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做一名純粹的人民教師
——記新疆沙灣縣第四中學教師楊建梅
從教20年來,她用愛心耐心呵護孩子心靈,用熱心恒心探索教育真諦。她的理想就是做一名純粹的人民教師。
楊建梅,女,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從教20年來,她用愛心耐心呵護孩子心靈,用熱心恒心探索教育真諦,努力做一名優秀的教育者、智慧的啟迪者、人格的影響者。她潛心鑽研,牢固樹立學生主體觀,堅持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喚醒、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她專注教學,追求課堂教學成效最大化,不搞題海戰、疲勞戰,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她勇於創新,善於反思,樹立問題意識,積極參與課題實驗,努力實現向學者型、專家型教師轉變;她樂於分享,與同伴合作互助,注重培養青年教師,做好傳幫帶。她常年擔任班主任、教研組長、兼職教研員,曾獲縣級首屆十大名師稱號、自治區級優秀教師、國家級課題實驗先進教師等稱號,論文作品多次獲得國家、自治區、地區獎,多次在縣域內上示範課、送教下鄉、評課議課、講座培訓,受到來自學校、同行、學生、家長好評,其事跡曾在縣電視臺“新視點”欄目專題播出,新疆人民廣播電臺“教育之聲”播出。
愛崗敬業 勇挑重擔
楊建梅對語文情有獨鍾,她認為,在一個具有五千年曆史和豐厚文化底蘊的國度裏,從事母語教學實在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和一批批充滿陽光的學子們一起感受母語,實在是一件幸福的事。師範一畢業,她走上講臺教語文,一幹就是20多年。工作第二年,她站在了初三畢業班的講臺上,剛滿20歲的她本身就滿是學生氣,面對比她小不了幾歲的學生,她用一個“誠”字打動了孩子們:誠心做事,誠懇待人。那時的柳毛灣中學可謂荒涼冷僻,她和學生一起抬煤炭架爐子,一起在教室吃泡飯。閒暇時,她教學生打軍體拳、説普通話。下班回到宿舍後,她又開始燈下苦讀書本,深鑽教材,沒有資料、沒有網絡,她結合漢語言自考學習和對作品的感悟品讀,帶領學生進入語文的殿堂,發現語文之趣、探索文學之美,漸漸地她的學生也可以説普通話了,敢於大膽表達了,更重要的是他們喜歡學語文了,她也因此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學校的肯定。
短短幾年,楊建梅從一個稚氣未脫的師範生成長為教學上的骨幹、學生喜愛的班主任。工作第四年,在強手如雲的縣級首屆初中語文調講賽上,憑藉勤奮的鑽研和良好的素質,她以《向沙漠進軍》一課獲得二等獎,那也是鄉鎮代表中獲得的最高名次。大賽猶如一扇窗,讓她看到了一個新的天地:語文教學技藝無止境。於是,她開始關注學習教學信息、知識理論。條件艱苦沒有書,她就自購;白天上課改作業沒有時間,就晚上挑燈夜戰。在被“燈光漂白了的四壁”,她認真地讀,用心地想,徜徉在語文學習的天地裏,機會終於再次青睞于她,在1997年的縣級調講賽上登上一等獎第一名的最高領獎臺,同時作為教師代表參加了縣級送教下鄉示範課教學活動。鄉鎮工作的10年,她堅持自學,從一個普通師範生自修完成漢語言專科、本科學習,她熱愛學習,博聞強記,出口成章,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課堂充滿情趣。她帶的班班風好、紀律明、素質高,在全鎮廣受好評。她在民主測評中以最高得票調入政府從事文秘工作兩年後,被破格提拔副主任科員。
2001年,楊建梅又回歸了老本行,從柳毛灣鎮調入沙灣四中。面對新的環境,校園文化氛圍、合作夥伴、生源都不同從前,她感到了壓力,但也看到了前行的方向。她決定一切歸零,開始了新的超越和奮鬥。至今,她在四中一幹就是10餘年,作為班主任教研組長的她又兼任了縣級兼職教研員、四中黨總支文科支部書記等。她比以前更忙了,每一項工作都充滿著困難與挑戰,但她無怨無悔,以頑強的毅力和盡職盡責的精神挺了過來,不論是帶班主任、兩個教學班的工作量,還是教研組長、支部書記,每一項工作她都用心去做。她常年堅守在班主任崗位,肩負著學校和家長的重托,猶如在峰谷浪尖上拼搏,不敢有絲毫懈怠。整個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學習——工作”“學生——學校”。作為一名職業女性,在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在工作和家庭的矛盾中掙扎,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和心愛的學生,多少次她忙完了教學,又開始與學生談心交流,而兒子想聽故事時都是找爸爸,因為他知道媽媽嗓子啞了;多少次她忙碌在校園,而兒子也像個小尾巴跟在身後,連飯都不能按時吃;多少次為了備課,她在電腦前一坐半天,查資料作比對,儘管教了一遍又一遍,但她不願意重復自己、應付學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四中的一方沃土成就了楊建梅。她把重任當作舞臺,把壓力當作信任,把成績當作警鐘,相信全國勞模李素麗的話——“認真只能把事情做對,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她積極主動用心地做事,最終取得了國家級課題優秀實驗教師、自治區級優秀教師、縣首屆十大名師、巾幗建功標兵、優秀共産黨員、優秀教研組長、教研員、優秀班主任等榮譽。
厚積薄發 教研探路
在四中的10年也是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推進的10年。10年悄然過去,但時光卻以它特有的方式刻下了一道道印痕。在這10年裏,楊建梅一如既往,愛學習愛讀書,愛語文愛教研:讀書是她的常態生活,也是她的一大享受,她信奉陸游的“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不僅讀相關學科,更博覽群書。筆耕不輟,寫反思、案例、教育隨筆、文學小文,她提筆揮就,那是厚積薄發的最好印證。活學活用,旁徵博引,密切語文與生活的關係,她的課堂總是流動著生活的源頭活水。2009年年末,學校外派她到洋思中學學習,回來第三天她代表外出教師向全校教師做近萬字的彙報交流。她的演講舉例生動,説理充分,有見聞實錄,更有思索探求,引發了四中人學習實踐洋思中學課堂教學新策略的熱潮。自2002年她參與課改實驗後,至今已是第四輪,四中有率先垂范的專家型領導的指引,有精誠合作的同事夥伴的幫助,她也得以迅速成長。教學中,她學習實踐反思,潛心鑽研,博採眾長,兼容並蓄,牢固樹立學生主體觀,堅持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喚醒、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力求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狀態下,感受語言之美,發現生活之真,探求人性之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風格。榮譽紛至沓來,但她卻多了幾分思考和不安: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具備什麼絕活?我有什麼作為?今天的教學和昨天有什麼不同?我的教學成效怎樣?答案的來源唯有實踐。於是,她把自己教學中的困惑、問題、心得,認識融注于筆端,匯集成小冊,相互傳閱,共同提高,力爭實現從經驗型向科研型的轉變。為創設集體教研的大氣候,學期初她和大家一起結合教學需要,圍繞課堂教學及教學中熱點、難點,設立教研活動主題。如大家都説作文批閱負擔重,成效低,於是“如何科學批閱作文”的主題相應建立,大家把工作中積累的行之有效的辦法經驗一説出來,令人耳目一新,倍受啟發;課前三分鐘有沒有好做法,話題一齣,結果“新聞播報”、“三分鐘演講”、“美文推介”、“名言展示”、“佳聯賞析”閃亮登場;如何培優輔差,大家一致認為“親其師信其道”,還要做好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她和她的同事們——一群充滿朝氣的年輕教師,以極大的熱情進行著變革,2002年承擔國家“十五”重點科研論題“創新寫作教學與研究”工作,在課題實驗中,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到社會中去,到大自然中去,觸摸時代與生活激越的脈搏,引生活的源頭活水,激活學生的心靈世界、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積累語言、積累生活、積累思想。幾年來,學校數百篇師生論文作文獲獎,優秀作品發表于報刊,楊建梅等數名教師獲國家級課題實驗優秀教師稱號,打造了四中語文教學的特色之路,在縣域內發揮了窗口學校應有的作用。她所教的學生成績突出。與她打過交道的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她為人謙和,熱情待人,真心助人。這幾年,在她的影響和幫助下,四中語文組青年教師刻苦鑽研業務,相互聽課學習,分享學習實踐心得,部分青年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提高迅速。她作為兼職教研員,連續7年擔任縣語文學科評委,或點評講座,或專題報告,或培訓教師,或送教示範,她竭盡所能,毫無保留,一展風采,在四中甚至縣內的語文教學改革方面發揮了學科&&人作用。
教書育人 無私奉獻
班主任工作涉及到教書育人的方方面面,與學生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在班主任工作中,楊建梅以人為本,按照全面發展的目標、貫徹素質教育的思想開展班級工作,在平凡瑣碎的工作中,耐心地、細心地全面教育學生,使其健康成長,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一代公民。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了愛也就沒有了教育。從教20年來,她始終以一顆善良而博愛的心培養學生,奉獻教育,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家長的信任。她注重從身邊小事中尋找教育閃光點,注意細節教育,善於捕捉教育的契機。新生入學,她特意提前積累了許多勵志小故事,在軍訓時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在故事中明理;入學不久適逢教師節,她又召集學生進行聯歡,既為老師慶祝節日,又展示才藝,促進師生間的了解,使新生儘快適應新學校新生活。有感於當今學生的感恩意識普遍淡薄的現狀,她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西式節日,在感恩節進行感恩教育主題班會;母親節到了,她提醒孩子們別忘了祝福母親,事後她又利用班會請學生談談用什麼方式祝福了母親,母親又説了什麼,許多學生説到動情處,淚流滿面。每天課前十分鐘,她開展美文推介,由學生自選美文,師生共同寫作,學生在本子上寫,老師在黑板上示範,每節課前做。不會寫學著寫,先寫少再寫多,只要動筆就不錯,在選文、讀文、聽文、寫文的過程中思考、反省,進行積極的自我教育和心理暗示。例如,在欣賞了《給人生算賬》一文後,有學生這樣寫道:“人生是一個短暫而又匆匆的過程,就像德國人計算的,我們真正能做事的時間只有9年8個月,要是我們不珍惜的話,就連9年都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把浪費的時間壓縮,這樣幹正事的時間相對延長了。人生的長短是你自己決定的。”可見,學生在聽説讀寫思考行動中不僅僅完成了一次寫作活動,更是一次自我的教育和精神的洗禮。她也在以自己的人格和智慧為孩子們的成長撐起一片藍天,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小中見大,把思想教育涵蓋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使每個學生通過教育養成良好的品質。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作為班主任應該善於捕捉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挖掘出埋藏在他心裏頭的大金礦。馬卡連科曾經有這樣一句話:“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班裏的學生小馬生活在單親家庭,好動調皮,小學時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入中學後學習信心不足。為幫助他樹立學習的信心,學習中回答問題對了,就給予肯定,錯了則表揚他的大膽發言,敢於挑戰自我。生活中更是對他關愛有加。當發現小馬青春期情感萌動時,楊建梅沒有給他扣帽子,而是在聊天中把脈,在説笑中減輕孩子心理負擔,並用小故事暗示疏導,同時結合小馬樂於助人熱心腸的特點,鼓勵他競選班委。當競選成功後,他的信心增強了,習慣養好了,注意力也轉移到積極向上的方向。
多年的教育實踐,楊建梅逐漸探索出一套科學的育人方法,如了解每一個學生,關愛每一個學生,以愛心育德,善待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精心組織班會課,發揮集體教育的巨大力量。班會課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重要的陣地,為了讓班會課發揮教育效能,她經常用幾天甚至幾週為專題班會作準備,力求以最生動的形式、最豐富的內容、最富説服力的材料和最富鼓動性的語言點燃學生心靈進取的火苗,激發學生奮發的熱情。她還十分注重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教育學生。她所帶的班班風好,學風濃、個性明、素質全面、潛力突出。她本人多次獲優秀班主任稱號,並進行班主任經驗交流講座,其事跡在沙灣電視臺“新視點”欄目播出。
用愛心播種,用智慧耕耘,楊建梅就是這樣以一個純粹的人民教師的身份,執著地追求著她的語文教育、她的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