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學者 師者 引領者
——記寧夏醫科大學教授孫濤
他曾是一名赤腳醫生,信奉“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如今,他已是卓有建樹的學者,是桃李芬芳的師者,是培育英才的引領者。
2011年10月13日,在日本橫濱召開的第70屆日本神經外科學術大會上,一位略顯疲憊、消瘦的中年學者以“島葉癲癇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為題作了主題發言。他就是作為20位受邀的海外學者中唯一的中國大陸學者,國內神經外科知名專家、享受國務院特貼、獲“王忠誠神經外科醫師成就獎”、“中國西部開發突出貢獻獎”、國務院“全國先進工作者”、寧夏“有突出貢獻科技傑出人才獎”等榮譽的寧夏醫科大學孫濤教授。
曾經,他是一名下過鄉在田間地頭奔走的赤腳醫生,他信奉一句話: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她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是一個“連載”,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她都不會在你背後留有空白。經過多年努力,現在,他是一位治學嚴謹、卓有建樹的學者,一位言傳身教、桃李芬芳的師者,一位勵精圖治、精育英才的引領者。
學者:精誠不倦,上下求索
在全國神外學科學術領域建立一番成就,在學術進步的隊列裏衝鋒在前,是孫濤多年的自覺和渴望。作為寧夏神經外科學術&&人,孫濤將寧夏癲癇病症高發的地區實際與科研工作緊密結合,在國內最早開展了“小腦電刺激治療癲癇”的基礎研究,為國內開展小腦電刺激治療癲癇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他在國內第一次提出了“島葉癲癇”體系概念,針對島葉癲癇環路、發病機制進行了基礎與臨床結合的系列研究,創新性地提出島葉癲癇具有“獨立性”和“複合性”的觀點。並積極開展島葉區域病變的手術學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臨床實效,相關科研成果已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正如王忠誠院士為他主編的《神經外科與癲癇》一書作的序中評價的:“它不是一本單純的癲癇外科學,而是一本主要涉及神經外科相關疾病可能合併或繼發癲癇的專著……他們的成果也代表了我國神經外科學的普及和發展。”
孫濤深入研究三叉神經痛病因及治療,對該病復發因素提出了新的理論觀點,引起了參加日本第三十二屆腦立體定向研討的專家們的注意,他的“三叉神經痛血管減壓術復發因素及長期療效的研究”一文在日本、加拿大、土耳其等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都做了大會交流,全文發表于奧地利《神經外科學報》上,其研究成果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孫濤在中樞神經系統腫瘤、顯微神經外科、功能神經外科等方面較高的造詣和辛勤的付出換回了豐碩的成果。他目前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前期專項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自治區科技攻關及自然基金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近年他主持的研究課題獲得省部級各類科技成果獎20余項,其中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曾先後發表科研論文200余篇,其中SCI論文18篇,參與編著專業書籍15部,主編出版著作5部。
師者:傳道授業,桃李成蔭
不可否認,西部地區由於經濟發展等歷史因素的限制,神經外科起步晚,技術力量弱。為了提高地區醫療水平,改善群眾醫療條件,孫濤不但自己情牽西部,紮根寧夏,而且還長期致力於地區神經外科人才的培養工作。
作為寧夏神經外科界領軍人物和學科&&人,孫濤教授2010年創建了自治區顱腦疾病重點實驗室,並被列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獲得了“973”項目資金200萬。他一手引進、培養、選拔的實驗室團隊人員目前有3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0人,學科&&人6名,博士學位6人,在讀博士1名,碩士學位21名。有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跨世紀學術與技術&&人1名、自治區“313人才工程”學術與技術&&人4名。科研人員中有9人曾有海外留學經歷。學者的身份使他懂得學術規律,能夠尊重學術的權威性,容易和團隊成員溝通。這支首批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團隊,已經成為寧夏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神經科學人才的培養基地,顱腦疾病研究的科技創新平臺,正在孫濤教授潛移默化地影響下執著地開展著相關研究。正如王忠誠院士在為由孫濤主編的我國第一部系統闡述老年神經外科疾病診治的專著——《老年神經外科》做的序中給予肯定的那樣:“本書主編及多數編者係寧夏的神經外科醫師,他們積極進取的敬業精神值得稱讚,也反映了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區域性的全面發展。”
作為寧夏神經病學學科&&人,孫濤無私無怨地抓好本學科人才梯隊建設,在推動全區神經病學事業的繼承與發展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堅持學科的對外交流合作,加強各級醫師的進修培養,不斷提高醫師學歷層次,先後派出8名從事神經外科、神經內科、麻醉和電生理工作的醫護人員到美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家訪問學習。通過醫學會、總醫院等從全區派出40余位到代表中國神經外科最高水平的北京天壇醫院進修、學習。寧醫總院神經外科全體醫師幾乎均在天壇得到過深造,近大半醫師取得了碩士以上學位。同時,他還依託附院神經外科和寧夏神經外科學會的技術優勢,安排多名業務骨幹積極協助各市縣醫院開展神經外科業務和輪訓全區神經外科醫師,有力地促進了寧夏神經外科事業的整體發展。目前,寧夏境內市級以上的醫院和部分縣級醫院已相繼設立了神經外科病房,神經外科醫生已經由10年前的不足50人發展到現在的近200人。
做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孫濤在完成本科教學、講座的同時,每年只招收3-4名研究生。作他的學生,既幸運,又辛苦。作為師長,他和藹、易親近,和學生交流很隨和,對每個學生都心中了然,並記挂著他們的生活難處。然而,在學業進步上,他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對學生的學業要求卻近乎苛刻。“勤奮、嚴謹、創新、自省、自重”是他的一位親灸弟子總結孫濤的特點。
他對學生這樣説:“做學問就和做人一樣,來不得半點虛的,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好。你們將來不能拿病人的生命當兒戲。”
在研究生連夜完成實驗數據後,可能一點疏忽就會被他要求推倒重做。他的一個研究生在做完試驗,頭髮淩亂、眼圈發黑地走出實驗室後才長舒一口氣;“終於完成了,我可以睡個好覺了。”在他的指導和帶領下,上手術臺觀摩疑難病例、教學查房、病情討論、學術講座、做實驗,往往一項任務剛結束,另一個任務又開始連軸轉。
孫濤對大家説的最多的就是:“這樣的學習機會對人的一生來説不多,在有限的時間裏,要學有所長,才不會愧對社會。”他的學生就這樣年復一年繁忙而充實地進步著,學生自覺的學習習慣、自主意識和獨創精神進一步養成。他指導畢業的幾十余名碩士研究生,分佈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黑龍江、寧夏等地工作,多已成為各地區醫療衛生界的骨幹。
引領者:育人為本,提升質量
本科教育教學質量關乎學校辦學成敗。孫濤在擔任校長後,上任伊始,就採取多重措施,強化教學中心地位,推行教學改革,注重人才培養,全力推動教學質量工程建設。在他的主導下,學校在全國醫學院校中較早地實行學年學分制管理,並逐步完善了以“學分制管理、模塊化課程、個性化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全力推動開展的 “臨床前基礎醫學綜合實驗教學改革”、 “見實習雙螺旋臨床教學改革”等都走在全國同行前列,開展的創新性人文醫學素質模塊教育教學改革、新一輪的大學英語、計算機和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以及標準化病人、PBL教學等一系列改革也初有成效。幾年來,學校共設立校級教改項目158項,其中自治區獲批項目6項,中華醫學會項目3項,學校專項建設項目5項,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自治區教學成果獎6項,校級教學成果獎32項。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孫濤在吸收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專業技術&&人和骨幹教師、鼓勵在職培養人才的同時,把提升師資隊伍的教學能力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按他的話來説就是:“無論你是碩士還是博士,也無論你是副教授還是教授,更無論你科研能力有多強,教書育人是高校教師第一職責,是你在學校的立身之本,大家必須人人愛教學、愛學生,上好課、育好人。”學校出臺了《寧夏醫科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技能評估實施方案》,強化對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的培養和提高,加快了青年骨幹教師隊伍的培養與建設。目前,一支高素質的教學和科研隊伍已逐漸形成,學校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分別佔專任教師的59.3%和20.73%,正在全部接受教師的教學技能評估。
在孫濤的帶領下,學校出臺了《寧夏醫科大學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考核辦法》,將考核結果作為新增教學津貼發放、教師專業技術崗位聘任、評先選優和推薦教學名師的重要參考依據。堅持以教學改革項目為抓手,制定了《寧夏醫科大學關於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實施意見》,形成了以校級質量工程項目為基礎、以自治區級項目為骨幹、以國家級項目為重點的學校、自治區和國家3級“質量工程”建設體系,加大經費支持力度。教學改革和質量工程的實施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十一五”期間,學校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自治區教學成果獎6項;獲批建設1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擁有1個科技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部委重點學科,8個自治區重點學科,4個自治區創新團隊、5個自治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自治區教學團隊、2個自治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7門自治區精品課程、6名自治區教學名師,使學校學科建設和本科教育質量得到飛躍式發展。
育人需要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他在全校向逝者及遺體捐獻者致敬儀式上的致辭中講到:“道德是醫學的靈魂,尊重生命是人文醫學教育的核心”。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引導他的學生的。為了使學生人文素質、專業素養、職業精神得到不斷提升,他親自帶領學生向逝者及遺體捐獻者鞠躬致敬、抽空參加學生誦讀醫學經典活動和護生授帽儀式、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他每週一中午會到學生食堂與學生一起吃飯交流,每週會聽取學生有關情況的彙報,抽空會去聽課、回復學生的疑難。
每當學生親切叫著“老師好”和他打招呼時,他和身邊的人就真摯地説:“當老師的好處就是幸福、充實,每個學生的成長都是你的一種感動和擔當。”正是對學生懷有的這份真摯情感,他主導並逐漸構建起了“一個目標、兩條主線、四維教育”的醫學本科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即以培養服務於西部地區的優秀人才為目標,以“重人文、強實踐”為培養主線,融合“醫學專業知識”、“實踐創新能力”、“醫學人文精神”和“回族文化精髓”的四維教育體系,將“醫學知識、民族文化、人文素質、實踐能力”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實現“醫學、民族、人文、實踐”的有機結合。2009年,該項改革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梅花香自苦寒來。教改的推動、教學質量工程的實施、醫學人文培養模式的推行,使學生素質、能力明顯提升。在學校去年做的畢業生信息反饋問卷中,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綜合評價在良好以上的佔87%,認為畢業生思想素質在良好率以上的佔91.3%,認為畢業生專業知識紮實、業務能力良好的佔82.6%。在職業能力方面,90%以上的用人單位認為寧醫畢業生有良好的團隊精神、溝通協調能力及適應能力。在科研能力和發展潛能方面,83%的單位認為寧醫畢業生具有較強的敬業精神和工作作風,科研能力較強,有繼續學習的潛能、潛質和潛力。學校近幾年的就業率也一直穩居區內高校之首,2011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88.73%,被評為“2009-2010年度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1年臨床醫學與口腔專業實現由二本院校一本招生的新跨越,並在當年全部線上錄滿。就業率和生源質量的提高直接體現了學校辦學質量的提升,這在西部地方高校中尚不多見。
學者、師者、引領者,這是三個不同的角色,但對於孫濤教授來説,這又是一個三位一體的角色,他將各種責任一肩擔挑,在三個角色中來回轉換,一切都為了寧夏醫學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看來路,風雨兼程;望前程,壯志雄心。孫濤教授為了不給自己留下生命中太多的遺憾和蹉嘆,他矢志不渝,還在繼續追尋著他無限的人生精彩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