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發展經濟學之父張培剛教授辭世 再無"哈佛三劍客"

  (湖北)省社科院前院長夏振坤:“他為‘中部崛起’提供理論依據”

  “中部崛起的理論,最初就是從培剛‘牛肚子理論’裏來的。”昨日上午,83歲高齡的省社科院前院長夏振坤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和張培剛先生長達58年的深厚友誼,並透露了張老成名作《農業與工業化》一書國內版出版始末。

  1953年,受命組建華農農業經濟係的夏振坤找到當時已經聲名在外的張培剛,希望他能出任農經系主任,“這是我和張培剛的第一次接觸,沒想到從此我們結下了58年的友情”。渴望找到平臺恢複學術研究的張培剛欣然應允。可惜的是,還未等他赴任,肅反運動開始,農業經濟學被當成資本主義的學科,組建農經係的夢想破滅。

  1984年,夏振坤成為張培剛哈佛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一書在國內重新出版的主要審核者。“剛剛改革開放,有些人腦筋轉過來還需要一個過程。”夏振坤回憶,當時就有人説,該書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從西方經濟學出發,是在美國得過獎的,不太贊成出版。“當時我負責審核,一看就説,這理論正是我們需要的啊。”夏振坤在審查意見中建議出版。《農業與工業化》的重新出版,震驚了整個中國經濟學界。

  1987年7月,就湖北戰略將叫什麼戰略的問題,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專門開會,討論半天,大家一致認為:“乾脆叫中部崛起。”此後,夏振坤就此和張培剛先生交流,後者十分贊成。張老隨口講了一個自己經歷的故事:“文革”時放牛,有一次牛陷進淤泥裏出不來,拉頭、扯尾、搬腿,牛還是出不來,後來來了幾個農民,用竹竿托起牛肚子,牛才出來。次年,在青島召開的一次經濟會議上,這個故事再度被提起,被稱之為“牛肚子理論”,這就是“中部崛起”的理論依據。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我們不會忘記他”

  “張培剛先生在華中科技大學學習、工作、生活了將近60年,對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懷有深厚的情懷。我們不會忘記他。”華科大校長李培根回憶起張老在學校初創時的往事時,數度哽咽。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則説,5年前他出差途經武漢,到醫院探望生病住院的張老時,竟然看到病床的一半放的全是書,“他説要寫農業國工業化的續冊,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感動不已”。

  姨侄葉虎與張老親如父子:“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和姨父共同生活了20多年,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影響了我的一生。”在送別張培剛先生的追悼儀式上,他的姨侄葉虎數次哽咽,難以自持。

  得到先生去世的消息時,葉虎正在台灣出差。“我什麼都沒想,趕緊去買最早一班飛機票趕回來。”

  葉虎的母親譚冰心女士是張培剛先生的妻妹,她紅著眼圈告訴記者,葉虎從小在張家長大,和張先生的感情親若父子。“因為當時我在鄭州工作,孩子出生40天就被姥姥帶回武漢,住在張先生家。張先生喜歡得不得了。”這一住就是20年。“雖然他們不是親生父子,但感情就像親生父子一樣好。”譚冰心説。

  在回漢的飛機上,葉虎的耳機裏循環播放的一直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的插曲《英雄讚歌》。“聽著聽著,我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他説,姨父對自己的影響不能用有形的價值來衡量,也無法用言語描述。“我以前一直都説不清這是一種什麼感覺,現在我終於清楚地知道,他在我心裏,就是一個英雄”。

  老友用DV留下最後的記憶:“他為人非常好”

  追悼會現場,一位老太太用DV認真地拍下整個儀式過程。人多的時候,她甚至踮起腳尖將機器舉過頭頂。“張先生去世我去靈堂祭拜的時候,就帶上了這個東西,我想通過這種方式來留下和張先生有關的回憶。”她説。

  這位年過八旬的老人名叫張悟銘,1946年與張老相識。“那時候他從哈佛來到武大,我是武大化學系的大一學生,與張先生的堂妹是室友。”她説,那時一群年輕人經常去找張培剛,眾人坐馬車到漢口玩,“他為人非常好”。

  (記者梅瑩 通訊員周前進、范葳采寫、拍攝)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永遠留在心頭的音容——憶張培剛先生 1 “中部崛起的理論,最初就是從培剛‘牛肚子理論’裏來的。”昨日上午,83歲高齡的省社科院前院長夏振坤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和張培剛先生長達58年的深厚友誼,並透露了張老成名作《農業與工業化》一書國內版出版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