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新社華沙6月22日電 題:波蘭華人故事:在肖邦故鄉傳承中國文化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十二年來首次訪問波蘭期間,中新社記者探訪了在此定居多年的兩位華人,傾聽他們在肖邦故鄉的天空下如何守望和傳承中國文化。
李庭瑜:“對傳承中國文化有種使命感”
“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
第一次見到李庭瑜時,身着傳統中式服裝的她正用波蘭語指揮一群大學生齊唱中國民歌《茉莉花》。
2002年受留學生朋友鼓勵,李庭瑜第一次到波蘭旅游,之後便“羈絆”在此。如今有波蘭名字“西爾維婭”的她,已是一位“本地媳婦”,並且有了一個聰明可愛的女兒。
但當她最初作出決定要從台北來遠隔萬里的波蘭唸書時,父母都認為她“一定是瘋了”。
“的確和我想象的西方差異很大。”回憶起初到波蘭的生活,李庭瑜説。
如今,已取得華沙大學博士學位的李庭瑜在波蘭社會與人文科學大學為來自各年級約100名大學生開設漢語課程。
對於能在遙遠的波蘭教授中文和傳播中國文化,李庭瑜毫不掩飾自己的自豪之情。還在台灣的時候,她就主動學習了對外漢語教學並取得了相關資格認證。
在女兒降臨人世前,李庭瑜曾長期放棄周末的休息時間,以家教的形式給波蘭當地許多華人的子女教授唐詩,也一筆一劃地帶孩子寫字,耐心細緻的教學得到了家長們的讚許。
“教他們中文我感到很快樂。”祖籍四川內江的李庭瑜,形容自己“對中國語言和文化是有愛的”。
“語言和文化是要傳承的,不能説現在到了別的地方,就不愛以前的儒家思想了。”李庭瑜説,在海外出生和長大的華人後代許多沒有去過中國,“我就有一種使命感,不管你是(中國)哪的孩子,你必須要知道祖國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語言的由來。”
正説着,李庭瑜給記者寫了一個繁體的“龍”字。
“不管教華人孩子簡體還是繁體,只要能寫出漂亮的漢字,就成功了,因為這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李庭瑜笑着説,“龍”字用繁體寫雖然漂亮,但寫簡體仍然是一個“龍”,也仍然能講述龍的傳人的故事。
李庭瑜的波蘭丈夫馬永續在一旁照看女兒李婕敏,五歲的她已經掌握了漢語、波蘭語和英語。
“我一直堅持跟女兒説中文。”李庭瑜説,女兒這一代人是全球化的一代。但她仍希望,憑自己的努力,把中華文化的根傳下去。
王琪:中東歐最大中國商城裏的守望者
華沙中國商城副總經理王琪與波蘭結緣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於1986年到華沙留學,除了1990年前後短暫回國,至今已在波蘭工作生活近三十年。最初在華沙大學讀政治、新聞兩個專業的他,後來選擇了經商。
王琪笑稱,按照中國把外國人稱作“中國通”的標準,他已是不折不扣的“波蘭通”了。
坐在汽車裏參觀整個這個商城,這裡可謂一個“中國城”。華沙沒有華埠,而位於華沙郊外約25公里的中國商城,某種程度上扮演了一個大型唐人街的角色。
在這個建築面積近15萬平方米,有六座商城、三座倉庫和一座酒店的龐然大物周邊,隨處可見帶有中文招牌的餐廳、貨運和各類商店。這裡還有中醫館,以及專門為華人提供律師、會計和翻譯等各項服務的事務所、服務社。
王琪認為,儘管整個波蘭的華人總數相對西歐國家並不算多,但團結互助毫不遜色。比如這次中國國家主席到訪,大家都是一呼百應,“説起想迎接主席,各個同鄉會、商會全都積極地響應了。”
“幾十年下來,我既受了中國文化的教育,也對歐洲文化體會很深。”王琪説,中西方文化差異非常大,作為海外華人,自己思考的是如何學習不同文化之所長。他認為,兩國每一次交流和接觸,都是互相增進了解的機會,“相信習主席的訪問能讓中波交流與了解更上一個層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