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本報訊 (記者李穎)作為我國器官捐獻與移植領域最大規模的國際合作項目,“衛生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諾華人與環境基金會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合作項目”日前召開了第九屆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吸引了逾百位國內肝腎移植學者,並針對目前國內器官移植領域所面臨的供體短缺問題、中國心臟死亡捐獻器官移植試點工作進展、移植後免疫抑製劑合理使用及提高移植受者長期存活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我國器官移植工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目前每年器官移植總數量達一萬例左右,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2010年,中國心臟移植和肺臟移植註冊系統也正式運行。迄今,註冊系統登記肝臟移植19640例、腎臟移植50391例、心臟移植396例和肺臟移植74例。同時,器官移植的基礎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突破,並開始應用於臨床。調節性T細胞、樹突狀細胞等移植免疫細胞的生物特性與分子機制的研究促進了移植後免疫耐受的誘導;快速活檢與零點穿刺活檢等病理學研究提高了排斥反應診斷準確率與治療效果。基礎與臨床密切結合,科研成果向臨床轉化,轉化醫學促進了器官移植的穩步發展。
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9醫院全軍器官移植中心石炳毅教授介紹説,T細胞活化與移植物排斥反應一直是移植免疫學研究的熱點,認為T細胞活化、細胞因子的産生是移植物排斥反應的中心環節。但是近幾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調節性T細胞與效應性T細胞之間的平衡關係。調節性T細胞CD4+CD25+FoxP3+Treg是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T細胞亞群,其在移植後誘導和維持免疫耐受方面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在調節性T細胞的啟發下,人們又陸續發現某些原本在免疫應答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免疫細胞,即B細胞、DC細胞和NK細胞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調節功能,分別命名為調節性B細胞、調節性DC和調節性NK。器官移植實驗和臨床研究發現,這些調節性免疫細胞對移植物排斥反應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同時保留機體對抗疾病的能力。在現有條件下,優化免疫抑制治療方案也可以在療效、安全性及長期存活等方面最大化患者獲益。另外,對於鈣調磷酸酶抑製劑類藥物(CNI類藥物),更多大型長期的研究數據顯示環孢素具有更好的長期存活證據,尤其更適合用於高糖尿病風險的患者。這些個體化優化方案的研究也是目前臨床醫生積極探索的方向。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