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考古人員現場發掘
考古人員取出隨葬品
出土的木俑
工作人員取出陪葬物
引江濟漢工程在荊州區紀南鎮施工時,挖掘機一“爪”下去竟然“探”出了古墓。隨後,荊州區文物部門立即組織考古工作者對這3座漢代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26日至27日,記者在現場採訪獲悉,截至27日下午5時許,已經有71件珍貴文物從淤泥中“搶救”出來,暫未發現簡牘,其中保存完好的一處墓室將於今日開棺。
兩千年前金絲楠木棺
荊州區紀南鎮境內古跡眾多,有莊王臺、樊姬梳妝檯、樊姬冢等。紀南鎮高臺村原為草場遺址,該遺址由10余個東周時期的古臺基組成,在這些臺基下,分佈有漢代、明代、清代的墓葬。
本月底,紀南鎮高臺村劉家臺發掘出了3座墓地,一座位於建設中的引江濟漢幹渠南岸,因早期受到破壞,只剩底板;另外兩座位於幹渠北岸,其西向墓地(M2號墓),因腐蝕嚴重,現只剩下斷裂的梁架和棺木,墓主人身份已不得而知;東向墓地(M1號墓)保存完好,裏面的兩口棺材依然密封著。
高臺村村民王家玉説,此處原是一片農田,地勢較高。
據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現場兩處墓地的棺槨均由金絲楠木製成。據了解,金絲楠木是非常珍貴的優質木材,其生長旺盛的黃金階段也需要60年,在刨片時有明顯的亮點,且有抗腐和防白蟻侵蝕的功能,該木材在現代已十分稀有。
記者看到,這些歷經兩千餘年的金絲楠木,看上去依然堅韌、木材中縫裏還顯現出金黃色的紋理,精美無比。
疑為夫妻合葬墓
現場考古專家認為,高臺村劉家臺發掘的M1號與M2號墓地可能均為夫妻合葬墓,相距較近,屬於家族墓地。這兩座墓均呈立方體,大小相當,頂部面積在15平方米左右,深度約1.8米。
兩座合葬墓是否是同時下葬?荊州區博物館副館長張首明對此解釋:同時下葬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夫妻兩人同時死亡的幾率較小,按常理推斷,可能存在一種情況,就是夫妻一方死後先下葬墓中,另外一方去世後再行下葬。
記者在M1號墓地發掘現場看到,東側棺材地勢低一點,面積比西側棺材小一點,考古專家分析認為,東側棺材內安葬的可能是妻子,西側棺材內安葬的可能是丈夫。
M1號墓與M2號墓內均發掘出了古時的樂器,荊州博物館一位專家説,從這一點可推斷墓主人很有文化修養,生前很富有,喜好音律。
71件隨葬品重見天日
26日至27日,荊州區文物民族宗教旅遊局副局長張良華與考古人員一道堅守在現場,對墓主人的隨葬品進行搶救性發掘,M2號墓內發掘出了一隻赭色的精美陶瓶、一條扁平木(上有琵琶式紋路,疑為古樂器),還在棺內發掘出五銖銅錢等珍貴文物。在棺材西側邊沿還有陶盂、陶罐、器蓋、灶等諸多隨葬品。
M1號棺室保存完好,棺材頂部的朱漆清晰可見,泛出明亮的光澤,考古人員用海綿膜將棺材頂部和發掘的文物蓋住,以防止水氣蒸發和風化,考古人員將雙手伸入淤泥中,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件件隨葬品,墓室內隨葬品主要有木俑、瓷壺、瑟等器物,另外,在27日下午3時許,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件銅器,隨後又發現了一團果核,其紋路十分清晰,現場人員預估為6枚。
截至27日下午5時許,荊州博物館工作人員對現場發掘的兩處墓葬的隨葬品進行了清理,一共是71件。墓地內隨葬品的發掘工作已近尾聲,僅剩下M1號墓室的謎團尚未解開。
荊州區博物館副館長張首明説,墓地現場的情況顯示,被盜的幾率比較小,至於兩處古墓隨葬品的數量為何有差異,可能是因為墓地主人生前的地位不同。
敦煌專家欲“借”楠木棺
27日傍晚,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吳順清以及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專家一行,也來到紀南鎮高臺村劉家臺的墓地現場進行查看。
看到保存如此完好的棺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專家直呼:“漂亮、少見!”該所副所長陳港泉説,要“借”一塊棺材上的木板,帶回去好好研究一下,在場的荊州考古專家表示同意。
陳港泉説,這是他首次來荊州考察,是一次“出土文物保護”的考察,荊州出土的棺木保水性強,所以想帶一塊回去做棺木腐朽性研究實驗。目前荊州博物館與文保專家商議決定,M1號墓室將於今日開棺。發掘出來的隨葬品等文物,都將送到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進行清洗整理。 (江漢商報)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