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一個博物館的性教育

  在鎮上打聽“性文化博物館”的去處,人們都知道怎麼走,但問他們“有沒有去過”,他們馬上搖頭

  《望東方週刊》記者柴愛新 |上海、江蘇同裏報道

  “現代社會不宜再提貞操,因為它只針對女性,不針對男性,有文化糟粕的成分,容易引起誤解。”談到近期熱炒的“貞操女神”時,上海大學性學教授劉達臨説道,“貞操是保護私有制的産物,首先女人是男人的私有財産,別人不能碰。第二,如果女人與丈夫之外的人有了關係,並生下孩子,財産的繼承會受到威脅。”

  日前,《望東方週刊》記者採訪了80高齡的劉達臨和他的中華性文化博物館。

  在性文化博物館採訪的一週中,記者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比展覽本身更真實、生動。

  小鎮上來了個“下流”博物館

  江蘇吳江的同裏古鎮,以旅遊業為主。鎮上的人家,開飯店、旅館、小商店為生,即使在橋頭閒坐的人也隨時為當地的旅館、飯店招攬生意。

  在鎮上打聽“性文化博物館”的去處,人們都知道怎麼走,但問他們“有沒有去過”,他們馬上搖頭。

  中華性文化博物館,是劉達臨1995年在上海創建的,當年曾轟動一時。但終因經營和經濟壓力,2003年黯然遷出上海,來到同裏。

  把博物館引進到同裏的鎮黨委書記一度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因為鎮上的居民都説“我們這裡來了個‘下流博物館’。”

  劉達臨告訴《望東方週刊》,博物館初到小鎮時,當地居民不理解,境遇相當尷尬。小鎮上的人認為,“性就是黃色,就是下流”。起初,在同裏博物館員工的宿舍想開一扇窗戶通風,可隔壁的鄰居説他們“很臟”,不同意。

  通向博物館大門的巷子口,有一戶人家,忽然把門前的臺階砌高,令要進博物館的車不再能開進巷子。據説這一家的老太太看了風水,説砌高臺階有助身體健康。此後,劉達臨每次到博物館,都要在巷口下車,然後步行到博物館,這對已經八旬的劉達臨來説,很不方便。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性博物館吸引了不少外來遊客。有一年的春節大雪成災,還有一對法國夫婦專程從法國慕名而來,參觀博物館。古鎮的導遊告訴《瞭望東方週刊》,性博物館已經成了古鎮上與退思園齊名的幾大景點之一。

  博物館的主任方雯,來自上海,她剛到博物館工作的時候,有人勸她説“幹點別的什麼不行”?

  “我是老黨員,做過政工工作的。剛來的時候也覺得很害羞,不好意思向別人説。我年輕的時候談戀愛,都是一個人走在前,一個人走在後,手都不敢拉的。”方雯對《望東方週刊》説,而她現在已經對性博物館的所有內容講解得自然流暢。

  博物館共收藏從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期間的性文化藏品4000多件,展出的有1600多件。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原始社會中的性;婚姻與婦女;日常生活中的性;非常態性行為。都是劉達臨和合作夥伴胡宏霞博士的私人收藏。

  性博物館曾經在內地的30多個城市展出,還曾到過香港、台灣、柏林、橫濱、墨爾本、鹿特丹、紐約、新加坡等地展出,所到之處,都獲得許多好評。有國內觀眾説:“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原來5000年前的老祖宗都那麼開明。”國外觀眾則説,“以前以為中國是很保守的,現在更加了解了中國。”

  劉達臨總結,性博物館在國內外的輿論界影響都很大,但是對這個小鎮的影響卻很小。

  2012年3月的一個上午,有幾個本地口音的中年男人,站在博物館門口,向裏窺視,嬉皮笑臉,互相推搡,可誰都沒有進門。

  入夜,同裏古鎮燈火輝煌,好不熱鬧,在一個橋頭下面一處低矮的民房邊,有個不太起眼的燈箱上寫著“生理保健”,經營性與保健用品。

  在原始文化中,性的內容非常突出

  天快黑的時候,來了一群穿制服的參觀者,他們聽著講解,氣氛嚴肅,彼此沉默不語。一個年輕男子,專注地看著展櫃裏的一個陶俑,表情複雜。

  陶俑是一男一女面對面站立,兩個身體中間生殖器連接。這個陶俑是迄今發現最古老的秘戲陶俑,製作于大約公元前3500年前。

  通過展覽可以看出,在原始文化中,性的內容非常突出。

  賀蘭山岩畫,主要表現的是生産、祭祀與性的活動,其中性與生殖內容佔一半以上。此外,各個民族普遍存在性崇拜。

  在展覽的説明部分,有文字説明道:不同民族性文化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古羅馬人在性開放中十分放縱;古希臘人的性開放、自然、健康;古印度人的性開放帶有神奇;古日本人的性開放帶有誇張;中國古人的性十分重視“禮”,溫、良、恭、儉、讓。

  而中國古人因為重視生育,所以對性的態度並不保守。劉達臨介紹説,東漢典籍《白虎通》中就對男子到50歲是否還可以娶妾、性生活頻率應該多少等有討論。其中還記載貴族子弟學校課程,除了詩書禮樂,還包括性教育的課程,但具體內容不可考。

  展品中古代性教育物品數量可觀。比如,古代女子出嫁時,有一種嫁粧畫,八幅、十幅或十二幅長卷,木板畫,畫中是男女交合的不同體位。一般是女子出嫁前,娘家購買一兩幅,放在嫁粧中,新婚之夜,把畫鋪在床上,依畫中行事。還有一種古人用於女子出嫁時性教育的物件,叫“壓箱底”,外形是桃子或者花生,揭開裏面是男女交合的瓷塑,出嫁前,母親會揭開蓋子給女兒看,出嫁時放在嫁粧箱子底下,據説還可以辟邪。

  博物館的院子裏有一個三不石猴雕塑,三個石猴疊成梯形,它們分別掩住耳朵、嘴巴和眼睛。此雕塑非常形象地説明,中國文化中,性是只能做,不能説、不能看、不能聽的。

  與性相關的器物都充滿巧思,有性愛內容的器具一般外藏內露。比如,一面銅鏡,正面看是普通的鏡子,翻過來背面,則有性愛圖案。一個茶碗,打開蓋子,裏面有男女交歡的花紋。這樣的設計,還有鼻煙壺、煙斗等日常用品。

  “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劉達臨介紹,在中國的古典文獻中,不乏對於人的慾望的論述。如《醫心書》中説,“欲不可無,欲不可絕,欲不可早,欲不可縱。”

  劉達臨説,“古代中國性教育並沒有那麼保守,孔孟之道也有開放的一面,到了程朱理學,統治者與御用學者聯合起來,提倡‘存天理,滅人欲’,開放健康的一面漸漸被遮蔽。”

  在小鎮上的瓷器店裏,已經有倣照古代秘戲瓷塑的贗品,做工粗糙,標價卻不低,一個普通煙灰缸大小的秘戲瓷器要價兩三百元,老闆告訴《望東方週刊》,“賣得很好!”

  方雯説,“八九十歲的老人來(博物館參觀)的不少,他們看了説‘唉喲,白活了’,以前他們以為性都是‘暗’的。”

  “在性方面人類會很好奇,越不讓他知道,越可能走歪門邪道。”方雯説。

  嚴格地説中國現在還沒有性教育

  本刊記者在性博物館採訪時,看到來自全國不同地區的參觀者對展覽的態度有很大差異,廣州、上海遊客相對開放。

  一位來自上海的時髦中年女士,參觀完後,在售賣處買了幾本《秘戲圖譜》。她本來還打算多買幾本送給朋友,但是一想,“朋友們如果喜歡,還是自己來買吧。”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跟同伴説“怕兒子看到”。

  “網上什麼都有,青少年不是沒有性知識,是觀念不對。”劉達臨説。他把性教育稱為“探索人靈魂深處最大秘密的教育”。

  1988年國家教委、計生委聯合發文,要求在青少年中開展性教育。但經過20多年,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現在的性教育還停留在知識層面的‘生理衛生’階段。”劉達臨説,“性教育應該由性知識和性人格(包括理想、道德、情操等),兩部分組成。動不動就為情所困,去跳樓,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現。”

  2010年,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中國性學會青少年性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陳一筠曾表示,“嚴格意義上説,中國還沒有性教育。”

  三十年前,中科院院士吳階平曾經説,性教育應該“以性醫學為主,性科學為輔”。劉達臨認為這屬於啟蒙教育,現在的性教育應該是“性的人文科學,教育人們如何正確得到和使用性權利,走向性文明”。

  劉達臨概括,性有三大功能:歡娛、健康、生育。他提出的性文明標準是:健康、自由、合理控制。健康:符合國際通用的原則,自願、無傷,“對社會、他人、自身無傷。”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包括道德、法律、知識、習俗。

  性道德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對於社會爭論頗大的婚前性行為,劉達臨認為,“因為沒有法律契約,容易引起矛盾。但在不觸犯別人利益的情況下,外界不宜強制干預。”

  對於國內著名性學專家李銀河的觀點,劉達臨認為作為理論研究可以,但是“不適合指導人們的生活,因為,過於激進、超前”。

  “現在人們把性、情和利,三者弄混了。‘少女援交’是典型的例子,香港調查數據顯示,25%的初中生認為用錢換性是合理的。”劉達臨説道。

  “一夜情,我覺得應該改成一夜性。性除了滿足和開心,還應該有責任感,一夜性沒有責任感。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人跟狗不一樣,是因為有穩定的情感,並考慮責任。”針對當前性道德亂象,劉達臨評價道。

  “健康的性教育應該建立在情的基礎上,哪怕是婚外情,有情,才值得同情。感情會隨著環境和水平的差異而變化,但真正的感情變化不會太快,不會朝秦暮楚,真正的愛情是相對穩定的。”

  劉達臨的性博物館常常面臨經營困境。在同裏,出於自律,博物館禁止未成年人入內,所以沒有列入同裏古鎮旅遊的聯票,現在接待的都是散客,負責性教育工作的教育部門對這個地方似乎並不感興趣。

  讓劉達臨興奮的是,有的大企業家,看了博物館之後“很震撼”,打算出資贊助。因此,博物館與同裏鎮的合同期滿後,又有了新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