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長征文物活起來,長征精神傳下去(文化脈動)

中國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2016年10月20日 16:1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圖①:將臺堡革命舊址。

  孫 湄攝

  圖②:觀眾在紅軍會寧會師紀念館興致勃勃地參觀。

  本報記者 鄭海鷗攝

  圖③:寧夏西吉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內收藏的紅軍曾使用過的馬燈。

  成 浩攝

  保護為主,政府與公眾形成保護合力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薄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在湖南桑植縣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碑和賀龍紀念館、四川瀘定縣瀘定橋和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甘肅會寧縣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寧夏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等等長征文物保護、收藏單位,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視頻,穿越歷史、貫通古今,生動講述了中國工農紅軍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征程,感人肺腑、發人深思、催人奮進。

  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長征沿線的大批革命舊址,既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産的重要部分,也是廣大群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更是進行歷史研究的寶貴實物見證,對其進行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國家文物局初步統計,目前全國涉及紅軍長征史跡的不可移動文物有2100余處,分佈于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河南、貴州、雲南、四川、重慶、寧夏、陜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區市,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35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1000余處。

  “近年來,我們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全縣績效考核,以切實做到文物保護有人管事、有章可循,縣政府還出臺了《桑植縣關於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公佈了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桑植縣文物局局長譚曉菊介紹,在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方面,堅持定期開展文物安全檢查,每季度對田野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巡查,及時排除安全隱患。“我們還會同規劃部門編制了縣級文保單位和控保建築名錄、縣級文保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圖錄,繪製了桑植文物建築分佈圖,建立了完整的記錄檔案。”

  與湖南桑植縣一樣,長征沿線各地通過出臺文件、加大投入、部門聯動、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嚴肅文物執法等,推動文物保護工作邁上了新臺階。“十二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將紅軍長征文物納入相關專項保護規劃,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中央財政共計投入約6.8億元。

  如果沒有廣大群眾的支持,僅靠政府部門,文物保護工作也將缺乏持續性和生命力。

  建立網上博物館,將文物的收藏、陳列、研究、教育、娛樂等功能在互聯網上充分展現,吸引觀眾參與保護;開展各類活動,發動群眾尋找文物,發現文物的價值;在節慶和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放各類宣傳資料,普及文物保護知識……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説,“文物保護應該聚合文物保護部門和社會的合力,所以加大力度普及文物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增強全民的文物保護意識十分重要。”

  合理利用,收穫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0月14日,上海市曹楊第二中學在甘肅會寧紅軍會師舊址開展了一場傳承和弘揚革命傳統的主題活動,師生踴躍地談認識、談感受,氣氛熱烈。

  堅持保護與利用並重,長征沿線各地注重發揮文物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功能,並將文物保護與紅色旅遊發展緊密結合,帶動地方經濟的迅速發展,實現了以紅色文物教育人、引導人、聚人氣、增財氣。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各地依託紅軍長征文物建立了一批專題博物館、紀念館,如江西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四川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貴州遵義會議紀念館、甘肅會寧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陜西吳旗紀念館等,並積極做好對社會免費開放工作,産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甘肅會寧縣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管委會主任蔡樹明深有體會地表示,長征文物是會寧的金字招牌,紅色旅遊業的發展在會寧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一是使革命歷史文化遺産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利用;二是為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了一個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三是把歷史文化和政治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發展紅色旅遊必須有特色、重體驗。通過深入闡發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盤活館藏文物資源,各地精心策劃推出了一批展現民族精神、弘揚核心價值觀的特色專題展覽,吸引了眾多參觀者慕名而來;會寧成立了紅色藝術團,推出“觀看紅色演藝,接受愛國教育”的黨員幹部培訓新模式,把説教變成演藝,把劇場變成課堂,起到了寓教于樂的良好效果;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與周邊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城鄉社區駐地部隊等建立共同共享機制,並有計劃地組織大中小學生、黨員幹部、各界群眾和部隊官兵瞻仰和參觀學習,主題教育人數每年達到10萬餘人次。

  紅色旅遊在各地均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5年,會寧會師舊址每年接待超百萬人次遊客,是甘肅省最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龍頭基地,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1億元以上;2016年上半年,桑植縣全縣紅色旅遊人次達64.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2.3億元,帶動就業1602人;瀘定縣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免費開放以來,共接待遊客近200萬人次。

  方式創新,讓長征精神更好地傳下去

  應該説,長征沿線紅色文物的保護狀況總體較好,但仍舊面臨著一些困難。採訪中記者看到,許多紅軍革命舊址處於位置偏僻、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水平相對落後的地區,這給文物保護帶來了極大困難;與此同時,許多舊址還是木質結構、土石結構的普通房屋,因年深日久必須時常維護……問題的疊加無疑讓長征文物保護難上加難。

  譚曉菊對此深有感觸,“目前來看,由於財力有限,革命舊址自然損毀的現象十分嚴重。桑植縣33處革命舊址文物保護單位中,建築全係木質結構的23處,它們大都建於清朝末年,距今都有百年以上歷史。在漫長的時日內,自然腐蝕便成了相當嚴重的問題。目前保管較好的僅有9處,其餘的24處隨時都面臨著倒塌的危險。期待國家能對長征文物保護以更大的支持。”

  在瀘定縣相對偏僻的嵐安鄉,眾多民居中分散著“不為人知”的省級文保單位“嵐安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含紅軍司令部舊址、紅軍十大綱領)”,嵐安鄉文化站老站長黃論貴和這些文物打了一輩子交道,對於它們之前任憑“雨打風吹去”的狀況表示十分揪心,“要是文物沒有了,紅軍的故事就會慢慢不為人所知,那就很難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了。”

  “嵐安鄉之前由於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給文物保護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今年開始對相關文物進行了系統保護維修,即將進行驗收。”瀘定縣文物局局長郭成燕坦誠地説,但目前來看,這些文物的教育功能沒有充分發揮,老百姓文保意識也比較落後,“以後必須加大宣傳,形成文物和老百姓互動的良好局面。”

  在保護為主的同時加強合理利用,才能真正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活起來。目前來看,長征文物的展陳方式略顯單一、旅遊路線規劃不盡合理等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解決這些問題,將很大程度上促進文物服務社會、教育大眾、拉動經濟增長等作用的發揮。

  “我們是先渡過瀘定橋,再順著大渡河而下參觀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博物館,這樣的參觀路線明顯不盡合理,要是先參觀博物館,有了更多的知識儲備和情感儲備後,再親身體驗,參觀的感受肯定會增強不少。”幾位遊客在參觀後説。郭成燕表示, “以後準備進行整體規劃,預計是讓遊客先參觀博物館,深入了解飛奪瀘定橋的歷史,然後沿著紅軍當年的行軍路線逆流而上、走過瀘定橋。預計小小的改變將很大程度上提升參觀滿意度。”

  不少群眾在參觀了圍繞長征主題的紀念館後表示,如果參觀時多一些互動,真正體會到與歷史的交流,那便再好不過了;同時也渴望當地能夠開發出相關的文化創意産品,把歷史記憶帶回家……各地紛紛表示,他們將加大新技術、新手段在文物展示中的應用,開發高品質文化産品,更好地滿足大家的新渴望、新要求。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