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人們為什麼讚賞工匠精神?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社 2016年05月10日 17:1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正式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産,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3月29日,在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上,李克強總理強調,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工匠精神”一經提出,便引起社會各界熱議,受到各行各業的一致認可。從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實施“中國製造2025”,乃至實現民族復興,無不呼喚著工匠精神。

  一論工匠精神與民族復興

  的確,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接近過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國的GDP已經居於世界第二位。世界也都在為中國人創造的經濟奇跡驚嘆。但無論是中國人自己,還是外部世界,都沒有人認為中國已經復興了。單純追求GDP的人一定會説:難道只有GDP達到世界第一,超越美國時才叫復興嗎?當然不是。我們所説的復興本質上是文化與文明的復興。經濟是最重要的基礎,但不能決定一切。決定這場偉大復興的因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也很具體的,就是産品的質量。

  一國之産品質量,往往被視為一國之文明程度;一國産品之信譽,往往是一國之國民尊嚴。也許有人覺得,這是誇大其辭。但縱觀世界文明史,我們就會發現,在世界貿易中,那些生産的器物包括藝術品,被他國廣泛使用、欣賞乃至推崇的民族,它的文明也就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消費不再是一種純粹的經濟行為,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化行為。

  中華文明之所以在世界上廣泛地為人所知並大放異彩,除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外,起初引起人們直接興趣的,恐怕還是來自中國的産品。中國器物之精美冠絕一時,並長時間地引起世界驚嘆,由此世界便開始了對中華文明的尊崇和經久不衰的“東方熱”。而工匠精神的可貴和對今天的重大意義也在於此。

  無論是工匠精神所製造的産品,還是它所體現的職業道德,乃至背後人的素質,都與一個民族的尊嚴、生存與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實際上,中華民族艱苦奮鬥、堅韌不拔、追求卓越的民族氣質,恰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內容。正是由於工匠精神的式微和缺乏,才導致今天中國一系列的産品問題和社會問題。

  (一)工匠精神造就中華民族輝煌歷史

  工匠精神一直流淌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一部中華文明史凝聚著歷朝歷代工匠們的智慧和創造,如同諸子百家造就了中華民族思想天空的群星燦爛一樣,工匠精神也曾造就我們民族的百業興旺、空前繁榮,同樣是星光璀璨。

  《增廣賢文》有言:“良田百頃,不如薄藝在身”。《考工記》記述:“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蜿蜒萬里的長城、栩栩如生的秦陵兵馬俑、被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範”的四羊方尊、絢麗神秘的敦煌壁畫和彩塑、巧妙絕倫的趙州橋……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無一不是工匠精神的化身。又比如中國紅茶,曾經成為歐洲皇室貴族的標簽。小仲馬在《茶花女》中描述,“你連中國紅茶都喝不起,還算什麼貴族?”現在國人一窩蜂地到國外去買奢侈品,殊不知歷史上,中國的産品曾經被西方頂禮膜拜,我們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出口大國呢!

  歷史上我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等優質産品遠銷海外,深受國外消費者追捧。據葡萄牙人記載,16-17世紀間50餘年內,葡船每年自澳門運往長崎的華絲,少時約1500擔,多時約3000擔。1575年,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開闢了中國到菲律賓、墨西哥的“太平洋上的絲綢之路”,每艘船滿載中國絲綢多至1200百箱。18世紀末,在墨西哥的進口總值中,中國的絲綢産品佔63%。據統計,從康熙元年到鴉片戰爭前夕,中國開往日本的商船所載貨物70%以上是絲綢。再看看瓷器外貿情況,中國瓷器在唐代製作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正是這一時期,中國瓷器開始依靠海上絲綢之路外傳,主要輸往日本、朝鮮、西亞、南亞以及非洲的埃及。1405-1432年間鄭和七下西洋,船隊所載物品相當一部分是瓷器。1602-1682年間,荷蘭公司商船共運銷瓷器1200萬件,其中中國瓷器佔98.3%,達1010萬件。在1684年到1791年間,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華瓷的進口,約有2.15億件華瓷被運到英國。

  這些輝煌的貿易成就,充分證明工匠精神在我國有深厚的傳統基因,我們應該回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當中,去提煉和梳理屬於我們自己的工匠精神,並將之傳承和延續下去。

  (二)工匠精神支撐強國戰略

  眾所週知,追求強國夢的德國人曾經以剽竊設計、複製産品、偽造商標等手法,不斷倣造英、法、美等國的産品。1887年,英國議會通過侮辱性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必須標注“德國製造”字樣,以與優質的英國産品區分開來。德國知恥而後勇,為此制定了質量強國戰略。精益求精、專注如一、堅定執著的工匠精神最終成就了德國製造。

  隨著勞動力成本增加,我國製造業的傳統優勢正在喪失,從中低端向高端轉移勢在必行,而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産品質量始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工匠精神”的提出無疑給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做出了清晰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産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從生産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中國製造2025》指出,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所謂轉型升級不僅意味著産品要與時俱進、更新換代,也包括對産品設計和質量的精益求精,不斷提升。以國內産品而言,有些産品確實産能過剩,遠高於市場需求,但也有相當多的産品,並非沒有市場,而是因為質量不高、老舊低劣而被市場拋棄。比如奶粉,三聚氰胺事件造成民眾對國産奶製品行業的普遍不信任,紛紛通過海外代購使用美國、荷蘭、新西蘭等國奶粉。甚至有人説,連本國國民都不敢食用國産奶粉,那簡直就是民族的恥辱。再比如國人到日本瘋搶的馬桶蓋,其實很大一部分是日本企業委託中國工廠代工生産,我們國內反而缺乏自主品牌和高質量産品。

  據商務部統計,2015年我國出口國際市場份額升至約13.4%,比2014年提高1個百分點。其中2015年1-11月,我國出口比美國多6672億美元,繼續保持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但是,在許多國家的市場上,我們大量的産品往往居於價值鏈低端,甚至是“地攤貨”。坦率地説,中國産品在世界的信譽,比起發達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使用中國貨圖的就是便宜,是相當多消費者的心理。這大大制約了我們的生産動能,而工匠精神的缺失,無疑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強國必須先強質。追求精益求精、質量至上的工匠精神是製造業的靈魂,必須把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作為強國戰略的兩大支柱。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才能完成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

  (三)工匠精神鍛造國民新素質

  國民素質與文明復興大局密切相關。工匠精神體現著對完美事物和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對於提升國民素質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工匠精神是民族素質的重要內容,它首先體現為職業操守。這種職業操守,主要不是靠法律或制度限定,而是來源於李克強總理所強調的“道德的力量”。懶惰、不思進取、以次充好、山寨成風,這是職業操守的喪失,更反映國民素質和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滑坡。要弘揚工匠精神,就必須和這些東西做徹底的決絕,使每個人對這些東西不屑一顧,甚至使其一直處在市場審判和良心審判的被告席上。

  “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世間才傑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陸游詩中表達的不僅是詩歌創作的意境,也是對工匠精神的極好詮釋。如前所述,中華文明在歷史上之所以被人尊重,首先是因為中國産品的精美,這種精美正是源自於追求極致完滿和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

  德國近乎刻板的嚴謹認真,使産品質量絲毫不差;日本視質量為生命的強烈自尊,將産品好壞與個人榮辱聯絡在一起;瑞士人以忠誠和專注聞名,其銀行業、鐘錶業在全球獨佔鰲頭淵源有自。這些國家正是得益於國民性格中的優秀因子,從而塑造了本國製造業和商業領域的巨大成功,並且因為産品的質量贏得了世界對其國家的刮目相看。由此可見,國民素質成就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又強化了國民素質。

  要完成民族復興的偉業,就要充分發揚工匠精神。美國當代著名發明家迪恩·卡門説:“(工匠精神)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一部分,更是讓這個國家生生不息的源泉。”我們國家離真正的復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文明的復興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因此,需要將持之以恒、專注敬業的工匠精神內化為國民品性,推動中華文明的復興。當中國精美的産品流行於世時,中華文明的偉大魅力也就昭然於世了,中國人的尊嚴也便毋庸置疑。

  二論工匠精神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工匠精神是一種在設計上追求獨具匠心、質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藝上追求盡善盡美的精神,蘊涵著嚴謹、耐心、踏實、專注、敬業、創新、拼搏等可貴品質。工匠精神體現于各行各業、企業家和勞動者的價值追求和綜合素質上,落實在産品的質量和生産的各個環節上。

  (一)明確強調工匠精神有利於準確把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價值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本屆政府提出的重要施政理念和推動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具體落實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中國表達和實現途徑。

  據統計,2015年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增長21.6%,平均每天新增1.2萬戶;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超過全年預期目標,成為經濟運行的一大亮點。“雙創”不僅成為穩就業、促升級的利器,也正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

  “雙創”需要創新理念和創新精神的引領。但是,光有創新精神、創新理念是不夠的。創新中要有一以貫之的東西、有銜接過去未來的東西,這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並行不悖,既相互聯絡、相互統一,又相互平衡、互為補充。一方面,創新精神需要工匠精神作為支撐,另一方面,工匠精神以創新精神為動力。創新精神更強調思想的靈動、瑰麗的奇想和義無反顧的態度。而工匠精神更強調細節、鍥而不捨和永不滿足的審美意識。就商業價值而言,創新精神更多體現在商品的跨越式發展上,工匠精神更強調産品的質量、穩定和完美。在創新創業浪潮下,工匠精神既能夠很好地矯正其中的非理性、運動式的行為,又能夠促進新經濟實現跨越式創新發展,並促進傳統經濟增質、提效和轉型。

  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最終統一于具體的産品之中。在産品的製造過程中,工匠精神是基礎,創新精神是引領。一件質量上乘的産品既是抓住市場的新需求而不斷創新的産物,也是工匠追求細節完美而精緻創造的結果。

  (二)明確強調工匠精神有利於糾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操作中的一些誤區

  當前“雙創”在全國各地風起雲涌,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但在具體執行中也存在一些誤區有些政府機構和實際操作者,在創新創業中過於偏重新點子、新顛覆、新狀態、新包裝,甚至認為“雙創”就是“大腦風暴”加互聯網。有些地方過分追捧新經濟,認為傳統産業毫無希望,一味片面追求新經濟,盲目淘汰一切傳統産業。還有些地方和部門把“雙創”當成一場運動,而不是實實在在的産業升級或産業革命,在實際操作中流於形式。這些做法極有可能引起産業、就業結構性失衡,導致只有破壞而沒有創造,或是空喊口號而無實效,最終反而危及整體經濟。

  在“雙創”中注入工匠精神,就要求既不能簡單否定傳統,也不能把“雙創”異化成一場急功近利的運動。正如現代創新理論提出者熊彼特指出,“有必要努力把一場混亂變成有秩序的撤退”。這實際上是批判在創新中不顧傳統和承繼關係的武斷行為。工匠精神恰恰有這種糾偏功能。

  (三)明確強調工匠精神有利於培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合格主體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靈魂是“創”,而基礎和主體是“眾”。“眾”,由一個一個勞動者組成,有什麼樣的勞動者,就有什麼樣的“眾”,有什麼樣的“眾”就有什麼樣的“創”和産品。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工匠精神是決定“雙創”成敗的重要因素,它與創新精神一道,構成“雙創”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或缺。

  工匠精神理應貫穿“雙創”的始終。就創業者而言,需要有堅守信仰、不忘夢想的初心,頑強執著、拼搏進取的決心,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耐心,更需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就創新者而言,既需要擯棄浮躁、潛心鑽研,又需要敏銳創意、精雕細琢,不斷精進、永不自滿。工匠精神能夠使人們更加注重創新創業的細節和風險,養成踏實、勤勞、嚴謹,不浮誇、不浮躁的工作態度,更加腳踏實地地走在創新創業的征途上。

  三論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形成

  工匠精神的塑造並非“一日之功”。追根溯源,社會對工匠精神的輕視已經很久了。雖然我們冠冕堂皇地説“勞動者最光榮”,但這種光榮常常停留在口頭上。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往往被輕視,無論是他的職業、技能和付出的心血。文革前,在勞動者中還有八級工資制,八級工的待遇可以達到工程師甚至更高的水平。工人的技藝受到敬重,工人也有自己的上升通道。但現在工人的上升通道在哪?他們要想改變命運,除了考取文憑、追求高學歷,幾乎無路可走。八級工資制,也被莫名其妙地冠之以“資産階級法權”而遭廢除。在山寨盛行,假貨劣貨充斥市場,工人的勞動得不到真正尊重時,工匠精神又從何而來呢?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將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

  當前我國教育存在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技術、重智育輕德育等問題,成為影響工匠精神養成的重要原因。要扭轉這一狀況,首先要把工匠精神的培養納入國民教育。工匠精神要從娃娃抓起,從觀念抓起,從細節抓起,貫穿到義務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各層次各階段教育之中,培養學生專注耐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以此重塑並強化工匠精神的民族基因。

  (二)更加重視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發展迅速,由於缺乏自己的品牌,一般工人的服務都成為流水線上的風景。三十多年來,基本上是一批工人走了,又一批工人來了,然後不斷地更換,農民工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又從城市回到農村的循環。這是不利於工匠精神的培育的,對農民工的個人命運也是不負責任的。這種情況應該隨著轉型升級得到根本的扭轉。在反對山寨、鼓勵創新、樹立自主品牌的同時,要形成穩定的製造業大軍,不能讓一線勞動者簡單地以青春賭明天,而要鼓勵他們精研專業技能,以此獲得發展空間和社會尊重,使其能夠心安理得地終生服務,並成為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要借鑒有關國家的經驗,培養宏大的製造業力量。比如意大利等發達國家,在招聘工作人員時,只看你是否擁有一技之長和能否勝任相關崗位,而並非單純以文憑高低論英雄,職校學生就業率很高,而且收入並不低。職校培養的大量專業技術人員,成為支撐這些國家強大製造業的主力軍。這和他們對職業教育的一貫重視是分不開的。意大利完善的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德國以企業為主、校企合作的雙軌制職業教育,都非常值得借鑒。我們要建立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立完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為中國製造培養強大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三)建立健全有利於工匠精神養成的制度體系

  要強化技術人才激勵機制,加大對高技術高技能人才的獎勵扶持,提升他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要高度重視一線勞動工人的上升通道,使他們有充分的成就感、獲得感和不斷前進的目標動力。要強化提升産品質量標準。沒有一流的質量標準,就沒有一流的産品。我國的産品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尤其是質量、安全等方面的門檻尚未達到發達國家最低標準,低準入門檻直接導致低劣産品的橫行。因此,政府部門在加強質量監管的同時,要提高質量認證標準,同時在産品檢驗鑒定上賦予行業協會更多權力,形成有效的監管合力。要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強化市場治理與監管,對於粗製濫造、假冒偽劣要“零容忍”,依法嚴厲打擊,避免“劣幣驅逐良幣”,讓造假者、倣冒者無處立足,切實為技術創新保駕護航,保護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四)牢固樹立滋養工匠精神的價值體系

  要營造精益求精的良好社會風尚。工匠精神不單要成為製造業的發展準則,也要成為社會文明的價值導向。政府要做好示範引導,讓敬業執著、腳踏實地、精益求精成為個人和各行各業自覺的價值追求,為工匠精神厚植土壤,使其轉變為每位公民安身立命的精神氣質,鍛造國家和社會的風骨與脊梁。要在全社會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良好氛圍。要注重發揮市場的力量,完善市場監督和淘汰機制,實現優勝劣汰。

  正所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從個人、社會到國家,無論是創新創業之路,還是民族復興大業,都需融入務實求精的工匠精神。唯有如此,我們的民族方能贏得更多尊重,中華文明方能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輝。(作者係國務院參事)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