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魏武王”石牌
石牌不可能銘刻“魏武王”
東漢末年,軍閥們為了籌集軍餉和攫取寶物,瘋狂掘墓,曹操也幹過盜墓的事。《文選》載陳琳起草的《為袁紹檄豫州》列舉曹操發掘梁孝王墓時説:“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恭肅。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唐朝李善注説:“《曹瞞傳》曰:‘曹操破梁孝王棺,收金寶,天子聞之哀泣。’”
在這種盜墓成風的時代,曹操不能不考慮防止身後陵墓被盜。曹操一生政敵私仇很多,在遺令中他説墓葬要“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固有他當時提倡薄葬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防盜墓。曹操遺令説,他的墓葬中要“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又遺令“金珥珠玉銅鐵之類,一不得送”。這就是向世人昭示,他的墓中沒有值錢的東西,沒有必要盜挖。
曹操為了表明不埋葬金玉之物的決心,連標誌他履歷身份的金璽也沒有帶在身上。曹植在《武王誄》中説:“璽不存身,唯紼是荷。”隨葬的只是係金璽的綬帶。這樣也可不暴露身份,防止政敵仇家掘墓辱屍。
如果説,曹操在遺令中只是透露出他的防盜考慮,那麼明白無誤地講其防盜墓意圖的,是曹丕後來所作的《終制》中説出的:“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曹丕從漢氏諸陵被盜掘的慘痛教訓中看到,“厚葬封樹”是盜墓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曹丕説出防盜墓的最終目的是:“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三國志 魏書 文帝紀》)墓葬是藏起來,使人找不著,看不見,更不標示墓主的身份姓名。曹丕是曹操主喪的孝子,他對墓葬的這種認識,會把刻有明確標示他父親身份的“魏武王”的石牌埋入墓中嗎?他不怕曹操墓也像漢氏諸陵被發掘,骸骨被燒的焚如之刑嗎?這些違背曹操遺令、遺願,違背曹丕令文、意願,標示有“魏武王”的石牌到底該怎樣解釋呢?
當時公文沒有“魏武王”稱謂
《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記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漢獻帝策命“為魏公”。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6年),漢獻帝“進公爵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謚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曹丕繼任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曹操去世10個月之後,即延康元年十月,曹丕禪代漢室稱帝。《三國志 魏書 文帝紀》記載,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禪位,漢獻帝在禪位的冊書中有“賴武王神武,拯茲難於四方”的文句。
曹丕即位,又改延康為黃初。黃初元年十一月,“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從這些當時的公文正式行文用語來看,曹操去世後正式標準用語是謚號“武王”,而不是“魏武王”。
而在安陽所謂“曹操墓”中的石牌文字的書寫銘刻,是一件極嚴肅鄭重的事,書寫用語應該與正式公文的用詞相一致。所以,石牌上不可能書寫銘刻“魏武王”。這裡還有一個佐證,曹植哀悼曹操的誄文題目是《武王誄》而不是《魏武王誄》,這證實曹操下葬時的正式稱謂是“武王”而不是“魏武王”。由此可以判認,“魏武王常所用倩四籜”等石牌銘文是假的,是偽造的。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