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7月27日晚,十集大型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已全部播出,該片講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13億中國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堅定不移進行改革的故事。隨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落實,越來越多的改革事項已經落地,得到了幹部群眾的好評。但面對稍縱即逝的改革發展機遇,幹部隊伍中依然存在“不幹事”的現象,特別是在一些改革進度慢的地方,只見文件、不見動作。
改革過程中出現的那些“不幹事”幹部,一類是原本就不幹事不作為,對這種幹部應當隨時注意跟蹤問效,必要時啟動問責程序,調離關鍵崗位。另一類是原本幹事,但在在從嚴治黨新形勢下觀念更新不及時、思想上畏難的幹部,他們缺乏推進工作的安全感,一方面改革已經步入深水區,每推進一步都傷筋動骨,日益嚴格的執紀問責“紅線”多、工作壓力大;另一方面是抱着“先看一看、等一等”的思想,工作中不再搶着做,不願積極探索創新。
如何激發那些“想幹事”的幹部“敢幹事”?可操作性的容錯機制亟需建立。先有商鞅城門立木,才有後續變法推進。容錯還要樹立一批敢於積極探索的改革先進典型,用看得見的實力鼓舞幹部幹事創業的信心。在改革中,着力點可能有偏差、方法可能有優劣,但只要能堅守好底線,對努力過程、工作成績應當保持客觀評判,防止幹部“消極避事、敷衍了事、免責混事”。
容錯機制的建立健全,無疑將堅定幹部改革創新的決心,撐起幹事創業者的“腰板”。但容錯並不等於無限度的寬容,推進改革還是要圍繞中央的大政方針,依據地方實際,避免拍腦袋決策,進入“亂作為”的誤區。(吳建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