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大國工匠王剛:鐵漢柔情 精造國防利器(組圖)

中國新聞來源:中工網 2016年09月28日 16:5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王剛:鐵漢柔情,精造國防利器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航工業沈飛數控加工廠王剛

中工網記者 葛文琦

大國工匠王剛在高速運轉的銑床上加工飛機零件。中工網記者 葛文琦攝

王剛在向王剛班組成員講解。中工網記者 葛文琦攝

  中航工業沈飛集團,這裡曾經孕育了“忠魂永駐海天間”的我國首艘航母艦載機殲-15研製總指揮羅陽,這裡也涌現了創造“0.003毫米加工公差”(“文墨精度”)奇跡的方文墨……這裡還有另一個創造了0.002毫米精度極限的“大國工匠”——王剛。

  什麼是大國工匠?怎樣解釋工匠精神?我們從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航工業沈飛數控加工廠王剛班班長王剛事跡中,能找到詮釋這一問題最直接的答案。

  王剛,黝黑、靦腆、消瘦,精神飽滿,但又透著與三十多歲年輕人不同的沉著與穩重。或許這也是每一位大國工匠的“標配”。

  他加工的鋁片能薄如A4紙般的0.1毫米;他加工的銑床銑削能達到0.005毫米;他小孔鉸削技術更能達到0.002毫米的精度極限……王剛的簡介,就是這位大國工匠的“功勳冊”。

  夢想終於照進現實

  1999年,剛從沈飛技校畢業的王剛如願以償的進到了沈飛公司。

  從小住在飛機場附近,每天看著在沈飛工作的鄰居整天出入自己嚮往的大門、聽著戰機在天空中飛過的轟隆聲,早在初中的時候,王剛就下定決心一定要進入沈飛工作。

  確立了夢想,便一步步朝著目標奮進。每天苦練自己的專業技能,成績優異的王剛被老師叫來談話,想讓王剛去考高中,接著考大學進入高等學府。“我想進入沈飛工作,要考沈飛技校。”一向靦腆的王剛此時沒有絲毫猶豫。

  他,做到了。

  入廠後,王剛被分到“銑工”隊伍。十七年如一日,王剛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時到崗。總是纏著師傅給自己活做。

  新員工進廠,都會有一年的實習期。當時廠裏生産任務比較重、缺人手,之前也在這裡實習過,領導找到王剛,希望他提前正式上崗。這正説到了王剛的心頭好。

  “一大早,就看到王剛銑床旁的一堆鋁屑。”徒弟吳學文剛調到沈飛數控加工廠後早早來到公司,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雖然常年累月任務繁重,但王剛從沒感到太大的壓力。喜愛解決各種技術難題在工友中是普遍的共識,可以説,若沒有難題就是王剛最大的難題。

  工作17年,王剛已數不清自己熬過了多少個攻堅克難的日日夜夜。

  每天至少工作15小時,每月工作時間都在300小時以上。面對艱巨的工作任務,連續一個禮拜,王剛與工友連日加班。餓了,就拿麵包、火腿腸、方便麵充饑;睏了,倒在廠房裏的鐵架床上小憩,從未鬆懈一步。“晚上回到家站在床邊就能睡著。”王剛説。

  入職第一個月就和其他老師傅一樣,完成了定額任務。

  “多造出一件好産品,就是為國家做貢獻。”把工作培養成愛好,是王剛在工作之餘的另一成就。午休間隙,工友們在工廠空地拉網起架,打羽毛球、踢毽子、打桌球,無不散發著青春的活力。而往往在勞模工作室的角落裏才能看到王剛的身影,靜靜地看書、思索著技術難題該怎樣解決。“年輕時候也愛運動,學過武術,不過最愛的還是逛書店、下象棋。”

  不斷刷新技能高度

  “精雕細琢,把每一件東西都當成藝術品。”工作伊始,王剛就給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標。他延續了師傅張顯育的良好工作習慣。

  “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身要求。”問到有什麼獨門絕技與他人不同,羞澀的王剛説到,“為確保加工質量,每次在幹活之前,我都在腦海中先模擬一遍加工內容,找出有沒有疏漏或者改進之處。”工作流程猶如歐洲早期古老的記憶宮殿般在腦海中清晰顯現。

  與自己比速度,將之前幹活花費的時間與現在做較量;與自己比精度,縮小至少一半以上規定的零件誤差範圍;與自己比溫度,保持對工作的熱情只增不減。

  “做任何事情都要精益求精,飛機上更要保證零件的安全運行。”不斷挑戰自我極限,才年能達到16年生産上萬飛機零件無一廢品的高度。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在轉型。同時也在強迫著技工技能需要不懈地提升。“活到老,學到老。”堅持終身學習,汲取養分是王剛奮力向前的保障。

  除卻銑工知識外,數控加工技術知識,是王剛下一部要學習的方向。

王剛在午休時讀書汲取新知。中工網記者 葛文琦攝

印有王剛班組每位成員名字的水杯。中工網記者 葛文琦攝

  加工精度達到0.005毫米背後的初心

  俗話説,“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不想當大國工匠的匠人不是好匠人。”

  在一次沈飛公司領導去波音公司參觀學習回來的交流會上,王剛得知其中一展示工件加工精度達到0.25毫米,而當時王剛徒弟能達到0.3毫米的精度。心裏便暗暗較起勁來,“他們能做到,我們一定能做的更好,我一定要超過他們。”

  緊接著,王剛開始進行緊鑼密鼓的加工實驗,把最小的加工壁厚挑戰到薄如A4紙的0.1毫米。“鉗工怕鑽眼,銑工怕銑扁”,0.1毫米已是在挑戰自我極限,但是王剛並不滿意,經過不間歇的反復實驗,王剛迎來了自己技能新高度——銑床銑削加工的手工精度達0.005毫米。

  像以往臨危受命、攻克技術難題、優化一項技術後一樣,王剛心中油然升起一絲成功的自豪感。

  堅忍不拔、敢於拼搏、不服輸、默默奉獻,是沈飛數控加工廠工會主席焦威東形容的王剛。“他幾乎要把銑床旁的水泥地磨出坑來。”徒弟吳學文説到。

  王剛懇幹,“豁”得出去,是廠裏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既做航空人,就知責任重,既做新裝備,就得多付出。”

  工匠精神代代相傳 完成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雙槳單舟總爭渡,千帆競發渡江海。”王剛深知,要永遠站在技術先列,也必須要帶動身邊工友“萬象爭先”,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

  2010年9月19日,在沈飛的廠房裏,軍事化管理的首支以員工名字命名的班組——中航工業沈飛數控加工廠王剛班組成立,唱響了中航工業“四歌”,至今,從未間斷。

  不到5年的時間裏,榮獲了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安康杯”競賽先進班組、中央企業先進集體、瀋陽市先進集體、瀋陽工人先鋒號等稱號,一年邁上一個新臺階。

  由他率領的團隊不僅攻克了413項科研生産重大技術和質量難題,還發明了12項國家專利,創造經濟效益1.9176億元。

  2011年,在某型號生産研製關鍵階段,王剛帶領他的年輕團隊創造了全部産品“零缺陷”交付的奇跡。在新機試製生産階段,恰恰是問題高發的時期,質量問題、研製生産階段各種問題都會隨之而來。這一次,他們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任務,這在沈飛研製歷史上還是首例。

  2012年帶領徒弟吳學文參加全國銑工技能大賽,兩人既是師徒,又是競爭對手。晚上回到賓館,扔不忘向徒弟講解疑難。發現徒弟走路困難,得知吳學文後腳跟長了骨刺,正值大賽集訓攻堅期,王剛放棄半天的集訓機會,到外邊頂著烈日為徒弟找尋購買厚的氈墊,在腳跟處挖了個洞。徒弟看著工服幾乎全部被汗浸濕的師傅,現在談及,仍熱淚盈眶。

  忠誠築魂,靈魂因忠誠而高尚;百煉成鋼,鋼鐵經過錘煉更堅韌。在王剛的心裏,什麼也沒有沈飛人特有的航空情結更重、更珍貴。高薪沒有動搖他,榮譽和光環也沒讓他陶醉,王剛始終保持著謙遜低調的本色。很多人常勸他説該功成身退、多為自己和家庭考慮考慮了,王剛總是一笑了之。

  “只想帶她出門旅行”

  談及愛人,王剛停頓良久,眼裏閃過一絲淚光,對妻子懷著滿腹的愧疚。2011年,王剛與妻子陳麗在相識兩年後步入婚姻殿堂。婚後還沒來得及“蜜月旅行”,王剛便又投入緊張的工作中。日常回家大部分時間也是在鑽研工作中的事情,妻子對此也從未有過怨言,也從未提過多要求。

  今年5月,妻子因肺癌腦轉移,顱內壓增高導致雙目失明。陳麗得病後,每月自負的治療費就在上萬元。“就是把房子賣了,也要把陳麗的病治好。”

  兩人婚後幾乎從未出過瀋陽。“馬上要迎來十一,準備帶妻子在瀋陽周邊轉轉。”

  王剛,一個“掃地僧”般低調的技術大拿,每天都在不斷努力的成為好班長、好師傅、好丈夫。

  王剛身上所體現的堅定信念、大愛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