人,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作為革命老區的桑植,有大小山頭一萬餘座,耕地僅佔全縣國土面積的5.6%,卻需要養活數十萬人,艱難可想而知。1986年被列入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

  “脫貧扶貧的長征,正在這裡上演。在這場新的長征中,革命文物工作同樣大有可為。”賀龍紀念館館長幸電安這樣説。

  幸電安介紹説,多年來,桑植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及時搶救和維修一批瀕臨毀滅的革命舊址和人文景觀,在此基礎上整合紅色資源,打造紅色品牌,形成旅遊和保護的良性循環,努力使革命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實現雙向互動,和諧統一,走上自我完善、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在老區脫貧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如今,賀龍故居及賀龍紀念館,已成為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也是桑植打造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項目。賀龍故居持續免費開放,經過提質改造的賀龍紀念館以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料和現代展示手段,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

  桑植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擁有不可移動文物145處,其中革命遺址文物保護單位33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文物資源總量大、類型豐富、價值突出、特色鮮明,文物資源優勢十分明顯。革命文物,極大提升了桑植的歷史文化形象和知名度,滿足和豐富了當地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使人們了解本地歷史,形成文化歸屬感,增強文化自信;弘揚和傳承革命精神,堅定脫貧的信心;通過賀龍故居和賀龍紀念館建設,優化文物周邊環境,改善了群眾生産生活環境,提升了生活品質;紅色旅遊發展吸引外來遊客和關注,帶動了群眾增收。

  文物保護利用在推動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潛力正日益顯現,文物工作惠及民生、推動發展作用也將不斷擴展。桑植人民,在紅軍精神的照耀下,在長征精神激勵下,脫貧長征的故事,將繼續上演。(張偉)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