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美國科學家克雷格 文特爾協助破譯了人類基因組,創建了第一個合成細胞,並在海洋中遍尋新的基因組,可謂合成生命學研究先驅。有著“科學狂人”之稱的他,現在又把目光瞄準了火星。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報道,在日前于紐約舉行的連線健康研討會上,文特爾描述了向火星派遣一個由機器人控制的基因組測序儀,以對火星上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進行基因組測序的計劃。他不是第一個提出這種想法的人,但這類任務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文特爾的計劃將如何實施?
簡單來説,他要將機器設備送往火星,這些設備可以自動翻檢火星土壤,將任何可能找到的微生物從中分離出來,為其進行DNA測序,然後將數字化的結果傳回地球。利用這些結果,科學家可以創造一種人工合成的來自火星的基因組版本,進而在地球上重塑火星生命,輕而易舉就解決了將樣品帶回地球的實際困難。
計劃進展如何?
多年來,文特爾一直在嘗試從海洋中搜尋DNA,並已經獲得了一些有趣的結果。在此次研討會上,他表示,相關的技術正由他的研究團隊在加利福尼亞州莫哈韋沙漠中選取的一處與火星環境類似的地點進行測試,以此作為開啟火星生命測序任務的前奏。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下一個火星登陸計劃將是預計于2016年發射升空的“洞察”號(InSight)。
基因測序儀在火星土壤中找到生命的可能性有多大?
對此文特爾的答案很明確:“那裏不會有DNA生命形式存在。”
1976年實施的NASA“海盜”號火星探測任務未能發現任何證據表明火星上有或曾經有過生命,但有些人對此存有異議。即使火星表面是貧瘠的,但最近在地球表面以下深處找到了生命,並且有些生命顯然無需陽光也照樣存活,這些驚奇的發現或許預示著,火星岩石的內部也是可能孕育著生命的。
文特爾確信,要在火星上搜尋到DNA,地表以下才是最佳目標。他説:“要找到生命,還有待我們能夠鑽透(火星)地表。”相比而言,在地球內部存活著的生命與地球表面的距離至少有3.6公里。
過去的生命會如何呢?
就在這個月,NASA的“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上找到了一處古老的河床,天體生物學家為此相當振奮。這一發現表明,火星上曾經存在過適合居住的環境。然而,“好奇”號任務團隊的科學家認為,這條河流可能在數十億年前就已經乾涸了,任何那個時代的DNA都無法存活至今。
根據生物學家在本月初公佈的對恐鳥骨骼化石的研究結果,DNA是按照一個可以大致預測的速度分解的,其半衰期約為521年。即使條件非常理想,利於DNA的保存,但在一個生物體死亡了150萬年之後,這些遺傳物質早就“散架解體”了,達不到可供測量的數量──剩下的DNA鏈因為太短而無法傳遞有意義的信息。
已經滅絕的火星生命就無法追尋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聯合組建的一個研究小組也在研製一個名為“尋找地外基因組(SETG)”的測序儀,它的任務就是要搜尋過去生命以及現存生命中的DNA或RNA。“我們將尋找那些現在還活著的或最近死亡的事物。”該團隊成員、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克裏斯托弗 卡爾説。雖然他使用了“最近”一詞,但從地質意義上來説,時間可以追溯到100萬年前。
他們的研發工作已經持續了大約7年之久。最新版本的SETG測序儀使用的是離子激流(Ion Torrent)公司研發的芯片。該小組已經在阿根廷的一座活火山上對測序儀的部分設備進行了實地測試。這座火山的化學特性與火星類似,他們計劃明年1月還將重返該地開展實驗。
DNA在火星存留的時間比在地球上久嗎?
這是有可能的,領導DNA半衰期研究的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科學家莫滕 艾倫托夫特説。他表示,火星上的條件與地球上有很大不同,例如,火星表面會遭到輻射“轟炸”,從而加快火星土壤中DNA的分解。“不過,由於火星具有乾燥和寒冷的環境,人們可以推測,生物體死亡後遺留的DNA在火星上保存的時間一般會比地球上要長。”
艾倫托夫特的研究小組發現,如果有水和氧氣存在,DNA分解的速度會加快。因此,在火星表面明顯不存在這二者的情況下,文特爾搜尋到DNA的可能性將大增。“但這真的僅僅只是猜測而已。”艾倫托夫特也提醒説。
火星生命據推測可能是或者曾經是微生物。“火星上的DNA不會被保存在堅硬的組織內,而是位於小細胞內或以游離DNA片段的形式存在。”艾倫托夫特説。沒有骨頭或牙齒提供保護,DNA降解的速度更快,他説。
所有這些計劃都是以DNA為基礎構建火星生命藍圖的。假若確實如此,“地球生命起源於火星、地球以及火星生命都是由小行星或彗星帶來的”這類説法將更具説服力。不過,火星生命也有可能是另一番全然不同的景象。
文特爾是不是一個有遠見的人?
“他似乎非常肯定火星上有DNA存在。”克裏斯托弗 卡爾説,而這實際上為他所在的團隊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去開展他們的研究。
他補充説:“我們認為它存在的可能性很大,而我也確實認為我們應該去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