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清明更需聯絡家族感情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31日 13: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文明網 | 手機看視頻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我們內心對清明節的訴求,更多的其實是與家人的共同記憶。本報記者 浦峰 攝

  寄託哀思,緬懷親情——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清明;對於很多80年代後出生的年輕人來説,也許更像個小假期,甚至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清明節結婚。清明原有的意義正逐漸從當下一代的生活中剝離。不過,心理專家認為,家族文化對個人的心理調節必不可少,清明節,也許可以不在現場祭祀,但還是別忘了聯絡家族感情,紓解自我情緒。

  清明節有助於年輕人舒緩不良情緒

  北大六院心理治療師叢中表示,清明節本身應該是聯絡家庭感情、舒緩不良情緒的有效通道。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中國原有的大家庭社會正在逐漸向個人小家社會轉變。

  “清明節對於年輕人來説越來越遠,表面上是一種個體行為,實際上這是社會轉變的縮影。社會發展的節奏太快,往往會過早地把年輕人從大家庭中剝離出來,很多年輕人在這樣的轉變面前不知所措,有人沒有辦法接受,比如,越來越多的年輕農民工不能適應外出生活;也有人雖然接受了,但是處理的方法不當,比如一些外出工作的白領人群,物質上也許並不缺乏,但是心理上的問題越來越多地凸顯出來。”

  叢中表示,如果説其他傳統節日是對家族感情的橫向聯絡,清明節則是一種親情的縱向溝通。“西方的家庭觀念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影響很大,對他們來説,家庭或許只是夫妻之間的小集體,和父輩乃至祖輩的溝通越來越少。實際上我們的社會文化還沒有堅強到可以支撐起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家族文化在個人的心理調節上還是必不可少的。各種不良的心理狀態,現代生活的壓力對個人內心的傷害,以及老年人心底的失落,其實都應該在彼此溝通中被很好地化解。所以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所包含的內容並不僅僅是祭祀這麼簡單,而是家族感情的聯絡和自我情緒紓解的結合。”

  網絡祭祀不如陪家人回想共同記憶

  作為一種新興的祭祀方式,網絡祭祀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不僅免去旅途勞碌之苦,還可以隨時隨地寄託自己的哀思。

  不過,叢中還是提醒大家注意是否達到聯絡家庭感情的目的。有些年輕人和家裏的老一輩在交流上存在很多問題,如果沒有看到這些問題的實質,而是拘泥于清明節本身的祭祀形式並沒有什麼意義。

  “網上祭祀首先要看自己的父輩對這樣的方式是不是認可,如果家人不認可,那可能並不是家庭感情的維繫,甚至可能出現感情的疏離。很多父輩也許會想,如果自己過世了,難道孩子對自己的思念僅僅是動動鼠標這麼簡單嗎?”

  叢中表示,共同記憶是清明節祭祀的實質,也是維繫家庭感情的紐帶,如果真的沒有時間回家,不如多陪父母電話聊天,説説以前的事情。“我們內心對清明節的訴求,其實更多的是在共同記憶,共同記憶對於一個家庭來説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一家人在一起緬懷一位親人,家庭的感覺首先應該表現在對這個人的共同回憶中,而家人在心理上的認同感也通過對過去的回憶而得到加強。所以年輕人如果真的不能回家,與其去刻意追求祭祀的形式,不如很簡單地給家裏打個電話,陪父母説説自己小時候對於祖輩的一些記憶。這樣既緬懷了自己的親人,又溝通了家庭的感情,還能釋放自己在工作中積累的不良情緒。”

責任編輯:居福

熱詞:

  • 感情
  • 網絡祭祀
  • 家族文化
  • 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