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夜幕籠罩座無虛席的古羅馬劇場,蠟燭和火把閃耀成星光。女祭司手持銅鑼走上舞台中央,敲響三聲,人聲漸息。半晌又是三聲,燈光漸暗。第三遍鑼一過,全場肅靜,一段管弦樂伴奏的序幕從遠處次第浮現:埃及,一個熾熱的夜晚,河水潺潺作響。尼羅河畔月亮正要升起,溫柔的阿依達在等待她的愛人……

  維羅納古羅馬露天劇場在規模上僅次於羅馬鬥獸場和坎帕諾圓形劇場,也是當今世界上定期舉行演出的最大露天歌劇院

  這是2011年的維羅納,這是我在意大利看的第一場歌劇。建於公元1世紀,維羅納古羅馬露天劇場在規模上僅次於羅馬鬥獸場和坎帕諾圓形劇場,是全意大利保存得最完整的古羅馬建築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上定期舉行演出的最大的露天歌劇院:可同時容納兩萬名觀眾。我觀賞的第89屆歌劇節最後一場演出《阿依達》是1913年首場演出的復刻版。

  時間回到1913,年輕的維羅納歌唱家澤那特羅(Zenatello)和劇院經理打算在夏天上演一場“前所未有”的歌劇。傳統的歌劇季從隆冬開始,到第二年春末結束:整個夏天都是歌劇院的關門休整期。當他們拿出各自的積蓄租下維羅納露天劇場,設計了4幕氣勢恢弘的舞臺,甚至建造了一尊16米高的法老像時,並不知道自己正在開創歌劇演出歷史上的新篇章。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革命性的演出。擺脫了室內劇院場地的束縛,1913年露天劇場版的《阿依達》舞臺以月光照明,動用了數百名演員,甚至還有戰馬上場。有批評家認為露天劇場的聲效不盡人意——直到2010年這裡的演出都沒有使用擴音設備。

既是古建,又是露天歌劇院,坐在裏面看演出,少不了有雙重體驗

  佛羅倫薩:歌劇之所以為歌劇

  2011年夏,佛羅倫薩。日頭透過巴迪宮的天井曬著脖子,窗外阿諾河不緊不慢地流淌。偏安一隅的老房子即使在遊人如織的夏天也是清凈的,差點讓我忘卻它的身世:這座由文藝復興建築巨匠布魯內列斯基設計的私人宅邸,並沒有像他的另一件傑作——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一樣在建築史上獲得盛譽。若非做足功課,誰也不會想到四百多年前這裡曾經是文藝老中青年們聚會的聖地,人們可能會像當年一心想進入唱詩班的12歲佛羅倫薩男孩雅各布o佩裏一樣匆匆路過它。

  歷史總以它既定的節奏發生。1573年1月14日,一個平凡的冬日下午。巴迪宮少主喬萬尼 巴迪照例邀請了一群人文主義學者前來做客。今天我們無法再親耳聽到他們以懷念惋惜的口氣談論公園前5世紀雅典文化的黃金時代,躊躇滿志希望復興古希臘戲劇。正是這個昵稱“卡梅拉塔”(意即 “小房間”)的私人沙龍,在隨後的10年齊聚了當時最炙手可熱的作曲家、演奏家與行吟詩人,成為佛羅倫薩重要的文化地標。

  1584年,從唱詩班啟蒙的佩裏已經是年輕的鍵盤演奏家。他不再是巴迪宮外低頭匆匆路過的少年,而是“卡梅拉塔”沙龍最年輕的成員。追隨夕陽的腳步向西北邊走去,我用了一刻鐘從巴迪宮走到美第奇宮。同樣的一條路佩裏走了4年:他從卡梅拉塔沙龍的後生,成長為美第奇家族宮廷樂師。時值文藝復興末期,古典悲劇和流行喜劇經歷了短暫繁榮後似乎都走向窮途。佩裏借機將天才的觸角從演奏延伸到創作,努力探索一種新的音樂與戲劇結合的舞臺形式。1597年,他帶著取材自古希臘神話的劇作《達芙妮》回到了巴迪宮對面的科爾西官邸,城中時髦貴族見證了這次“帶有樂曲的戲劇”演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歌劇就此誕生。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意大利聆聽世界上最完美的歌劇(組圖) 1 夜幕籠罩座無虛席的古羅馬劇場,蠟燭和火把閃耀成星光。女祭司手持銅鑼走上舞台中央,敲響三聲,人聲漸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