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為世界經濟開闢新道路

國際新聞來源:《光明日報》 2016年09月06日 15:2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為世界經濟開闢新道路

  ——寫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閉幕之際

  光明日報記者 劉文嘉 羅容海

  2016年9月4日至9月5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會聚中國古都杭州。被形容為晴好雨奇的西湖,成為全球發展的晴雨錶;數千年來大潮涌動的錢塘江,見證了世界經濟的弄潮時刻。

  這是一次處於歷史關鍵節點上的峰會——

  中國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起點;G20機制正處於由危機應對邁向長效管理的轉型點;世界經濟正處於艱難復蘇的轉捩點。如何完成轉型?與會者落筆作答。

  這是一次深度塑造中國與世界關係的峰會——

  從首次把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核心位置,到首次就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行動計劃;從習近平主席在B20(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講話中針對世界經濟的四點“中國方案”、全球治理的“四個格局”,到G20杭州峰會開幕辭中五個針對世界經濟綜合施策的“藥方”,此次峰會的過程和成果已經表明:中國正在由全球治理的參與者變為改革者,中國的發展哲學正在支撐全球治理的深刻變革。

  源頭既清,波瀾自闊:創新世界經濟增長方式

  發展,是G20杭州峰會議程的核心問題。

  由於增長動力不足、國際貿易放緩、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等原因,2015—2016年,世界經濟仍處於危機後的修復和深度調整過程中,增長緩慢。G20杭州峰會因此承擔著一種無形的期待:佔全球經濟總量超八成的二十國集團需對世界經濟增長給出方案,作為G20輪值主席國的中國需團結各方喚醒全球發展潛能。

  這正是當代中國一直致力的方向:中國以佔世界八分之一的經濟總量,對全球經濟增長作出四分之一的貢獻,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和穩定器;以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短暫時間,使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佔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如果説,過去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主要體現在“中國貢獻”上;現在,則更體現在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上:

  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有效應對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突出問題。此次達成共識的《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提出了通過創新、結構性改革、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新方式,為世界經濟開闢新道路的發展戰略,展現出了“中國理念”在全球經濟治理上的影響和應用。

  中國著力於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合作競爭和市場分工,在發展自身的同時普惠世界經濟。此次G20杭州峰會重啟了二十國集團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積極幫助發展中國家和中小企業深入參與全球價值鏈、致力於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讓“包容和聯動式發展”由中國實踐拓展為國際實踐。

  “建設創新型世界經濟,開闢增長源泉”“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拓展發展空間”“建設聯動型世界經濟,凝聚互動合力”“建設包容型世界經濟,夯實共贏基礎”——B20杭州峰會開幕式的演講中,習近平主席以“四型”為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定策。讓世界經濟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正是要靠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和全球治理模式變革。

  源頭既清,波瀾自闊。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擘畫全球經濟治理藍圖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西子湖畔的聚光燈下,習近平主席以中國智慧解題、中國道理論道,再次強調了擘畫全球經濟治理藍圖的共同責任。

  近年以來,中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積極參與聯合國大會、巴黎氣候峰會、核安全峰會,在區域合作和全球治理上發揮了累土聚沙般的艱辛努力。現在,由這些努力而逐步團結起來的力量、建立起來的共識,已經開始帶動全球治理規則的變革,使“治制”成為可能。

  “治制”,首先指G20平臺的“升級換代”。

  G20杭州峰會不僅聚焦全球增長中長期動力,將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突出位置,而且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引入峰會議程,制定了G20歷史上首個圍繞落實該發展議程的行動計劃。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認為,這一議題的成功引入,標誌著中國成功地將二十國集團從討論短期全球金融危機管理轉變為從長遠角度討論世界發展問題。

  “治制”更是指建立起平等、公正、高效、包容的全球經濟治理格局。

  面對經濟亟待復蘇、自由貿易受阻、老牌霸權仍在、新興國家受壓的原有經濟秩序,中國一直在倡議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構建發展創新、利益融合、增長聯動、規則平等、包容有序的經濟治理格局。此次杭州峰會是G20歷史上發展中國家參與最多、代表性最廣泛的一次峰會,在生態治理、金融安全、支持不發達國家等領域創造了多個“首次”,以此助推新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貿易和投資治理格局、能源治理格局、發展治理格局的實現,完成了一次對“大智治制”的詮釋。

  在此之中,中國為全球治理注入了諸多新議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部主任賈晉京認為,中國“通過倡導創新,為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增添新的動力;通過推進結構性改革,為解決當前經濟金融領域面臨的各種困難拿出新的方案;通過強化發展合作,為引領全球發展目標開闢新的前景。”

  同舟共濟,聚同化異: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B20工商峰會開幕演講和G20峰會開幕辭中,習近平主席都提到了一個數據:“據有關統計,現在世界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7左右,超過了公認的0.6‘危險線’,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收入分配差異增大、地區鴻溝始終存在、人類整體發展不平衡——這些,始終是中國的重要關切。

  2015年9月,聯合國成立七十週年之際,各國領導人在聯合國一致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正是在那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宣佈中國將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落實2015年後發展議程;承諾繼續增加對最不發達國家投資,力爭2030年達到120億美元。

  中國主辦的G20杭州峰會,繼承了聯合國發展峰會對全人類命運的關切,結合《二十國集團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積極構建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用行動向世界宣示:同舟共濟,聚同化異。G20不僅關注自身福祉,更心繫全人類共同發展。

  一以貫之的中國主張,背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視野。過去幾年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全球觀,已經使中國對地區合作、全球治理的影響由“器”入“道”,由器物層面、制度層面深入到價值和精神層面。借G20杭州峰會的契機,習近平主席再次倡議,“我們應該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人們深入交流,增進彼此理解,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思路一變天地寬。從中美率先批准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到能效、可再生能源、創業方面共同行動計劃的形成;從推進糧食安全和農業合作,到公共管理和再分配政策的調整,G20杭州峰會已將一條世界經濟發展新道路鋪展在各個國家面前。只是,這次“起跑”,不再是比拼單個國家的速度,而是考驗整個國際社會的共同體自覺。

  揚人類希望之帆,世界經濟巨輪從錢塘江再次起航。

  《光明日報》( 2016年09月06日 03版)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