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編號 58 

以實踐促教學 服務地方經濟

——記青海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李麗榮

  從企業一線到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她在青海省裝備製造行業享有聲譽。她創造了機械工程專業“因材施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青海相關人才培養做出了貢獻。

  李麗榮同志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工作在生産和教學第一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到青海大學工作後,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為人師表,愛崗敬業,結合自己在企業的工作實際,積極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精益求精,教學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多年來不斷地刻苦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和新的專業技術,使自己的知識層次始終保持在學科前沿,時刻把新知識和技術充實到教學中去,讓學生不斷開闊視野;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積極推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建立“機械工程”因材施教班、卓越工程師班等方式,強化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承擔校級教改教研項目6項,注重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的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先後獲得校級教學競賽優秀獎、青年教師小島獎勵金、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兩項、亞洲華文教育教研教改優秀論文一等獎、團隊榮獲全國巾幗文明崗、青海青年五四獎章、寶鋼優秀教師獎、校級教學名師、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青海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擔任《工程訓練》省級重點建設精品課程負責人、材料加工及其自動化校級教學團隊負責人。現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堆焊及表面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青海省焊接學會負責人、青海華鼎有限責任公司外聘專家、青海省第三批自然學科與工程技術學科&&人,在青海省裝備製造行業的教學和科研領域享有一定的聲譽。 

  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李麗榮老師堅持“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教學理念,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特色,提出了“面向工程,建設基地,提升工程實踐能力;依託課程,融合課外,協調開展創新教育”的人才培養構想;形成了“依託教改研究,突出工程訓練,加強創新教育,建設裝備製造業緊缺人才培養與創新教育基地”的改革思路;建立了機械工程因材施教培養模式,構建了由基礎、工程、創新教育等模塊組成的課程體系;搭建了由工程實踐平臺、校外新技術實踐平臺、創新實踐平臺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受益學生近1500人。 

  積極推進機械類創新型人才培養進程 

  結合生源的變化情況,李麗榮帶領學院教師先後制訂了“機械工程因材施教培養計劃”(2007、2008、2009版),並在機械工程學院2007-2011級學生中實施,採取強化基礎課程教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課內課外創新教育結合等措施,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建立適於創新教育的機械工程類專業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在注重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結合機械工程學院教師的特長,加強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提高,開設第二外語,並在部分專業基礎課程中引入雙語教學。加強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高新科技與機械創新教育相融合,制訂了適用於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創新教育相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建設適於創新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其中“機械類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獲青海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加強教學研究,全方位開展教育教學討論和實踐 

  每年夏季小學期,李麗榮都主持召開教學工作研討會,針對教學工作,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先後以“如何加強實踐教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授談教學”、“機械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等主題,開展全方位的討論,在全體教師中達成共識,進一步明確了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建立導師制,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生創新和實踐中的指導作用。借鑒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對本科生實施因材施教的模式,在現有教師中選擇部分教師作為本科生導師,通過加強課外指導、佈置課外作業、吸收參加科學研究活動、指導創新活動等具體活動,對學生加強專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結合學生自身特點,為其專業選擇和學習規劃進行全方位指導。 

  建立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畢業設計特色教學模式 

  在李麗榮倡導下,學院從2004年開始進行“機械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畢業設計特色教學模式”的研究,經過不斷的摸索與實踐,在畢業設計選題中採取“三級審定制”和“雙向選擇制”,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保障畢業設計系統工程輸入量的可行性,為取得優質系統工程奠定基礎;在畢業設計過程中採用“三環監控”方式,確保設計過程中的質量監控;畢業設計評閱採取標準化審核和集體評閱的方式,在公正、公平、公開的基礎上對設計質量進行科學評判,同時注重答辯環節的安排,儘量做到科學有序,確保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的質量穩步提升。 

  建成有利於培養機械類創新人才的創新實踐基地 

  依託青海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先進製造技術綜合實驗中心、材料加工工程實驗中心,建立了大學生電子實踐室、機械設計創新實驗室、計算機實踐室、CAD/CAM實驗室等,學院為學生的創新教育和創新實踐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同時,李麗榮帶領學院積極爭取資金,與企業聯合在青海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建立了“華鼎數控技術省級重點實驗室青海大學分室”、“華園太陽能實驗室”、“禾沐消防材料實驗室”等,為學生提供更貼近技術前沿的實驗平臺,並積極推動實驗室向本科生全面開放。依託學科優勢,加強省內外與企業的合作,共同開展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結合《青海省關於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若干意見》和青海省裝備製造園區的建設,積極開展與青海華鼎有限責任公司、青海潔神集團、青海康泰鑄鍛公司、中國鋁業青海分公司、西寧特鋼、國鑫鋁業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同時積極開拓省外實習基地,先後與寧夏大河機床産、天水星火機床廠、金昌有色金屬公司、洛陽拖拉機廠、中國鋁業山東鋁廠、中國鋁業蘭州鋁廠等簽訂了學生實習實踐協議,在確保學生生産實習與實踐的正常進行的基礎上,提高實踐教學環節質量,開拓學生就業渠道。 

  積極推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李麗榮在工作中,注重大力開展學生創新活動,先後組織了機械工程學院機械設計製作大賽、機械工程學院學生工程技能訓練大賽,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全國大學生電子實踐大賽等,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積極與企業合作,在全校範圍內設立了“華鼎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潔神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每年機械工程學院用於大學生科技創新的資金達10萬元,為學生提供創新平臺,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方式與實際動手能力,並不斷強化學生創新活動和企業實際需求的結合。依託學科優勢,加強省內外與企業的合作,共同開展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結合《青海省關於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若干意見》和青海省裝備製造園區的建設,積極開展與青海華鼎有限責任公司、青海潔神集團、青海康泰鑄鍛公司、中國鋁業青海分公司、西寧特鋼、國鑫鋁業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同時積極開拓省外實習基地,先後與寧夏大河機床産、天水星火機床廠、金昌有色金屬公司、洛陽拖拉機廠、中國鋁業山東鋁廠、中國鋁業蘭州鋁廠等簽訂了學生實習實踐協議,在確保學生生産實習與實踐的正常進行的基礎上,提高實踐教學環節質量,開拓學生就業渠道。 

  強化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在李麗榮帶領下,學院依託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省級重點學科,建立了材料加工工程、冶金工程為主要學科的學科群,建設青海省裝備製造業、有色冶金、材料加工等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建立了省、校、係三級課程建設體系,重點建設了工程製圖、工程材料省級重點課程,工程訓練省級精品課程,機械設計基礎、控制工程基礎、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等一系列校院級重點建設課程。以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為載體,以課程建設為依託,建立以重點課程為核心教學團隊,以課程建設負責人為主,相關課程授課教師為輔,建立職稱、年齡、學歷合理匹配的教學團隊,注重相關課程之間的銜接,確保課程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其中機械基礎類課程教學團隊獲得省級教學團隊,4名教師成長為青海省中青年骨幹教師,多名教師在教學競賽中獲獎。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做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培養了一批優秀中青年教師。 

  堅持上好“學生進校的第一課”和“學生離校的最後一課” 

  李麗榮注重教育學、心理學的學習,每年堅持為大一新生做“如何進行大學生活”的報告,結合學生未來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開展工作,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大學的學習、生活;每年堅持為畢業生做“就業形勢分析及對策”的報告,結合行業的用人需求,引導畢業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價值觀,鼓勵學生積極投身經濟社會建設的主戰場,做青海特色優勢産業的建設者,真正做到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同時,每年為學生做一場學術報告,向學生介紹焊接技術的最新發展動態和行業的發展方向,積極倡導學生學習專業、熱愛專業、鑽研專業的熱情;在承擔的《焊接工程學》專業課的教學中,通過討論課的形式,積極鼓勵學生閱讀大量的文獻,並在企業開展調研,通過課外閱讀、小組討論、課堂講述、相互提問、修改完善、提交小論文等方式,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的綜合能力進一步提升。 

  以疏導為主,進一步強化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在學生工作中,李麗榮注重發揮學生黨支部、團總支、學生會的管理職能,發揮學生黨員、學生幹部、優秀學生德、模範&&作用,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開展了高年級黨員擔任低年級輔導員的工作,同時積極組織各項文娛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主動深入到學生當中和學生廣泛交流,並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意見,尤其是部分特殊學生的實際,及時調整工作重點,組織了一系列有聲勢、有特色的活動,並取得了優異成績,多次獲得青海大學各類榮譽,並先後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和青海省“五四紅旗團總支”的光榮稱號。為鼓勵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通過和企業的聯合,在機械工程學院設立“華鼎大學生獎學金”、“潔神優秀大學生獎學金”,每年投入10萬元用於獎勵在學習中表現優秀的學生,開展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等系列活動,把教書育人、服務育人作為機械工程學院的重要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和顯著的成效。 

  李麗榮老師在多年的教學和管理中用友善的態度去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善待學生、熱愛學生,對學生負責,將自己的一片愛心傾注于學生的成長,許多學生在畢業典禮上説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李老師,您永遠是我們的榜樣”。 

  在李麗榮老師的帶領下,通過機械工程學院全體教職工的不斷的努力,機械工程學院已經形成了“依託教改研究,突出工程實踐,加強創新教育,建設裝備製造業緊缺人才培養基地與創新教育基地”的總體改革思路;提出了“面向工程,建設基地,提升工程實踐能力;依託課程,融合課外,協調開展創新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基本構想,制定了適合創新人才成長的培養方案;形成了“寬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課程體系建設思路,構建了由基礎教育、工程教育、創新教育等模塊組成的新的課程體系;搭建了由工程實踐平臺、校外新技術實踐平臺、創新實踐平臺所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單獨開設了各專業綜合性實驗,加大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與管理;以青海省重點建設的實訓基地為依託,與省內外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形成了校內、校外,省內、省外相結合的實習、實踐基地;以新技術應用與創新教育系列課程、創新教育實踐性教學體系、課外科技活動以及各類大賽等為核心,形成了機械類專業“因材施教”的創新人才培養和“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為青海省相關行業的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王彤

熱詞:

  • 2012
  • 全國
  • 教書
  • 育人
  • 楷模
  • 候選人
  • 李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