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關於定位 上“講臺”不端架子

關於定位 上“講臺”不端架子

  北京晨報:《開講啦》節目是怎樣開始策劃的?策劃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吳曉斌:圍繞主流價值創新表達的目標,央視一套的産品結構和整體版面在臺領導的直接部署下逐步做出調整,在內容、語態和形態方面尋求創新突破。像《開講啦》這樣一檔節目,就是我們進行語態突破的一種嘗試。我們從一開始和唯眾傳媒進行策劃時就確定了一個核心目標,就是改變一種慣常的電視語態,放下架子,不端著,讓所謂的大佬與青年進行真誠、真實的互動溝通。今天的年輕人面臨各種各樣的激烈競爭,被審視、被質疑、被拷問,所以會陷入迷茫、會不知無措。套用一句流行詞,大佬們給年輕人傳播的是正能量,而非負影響。

  北京晨報:節目中提問的觀眾代表都很年輕,這些問題是劇組選擇的在年輕觀眾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嗎?

  吳曉斌:《開講啦》節目有幾個原則,其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真誠”,演講者要真誠,提問也必須要真誠。“提問真誠”是《開講啦》的一大特色,也是廣受網友好評的部分。我們事先會徵求學生代表的提問意見,也會與他們交流,有些問題是基於他們對演講嘉賓之前的了解,有些問題則是現場根據嘉賓演講內容的即興而為。“真誠”恰恰是這個時代真實的青年形象,他們有疑惑,就毫無遮掩地問了。欄目組不給他們“這個不能説,那個不能問”的限制,當他們問到“我這個問題會不會太尖銳?”時,欄目組只會如此回答:“如果你平時説話提問就尖銳,那麼你就像平時一樣表現好了,我們要的是真實的你。”總之,我們強調真實是一切的基礎,也是美的根源。

  北京晨報:對於“開講”嘉賓的選擇,節目有怎樣的要求?有社會認可度這樣硬性指標嗎?節目已經邀請了不同領域的名人,這些人“開講”,他們的哪些東西使他們最終能夠登上“講臺”?

  吳曉斌:作為節目的製作方,導演團隊經過反復討論,總結出選擇演講嘉賓的標準:第一,他必須是青年榜樣。所以在節目製作前期,節目組也走訪了各大高校和中資、外資企業,以問卷方式了解當代青年心中的榜樣是誰,他們希望聽到哪些人來為他們演講。他們希望演講者是各行各業的翹楚,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對人生有自己的理解;第二,他必須擅長這樣的演講:説人話,不端著,夠真誠。這一點也是在做青年問卷調查時青年們的集中心聲。我們希望節目真正做到青年人心裏去,能夠直擊人心,振奮人心,而不是自説自話的説教,青年人願意聽、喜歡聽,是首要標準。但是事實上,每一位嘉賓在拋開世俗的成功之外,他們的人生和人生感悟是我們認為最具價值的東西。

  關於引導 這不是成功學的課堂

  北京晨報:怎樣引導觀眾正確理解和借鑒名人的成功?

  吳曉斌:節目還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平等和交流,把青年人和公眾人物平等對待。為什麼年輕人只能被質疑?為什麼年輕人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希望公眾人物放下身架,平等溝通。我們的嘉賓很支持這個想法,所以他們很真誠地以一顆平等之心面對青年人。

  《開講啦》邀請嘉賓來傳授的是道,是授之以漁,並不是簡單傳授成功之術。所以,演講嘉賓結合自身經歷來講故事,通過故事讓青年人明白道理。當然,你可以不贊成,但嘉賓以自身的人生閱歷提供了一種思維路徑,這一點難能可貴。

  北京晨報:節目怎樣避免觀眾功利性模倣的宣傳效果?

  吳曉斌:嘉賓演講的內容並不是講述自己的成功之道,而是就某一青年關心的問題結合自身經歷講述感悟,之後再與青年進行平等交流,從雙方交流之中悟出解決問題和困惑的道理。作為公眾人物的演講嘉賓,在節目裏不是一個成功學意義上的偶像和榜樣,更像是一個過來人在告訴青年自己走過一路的風景和感受。比如陳坤談人生路,不是講自己成名的過程,而是從自己如何克服小時候的自卑心理講起,告訴觀眾一個使自己心靈強大的方法。這種形式和內容有效保證了主流價值觀的準確傳達,不會誤導青年觀眾産生功利性模倣的效應。

  其實換一種思路,完全從成功學角度做節目、做宣傳,節目的市場反饋可能更好。比如我們可以宣傳“十場演講改變你的人生”、“大佬引導你的成功之路”等等,這樣的內容和宣傳更符合當下人的心態,但我們在前期策劃時就想明白一個問題,我們不能這樣做,要避免誤導,刻意回避成功學的東西。

  關於效應 對生命的追問和自省

  北京晨報:每個人都想成功,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楊利偉、郎朗、鄧亞萍這樣的人,您覺得他們的故事能帶給觀眾的是什麼?

  吳曉斌:確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楊利偉、郎朗、鄧亞萍這樣的公眾人物,但並不妨礙每個人都取得自己人生的成功。《開講啦》關注的是青年的精神成長需求,不是簡單指導青年走向何方,是平等交流之後讓青年從中感悟到前行的道理,之後才能靠自己去尋找人生的方向和目標。我們希望嘉賓分享的是他們自己最想與青年們探討的主題,演講範圍主要圍繞他們的人生經歷和對演講主題的自我理解,以期為青年人帶來正面能量,釋放勵志與感召的力量。讓他們演講是自我人生的投射與映照,是對人生與生命的追問和自省。

  北京晨報:當下名人自傳在中國非常熱銷,您覺得大眾為什麼會對名人成功的故事如此感興趣?和當下中國的社會環境有關嗎?

  吳曉斌:名人自傳熱銷原因可能很多,從我們傳播學角度講,名人效應本身就有利於傳播,所以名人自傳熱銷也是一種正常現象。社會上比較流行的另一種説法是:名人自傳熱銷是社會整體浮躁的表現,人們希望能夠借助他人成功的經驗來速成。這種説法是從社會學角度來剖析一個存在的社會現象,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是在任何時代,人都有對成功的渴望和追求,區別是人們對於成功的定義不同。我們想通過《開講啦》傳遞一種價值觀,讓青年們理性地看待成功。

  晨報記者 解辰巽

  專家觀點 用年輕人的方式去表達

  《開講啦》作為全新的一檔節目,開播後受到不少觀眾熱捧,觀眾普遍認為這是一檔營養豐富的節目。業內專家又怎樣看待它呢?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廣電系主任顏梅老師。

  顏梅老師曾經也在央視從事電視節目相關工作,央視全新推出的這檔節目她也是相當關注,特意要求將現有節目視頻看過一遍後再接受採訪。她告訴記者,這個節目給她的感動就在於節目使這些人們熟悉的面孔以一種全新形態出現。“其實,包括王石、鄧亞萍、馮侖,這些人在中央臺的節目,以前都出現過很多次,我們已經非常熟悉,但這次節目中他們給人一種全新的形象感覺。”顏梅説,“他們以當下年輕人更能接受的語言和語態方式去演講,符合年輕人的表達方式。”

  顏梅認為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可能有幾個原因,其中包括製作團隊和嘉賓之間的充分交流。製作團隊致力於用年輕人熟悉的語態來影響年輕人,包括對演講嘉賓臺本的把關,這都是和嘉賓充分溝通的結果,“包括楊利偉,講的都是非常深的東西,但是以年輕的新的表達方式去表達。”

  另外,《開講啦》在深夜時段播出,據顏梅了解,該節目在網絡上點播量非常高,她認為這樣的形式和前些年開始流行的網絡公開課所形成的氛圍一脈相承,所以,它在這一項也是和社會需求相契合。而深夜這個時段也更加迎合年輕人或者有年輕心態的夜貓子人群的要求。

  顏梅表示,《開講啦》所帶來的並不僅僅是表象上的嘉賓在成長背後的故事,更多的是讓年輕人看到表象後的反思。這就是當下大學生所缺乏的,而當下不論是教師或是其他行業,在這方面的引導更是缺失的。作為大學老師,顏梅認為,“當下大學生缺少這種反思,缺少對社會的溝通。”所以,這種啟人思考的節目,對當下大學生來説是一劑良藥。

  演講詞摘錄

  什麼最恐懼呢?不是沒有錢的時候,不是沒有水的時候,也不是沒有車的時候,最恐懼的時候,實際上是沒有方向的時候。當你有了方向,其實所有的困難都不是困難。我就想,理想這件事情,就相當於在戈壁灘上,你突然找到了方向。其實生命當中,要想活下來,第一件事是有方向。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

  我們迎來了一個好的時代。這個時代,允許我們追求個人的夢想,有機會讓我們完成我們想完成的事業。但是同樣這個時代,它在加速度前行。這個速度是十三億人推著往前走的速度。你作為一個個體,能跟上已然不易。能跑在前邊,就更困難!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挫敗感。如果能夠慢下來,掠一掠身邊的風景,聽一聽鳥鳴,可能我們不會因為沒有錢買房子,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導演王潮歌

  我那天穿得很隆重(17歲在世紀音樂會首秀),我穿的是當時湯姆貓的那個燕尾服。結果彈完以後,那是我一輩子沒有見過那麼、那樣熱烈的場面,也沒有聽過那麼響的掌聲。當時彈完最後一個音的時候,還沒有完全消失的時候,全場起立,而且堅持了大概能有七分鐘的掌聲,所以我堅信: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你只要準備好了,機會就會來。著名青年鋼琴家郎朗

  (演講稿來自央視《開講啦》節目組)

責任編輯:趙文

熱詞:

  • 開講啦
  • 央視
  • 思想的聲音
  • 電視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