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上課

愛心毅行大學生在寧蒗支教時家訪

  “同學們,你們放學後都幹什麼?”

  “放羊”“燒飯”“洗衣服”。

  “你們的夢想是什麼?”

  “上大學。”

  這是浙江科技學院學生支教志願者和雲南寧蒗縣金棉完小孩子的對話。

  寧蒗,一個距離杭州3000多公里的偏遠縣城,已與浙江科技學院有了8個年頭的緣分。

  2003年,浙江科技學院女教師翁長慶偶然從網上獲悉當地急需老師,便決定把自己“捐”到貧困山區,每年自費支教一兩個月。

  打那以後,浙江科技學院的青年學生開始自發加入這支隊伍,3年前學校團委還在當地建起了愛心基地。從最初一個人的支教發展到今年151人的支教團隊,浙江科技學院的莘莘學子將這種支教行為用“愛心毅行”來形容,並在接力中傳承。

  3個月前,大學生俞筱跟著愛心毅行的隊伍又一次出發了,他們選擇坐最便宜的硬座一路到昆明,再轉三次汽車經麗江、寧蒗到達金棉,顛簸了50多個小時。從杭州出發時,大學生們帶著好幾個裝得快要滿出來的編織袋,裏面都是募集來的衣服、文具、圖書,而回來時,他們把帶去防寒的外套、自己用的物品甚至錢,都留在了金棉,“我們只恨自己帶的還不夠多。”

  “每年半個多月的支教雖然講不了多少文化知識,但我們能為山區的孩子打開一扇外面世界的窗。” 毅行隊員鄭欣易説,今年的支教,他們特意帶去了投影儀。由於那裏的教室沒有幕布,甚至沒有窗簾,哪怕一塊可以用來投影的白墻也沒有,投影儀只用了一次。

  唯一用的那次,大家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將影像直接投在天花板上,從未見過這些設備的孩子們開心地跑前跑後幫忙,每過一張圖片,便引來一片驚嘆聲,孩子們一個個興奮地仰著頭看著。“這些圖片在我們看來都很平常,可對於這些偏遠山區的孩子來説卻是另一片天地,另一個世界,另一種人生。”參與支教的大學生孫仙麗説。

  在今年的支教中,大學生賴科杭請孩子用“堅持”造句。大家爭先恐後舉手:“我每天堅持爬山去上學。”“我爬山,我會堅持爬到山頂。”……“爬山”是孩子造句中使用最多的詞彙,賴科杭後來才知道,這裡很多孩子每天早上要爬山兩個小時來學校,這樣的上學路,一走就要9年。

  幾乎每個參與毅行的大學生都從支教中收穫了精神的砥礪。曾經兩次參加毅行支教的大學生蔣珊珊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看到孩子們在漏雨無燈的宿舍內,用渴求知識的雙眼,用靈巧的雙手,演繹一段走出貧困哀愁的歡樂頌,我們不由地為孩子的樂觀與豁達嘆服。抱負、追求、自立、責任……對這些原來的‘大道理’,我們不再感到刺耳,不再感到空洞。”

  如今,浙江科技學院每年都有幾百名大學生報名參加毅行小分隊,愛心毅行的隊伍甚至擴展到了校園之外。

  一個網名叫“影”的網友是愛心毅行的外援,他是上海城市科技學校的一名老師,也是上海松江區前往雲南寧蒗對口支教的老師。他慕名找到了浙江科技學院師生創建的“雲南寧蒗毅行支教”QQ群並申請加入,一有機會就上線來聊聊寧蒗發生的變化。每次出發去支教前,隊員都喜歡問他寧蒗的孩子需要什麼,以便帶去對方最需要的東西。

  四川師範大學實驗外國語學校官奕君老師也是在網上看到QQ群後主動聯絡毅行志願者的,她還表達了同行的願望。今年暑假,在毅行隊伍到達寧蒗的第二天,她獨自一人摸索到金棉鄉和志願者會合。在寧蒗,他們一起翻山越嶺走訪學校,一起家訪收集貧困孩子信息,一起唱《感恩的心》,一起為孩子努力……

  愛心毅行的隊伍還在不斷壯大,因為,新青年——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他們的理想在熊熊燃燒。(通訊員 宋珂 記者 王婷)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大學生志願者:支教路上 毅行千里 1 2003年,浙江科技學院女教師翁長慶偶然從網上獲悉當地急需老師,便決定把自己“捐”到貧困山區,每年自費支教一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