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為探索南陽盆地周圍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提供了重要依據坑南舊石器地點位於南陽盆地西南緣,漢江第一大支流——丹江左岸的第二級階地,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馬蹬鎮吳營村坑南、坑北兩個自然村以西,發現于2004年。經過實地調查發現,分為第一和第二地點,兩個地點相距500米,中間有河灣相隔。第一地點位於坑北村西南,緊鄰丹江東岸,該地點處在一處東北/西南走向的緩坡之上,堆積主體是舊石器中期文化層,出土石製品數量較少,器物類型有石核、石片、斷塊、礫石和少量石器等,石料以脈石英、石英岩居多,有少量石英砂岩,原料是取自階地底部或河灘磨圓度較高的河卵石;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薄刃斧等,小石器佔有一定比例;坑南遺址原為坑南舊石器第二地點,據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昆叔先生現場考察,認為該遺址屬基座階地,直徑約150米,海拔164米,相對高度20多米,其上堆積有2.5米多的土狀堆積,基座為灰色石灰岩、粉砂岩和頁巖,遺址面積約為25000平方米。這裡臨近丹江和老鸛河兩河交匯處,是典型的丹江寬谷,遺址所處的丹江左岸崗丘上的黃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基礎,也是人類優先選擇的生活場所。
按照河南省南水北調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的統一部署,2010年秋季,先後在坑南第一地點和坑南遺址布設5米 5米探方24個,共計揭露面積600余平方米,其中第一地點發掘225平方米;坑南遺址發掘375平方米,堆積最深處達3.5米,發現新石器、東周灰坑六個,宋代磚窯一座,出土石製品等文化遺物近千件。2011年春,對坑南遺址再次發掘2325平方米,坑南遺址共計發掘面積2700平方米。發現文化遺跡有:灰坑、窖穴、陶窯、墓葬等,另外還發現舊石器晚期原料儲存區一處,石器加工地點多處。發掘出土的文化遺物有打制石器、石磨盤、研磨球、燧石製品、動物骨骼化石、陶片、燒土塊和炭屑等。
發掘顯示,坑南遺址包含五層堆積:石製品從上至下均有分佈,但主要分佈于深褐色(②層)和灰褐色(③層)粘土層中,且相對比較集中;根據出土文化遺物分析,第⑤層為舊石器中晚期文化堆積,第②層和第③層為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文化堆積,第④層出土遺物較少,類似間歇層,其相對年代應處在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第②層和第⑤層出土了5000余件石製品,有幾組可以拼合,但成形的石器所佔比例較少,這可能是人類在一定時間內在此加工石器的結果;第②層還出土有兩塊動物骨骼化石,呈灰白色,保存較差,從其形態等特徵尚無法判斷其所屬動物的種屬和部位。
綜合坑南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可初步歸納以下五個方面的重要發現:
1. 漢水流域年代最早的陶製品(燒土、炭屑)的發現
2011年春季的發掘中,在第③層堆積中發現一塊陶器碎片,隨後又在第②層中出土陶片二十余片,中國科技大學張居中教授經過對遺址出土陶片的觀察以及①層下灰坑出土陶片的比較,認為該遺址新發現的陶器具有以下基本特徵:②層中出土陶器殘片主要為夾砂陶,顏色以褐色為主,可分為紅褐陶、灰褐陶、少量深褐陶和灰陶等,個別胎為紅褐色,燒制溫度較低;質地疏鬆;厚度中等偏薄,經測量胎厚0.5~0.8厘米;羼和料多為石英砂粒,個別陶片中含少量雲母或蚌殼未等,其中石英砂粒是人為添加的自然砂粒;器表多為素面,個別器表可能有較細的裝飾花紋,但由於水磨或其他原因,多模糊不清;因保存狀況較差,目前從陶片本身較難辨別製作工藝和裝飾技法。但綜合陶質、陶色和火候等因素分析,這批陶片當為迄今為止漢水流域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陶製品。而①層下灰坑出土陶片與之相比,特徵有明顯區別:首先從陶係看,有泥質紅陶、夾砂紅褐陶等;羼和料以人工破碎後的砂粒為主,特徵是有比較明顯的棱角;也含有極少量土壤中的自然蚌片;可辨器型有:敞口或微斂口缽,卷沿平底罐,錐狀足鼎,釜形鼎等;器表多素面少裝飾,紋飾有少量附加堆紋、弦紋或指甲紋等;從陶係和器形特徵分析,其相對年代大體相當於仰韶文化早期,也伴出個別相當於裴李崗文化時期的夾砂紅陶繩紋片。
2. 石磨盤和研磨器的出土
坑南遺址的第②層和③層堆積中發現一件研磨球和幾件石磨盤狀遺物,質料多為褐色或黃褐色細砂岩,個別為石英砂岩。研磨球為不規則球形,有兩個研磨面,從磨損情形看,該器物應經過長時間使用。石磨盤形制分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幾種,一面留有磨蝕痕,局部下凹,個別器物表面遺留有摩擦形成的纖細凹槽,還有一件用砍砸器改制的石磨盤,形制呈不規則三角形,刃部有明顯的加工和修整痕跡,在其中一面微下凹,凹陷部分留有較模糊的平行淺槽,應與使用有關,至於是用於加工穀物的工具還是用於磨制骨器等其他工具的礪石有待進一步確認。
3. 燧石製品和石葉遺存
在①層下的灰坑、②層和③層堆積中發現有一定數量的石葉、石片和小石器等遺物,這些石製品分佈比較分散,以燧石為原料,形制不規則,個別石葉有厚背脊且曲度比較大,很少發現加工精細的柳葉狀和有平行背脊的石葉;小石器數量較少,但形制比較典型,器類有端刮器、尖狀器、石鑽等,數量較多的是加工石器過程中産生的副産品,即殘片、碎屑和斷塊等,從其數量分析,這裡並不以生産石葉為主,而是完整地保留了生産石英類製品的操作鏈,較高的石片含量和較小的個體也顯示了我國北方石片石器工業的特點。
4. 新、舊石器過渡階段連續的文化堆積
從坑南遺址的發掘情況看,第④層堆積出土遺物較少,以該層為分界的下文化層(第⑤層)和上文化層(第②、③層)之間文化內涵區別明顯,例如從石製品的原料看,下文化層常見的石器原料相對比較單一,以脈石英、石英岩為主,還有少量的石英砂岩,而上文化層原料種類明顯增加,除發現有脈石英、石英岩外,新出現的有燧石、石灰岩、砂岩等原料,同時從出土文化遺物分析,上文化層所反映的生業模式也發生了變化,比如這層中開始出現數量較多的燒土塊,研磨用器,説明人們也許已經開始使用石器加工農作物,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用火,尤其是該層發現的陶器殘片,反映出當時人民已經開始使用陶質炊具烹煮食物。從這些文化因素的變化,我們有理由認為該遺址大致處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基本連續的文化堆積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構成了該遺址的一大特色。
5. 石器加工場
從坑南遺址出土的大量石製品可以看出,該遺址附近一直是古人類活動的場所,而且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相當一段時間還應該是一個石器加工場。從石製品屬性可以對該遺址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工業歸納如下出特點:原料應取自階地底部河灘磨圓度較高的河卵石,石料以脈石英、石英岩和石英砂岩居多,也發現有少量的燧石等,石製品類型以石片為主,個體以小型居多,中型也佔一定比例,可分為石核、石片、石器以及斷塊和礫石等,個別成組的石製品能夠拼合,剝片多采取硬錘錘擊法,石核臺面未進行修整,加工採取錘擊法直接加工。石器面貌簡單粗獷,石器類型以刮削器和砍砸器居多,還有凹刮器、尖狀器、錐鑽等,顯示南方礫石石器工業面貌。
根據漢水流域地貌演化資料來看,丹江流域的第三級階地紅土大致形成于中更新世,而二級階地則可能形成于晚更新世。從目前發現的石製品形制結合地層土壤結構推測,坑南遺址第⑤層的年代約為距今三十萬年左右,第③層和第②層的年代應在距今一萬年前後,這一時期正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早期農業起源的關鍵時期。
經過對陶片特徵的綜合觀察,以及同浙江浦江上山遺址、河南新密李家溝遺址、河南舞陽賈湖一期文化出土早期陶片的比較,初步認為第②層出土陶器殘片可能稍晚于新密李家溝、早于舞陽賈湖一期;其絕對年代大約距今10000—9000年間。
丹江是漢江的最大支流,丹江流域位於我國南、北方氣候過渡區,是古人類南北遷徙和文化交流的關鍵地帶。坑南遺址的發掘大大豐富了該地區早期人類活動的資料,有助於研究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一直到全新世早期古人類在南陽盆地乃至漢江流域的生産、行為方式,同時為了解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面貌,進一步探討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以及這一地區陶器起源與早期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宋國定 王 濤 蔣洪恩)
(《中國文物報》2011年11月18日4版)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