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世界難題的中國答案】河北館陶:特色小鎮讓村民在家門口掙錢奔小康

新聞頻道 來源:央視網 2016年08月18日 13:3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VR全景圖點擊進入】

【VR全景圖點擊進入】

  央視網消息(記者 徐輝)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發展生産脫貧一批,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立足當地資源,實現就地脫貧。

  館陶縣壽東村的村民就正在踐行著總書記的號召。

  工作臺上擺放著綠豆、芝麻、黑豆、小麥、各種草籽,身穿富有民族特色的大紅花工作服的李鳳霞,用鑷子夾起一粒黑芝麻,擺放在畫板上,經過粘、貼、拼、雕、合成、裝裱等十幾道工序,通過粘、貼、拼、雕等方法,五穀雜糧變成了一幅象徵著連年有餘的糧畫。

  晾幹、裝裱後,這幅作品可以賣到三四百元。

村民正在糧畫製作間進行糧畫創作

村民正在糧畫製作間進行糧畫創作

  每天,李鳳霞除了照顧孩子,大部分時間就用來製作糧畫了,“家門口就能掙到錢,每月2000多塊錢的收入,還不耽誤照顧孩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但在兩年前,李鳳霞因為要在家帶三個孩子,無法外出打工,一度感嘆“生活看不到什麼希望”。

  糧食畫是古老的中華絕技,有著悠久的歷史。館陶糧食畫相傳在清朝末年開始興起創作,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鳳霞所在的館陶縣壽東村,位於縣城西部,309國道南側,距縣城3公里。這裡曾是邯鄲東部平原縣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窮村,沒有産業基礎、沒有資源優勢,是多年沒有脫貧的省級貧困村。

  已經當了16年村黨支部書記的張付仁,對壽東村過去的樣子依然歷歷在目:“188戶、713口人,村民祖祖輩輩靠傳統種植為生。晴天塵土漫天,下雨滿腳泥,一到冬天墻根下坐滿曬太陽的老人,年輕人聚在一起打麻將。”

  六年前,館陶縣進行美麗鄉村建設,許多村裏引進了特色産業,壽東村與糧畫企業走到了一起。師獻巧是村裏第一個學習糧畫的,如今她在自家建起了糧畫工作室。“製作一幅30公分大小的糧畫需耗時3到6天,售價約400元。每年增加收入1.5萬左右,加上丈夫在外打工,除了農業收入,每年凈增6萬元家庭收入。”

  2014年3月館陶海增糧藝有限公司的入駐壽東村,壽東村提供15畝地算作土地入股,公司出資建設糧畫生産線、研發中心、産品展示大廳、職工休閒娛樂活動區、餐廳等。採取“公司+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由農戶製作糧畫,公司統一包裝出售,産品遠銷加拿大、美國、德國等海外國家。

  村貌一下子改變了,跟李鳳霞一樣,全村從事糧畫創作的有80多戶,戶均增收1.5萬元,糧畫成了村民增收的特色産業。

壽東村街景

壽東村街景

  海增糧藝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海增介紹,隨著糧畫産業的發展,未來將吸收壽東村和周邊村200多名農村“留守婦女”在此就業,實現農民家門口就能致富。

  借助糧畫産業,館陶縣將壽東村全力打造成糧畫小鎮,1000多萬元政府投入撬動了3000多萬元社會資本。壽東村對街景路面等進行了整體規劃設計,並以“一門一景、一戶一品,體現靈性、各具特色”為特點,對村內所有民居院落進行了單體規劃設計,讓壽東村從臟亂差的貧困村破繭成蝶。

  2015年壽東村獲得中央電視臺評選的“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成為河北省依託美麗鄉村打造的首個3A級景區。

  2015年國慶長假期間,館陶縣5個特色小鎮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4.8萬人,實現旅遊總收入1000余萬元。

  今年,館陶縣按照“鄉村風情、城市品質”的目標,在全縣啟動建設了30個壽東模式的美麗鄉村,重點打造黃瓜小鎮翟莊、鵲橋小鎮天河、雜糧小鎮郭辛莊、軸承小鎮馬蘭廠等各具特色、不同品味的小鎮。

  館陶縣正在打造越來越多的“壽東村”。

【高清圖集】

【高清圖集】

編輯:馮思謠 責任編輯: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