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創新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論斷,中央明確提出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的優先戰略。2014年6月,我省啟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後,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各地狠抓落實、你追我趕,創新驅動發展實現良好開局。
作為“1+1+7”區域創新格局中的龍頭之一,深圳市出臺了《關於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關於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和《關於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三箭齊發”助力創新,致力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爭當中國創新型城市的排頭兵。南方日報記者歷時一個多月,深入現場採訪調研,聚焦全球視野下的深圳創新,揭示其背後的新動力、新路徑和新模式。從今日起,南方日報推出系列報道,透視中國經濟創新轉型的深圳樣本和廣東經驗,敬請垂注。
北京時間5月6日淩晨,深圳光啟集團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啟動創新孵化器建設,總投資3億美元。這是中國科技企業首次在以色列設立非財務投資目的的科技基金及孵化器。
在創新引領下走向世界,深圳的創新速度也不斷提升。2015年,深圳國內發明專利授權16957件,同比增長40.84%,平均一天就有46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2年居全國首位,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已達4.05%,超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
依靠創新驅動,深圳發展動力十足:2016年一季度,深圳GDP增長8.4%,全市新興産業增加值達到1555.16億元,增長12.1%。
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在深圳市第六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改革創新是深圳經濟特區的永恒主題,是深圳實現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作為特區,深圳之“特”過去更多地體現在政策探路,現在則更多體現在轉型創新。30多年前,“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創造了發展奇跡,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如今,一天46件發明專利的“新深圳速度”,則成為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新注解。
專利開發速度:
一年專利申請量突破10萬件
空間技術平臺“雲端”號,讓人變身“鋼鐵俠”的馬丁飛行噴射包……來自深圳光啟的“黑科技”引人矚目。這家由海歸劉若鵬于2010年創立的企業,6年來申請專利總量超過3200件,成為世界超材料領域的領跑者。
專利開發的深圳速度吸引著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據統計,2015年深圳國內專利申請量突破10萬大關,達到105481件,年增長近三成,其中發明專利達40028件;至2015年底,深圳國內有效發明專利存量已經達到了83903件,專利密度已達到73.74件/萬人,居全國各大中城市榜首。
在另一項反映全球知識産權優勢的指標——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上,只有30多年城市史的深圳已連續12年位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2015年達到13308件。
深圳甚至誕生了“不賣産品,只賣專利”的企業——2004年成立的超多維公司沒有廠房只有實驗室,其650件專利申請數量中80%以上是發明專利,覆蓋3D顯示産業各個環節。
在發明專利井噴的背後,深圳自2013年以來每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都佔GDP的4%以上,與韓國、以色列相當。
深圳坪山,比亞迪EMC(電磁兼容性)實驗室中,一輛電動大巴正在進行電磁干擾測試。“能裝下大巴的EMC實驗室,全世界只有比亞迪有。”比亞迪公司高級副總裁、汽車産業群總工程師廉玉波説。
曾用329天建成國際水準生産線的比亞迪,累計投入超10億元建設碰撞安全、EMC、NVH(噪聲、震動和聲振粗糙度)三大實驗室,主要用於測試新能源汽車。
大手筆的投入和加速快跑的研發效率給企業裝上發展新引擎。截至2015年4月,成立20年的比亞迪共申請專利12580項,獲得專利授權8846項,平均每天有1.2項專利在這裡産生。憑藉驚人的創新速度,比亞迪去年超過特斯拉、日産等,成為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冠軍。
華為、中興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華星光電在平板顯示領域,騰訊在互聯網領域,大疆在無人機領域……這些深圳企業都在短短十數年的時間裏成為國內企業PCT申請量前十名的企業。
企業裂變速度:
半年創估值10億美元“獨角獸”
3年前,肖文傑決定從騰訊辭職創業。現在,他創辦的“分期樂”用戶數超過800萬,2015年銷售額突破100億元。
在騰訊離職員工孵化夢想的共同平臺——“單飛企鵝俱樂部”,超過1.5萬名“單飛企鵝”成為深圳創新創業大軍。截至2015年下半年,騰訊離職員工創立的公司中,已有30家企業估值超過1億元。
與矽谷數十家半導體公司都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間接後裔一樣,通過産業鏈的延伸不斷壯大,深圳的創新型企業快速裂變出一批新的創新型企業。由華大基因前CEO王俊等人創辦的碳雲智慧,不到半年便完成A輪股權融資,估值近10億美元,被稱為“醫療+人工智慧”領域的獨角獸公司。“我們想用科學技術做點老百姓能用的玩意。”王俊説。
從跟進模倣到自主創新,深圳企業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搶佔價值鏈上遊的行動,構建起了深圳強大而獨特的創新生態體系,在創新企業中成長的創業者更快、也更容易實現創業夢想。
從上世紀80年代的“80後”企業華為、中興,到“90後”企業騰訊、比亞迪,再到“00後”企業大疆、華大基因,“10後”企業光啟、柔宇科技,深圳一代代創業者高舉創新大旗,瞄準未來技術趨勢持續發力。
創新要素聚集帶來的裂變效應,也使得創新企業、創客群體不斷壯大。數據顯示,2015年,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524家,約佔廣東“半壁江山”;深圳開放製造空間、創客工場等創客機構達到107家,創客人員超過1萬人。
産業創新速度:
“一天之內定制一部手機”
“想要製造一款創新的科技産品,你離不開深圳。”在距中國約8000公里的全球第二大創新之都——以色列特拉維夫市,Robit機器人的創始人Shlomo告訴記者。
在“硬體天堂”華強北,高效率、低成本的産業鏈條讓微軟等國際巨頭羨慕。“華強北一天就能定制一個方案,樓上樓下就可以買到一部手機的所有零部件”。
把科技創新成果快速轉化為市場需要的産品,全球産業創新的新中心在深圳逐漸成形。
柔宇科技在深圳和矽谷同步設立研發總部。創始人劉自鴻認為,矽谷是全球技術創新的聚集地,有最前沿的信息,而深圳供應鏈發達,可以把技術快速轉化為産品,兩地結合讓研發端和産業端合作互補,實現技術研發、成果轉化齊頭並進。
“全球市場+以深圳為中心的全球設計研發+珠三角製造”,這樣的創新模式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
IBM、甲骨文、三星、西門子等超過30家世界500強企業先後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説,深圳産業鏈的優勢吸引著全球研發資源和創新人才,進一步增強了深圳的優勢。
“深圳高科技産業是中國創新發展的典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讓·梯若爾認為,以高新技術産業為龍頭的深圳經濟引人注目,很好的創新環境,聚集了大批創新型企業,在全球也是非常特殊的經濟現象。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深圳科技、産業創新中心建設。馬興瑞説,深圳將圍繞“努力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目標,從需求和供給“兩端”發力,既要質量和效益,也要速度和規模,力爭為全國全省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做出更大貢獻。
一天46件發明專利的“新深圳速度”表明,創新驅動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殺出一條血路到闖出一條創新路,深圳再次為中國轉型升級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