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資料圖片:吳良鏞

  吳良鏞,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922年生於南京,1946年協助梁思成創辦清華建築系。

  先後獲聯合國世界人居獎、陳嘉庚科學獎等重要大獎。主持京津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北京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等多項重大工程和科研課題。出版著作28部,發表學術文章200多篇。

  他創立的人居環境科學得到國際學術界廣泛認可。1999年6月23日,第二十屆屆世界建築師大會一致通過了由吳良鏞教授起草的《北京憲章》, 這一憲章被公認為是指導21世紀建築發展的綱領性文獻。

  11月10日9時33分,89歲高齡的吳良鏞院士如約出現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二樓資料室門口。

  “還算沒有遲到。”吳老一邊往裏走一邊和身旁的媒體記者們親切地打招呼。雖大病初愈不久,但吳先生看起來精神很好,談吐間思維清晰且縝密。

  作為恩師的林徽因曾這樣評價吳良鏞:“少有的刻苦、淵博,少有的對事業的激情,多年與困境抗爭中表現出的少有的堅強”。

  一個多小時的訪談中,吳先生給我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正是刻苦、淵博、堅強,還有對事業的激情。這份激情,直至耄耋之年都只有增無減。

  “我畢生追求的就是要讓全社會有良好的與自然相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吳良鏞一路踐行理想。

  不遺餘力參與實踐

  作為建築和規劃大師,吳良鏞一直堅信城市規劃和建築學是致用之學,多年來在教學之外他一直不遺餘力地利用各種條件參與建設實踐,努力解決中國城鄉建設的實際問題。

  他積極參與天安門廣場改建工作、唐山地震改建規劃,參與了北京、北海、三亞、張家港、深圳、無錫、蘇州等城市的規劃設計,主持了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校園的設計……

  從1978年起,吳先生即開始對北京舊城區中心地段的整治進行研究,其後又深入到對破舊危房地區改造和新型四合院的規劃設計工作。其中,北京菊兒衚同改造項目更是使他達到了規劃生涯的巔峰。

  菊兒衚同,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但在1989年前,這裡的環境卻是與詩意毫無關係的另一番景象。以衚同裏的41號院為例,建築密度高達83%,許多家庭無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個水龍頭,一個下水道,廁所在院外100米處。

  1988年,吳良鏞受邀來操刀“動手術”。面對這個典型的“危積漏”(危房、積水、漏雨)地區,他和學生們先後出了上百張施工圖。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加之前的研究積澱,“有機更新”的原則最終得以確立。在他看來,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永遠處於新陳代謝之中。基本原則應該是不能大拆大建,要保留相對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爛不適宜者,進行循序漸進的有機更新。但是新的建設要自覺地順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舊。

  由於理念到位,行動有力,菊兒衚同改造迅即成為學術界的熱點,並得到了國內外建築學界的充分肯定。

  1990年,英國一位知名建築評論家曾説,菊兒衚同的改造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危改都具有指導作用。吳先生認為,這才是菊兒衚同改造的實質所在。他所做的項目,都是依據這種思路,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之後的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設計項目,也是吳先生較為滿意的作品。為了能做好這個項目,吳良鏞不但認真研讀相關歷史文化,還先後73次深入到工地實地勘察。

  “下工地,是一個建築師必須要做到的。”2008年,86歲的吳良鏞又承接了南京的紅樓夢博物館的設計項目。過程中,他不顧年事已高,依然前往遠在南京的建築工地。夏天的南京高溫難耐,吳先生最終還是沒撐住,得了腦梗,病倒在工地上。

  擔憂城建陷入誤區

  接下來的兩年裏,吳先生一直在醫院裏進行康復治療。雖然不能再去外面主持設計,跑工地,但吳先生的心卻始終難以閒下來。

  “我在醫院康復治療那段時間裏,有年輕醫生來問我説‘吳先生,您是大建築學家,您給我出出主意。我準備結婚買房了,可北京現在房價這麼高,您説我該不該出手啊?’聽後我真的是無言以對。自己學建築60多年了,看到這樣的情況很難受”。

  談到這裡,吳先生又憂心起現在城市文化建設面臨的重重誤區。

  吳先生認為,現在有些城市呈現出不健康的規劃格局,比如重經濟發展、輕人文精神;重建設規模、輕整體協調;重攀高比新、輕地方特色等。有些城市有開發過度的傾向,為了盡可能最大取得土地效益,舊城開發項目幾乎破壞了地面以上絕大部分的文物建築、古樹名木,抹去了無數的文化史跡。“如此無視文化價值的行為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我經常在各地看到一些建築,特別是一些文化建築,根本沒有中國文化的內涵在裏面。我們在做孔子研究院的設計時,就先根據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所處的時代把其定位為一座具備特有中國文化內涵的現代化建築。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對戰國時代的建築文化以及對中國書院建築發展的沿革、形制進行一番探討之後,從建築構圖、總體佈局、室內外造型包括裝飾紋樣等,都做了一定的探索。然後再運用西方和中國建築技巧予以現代形象表達,從而創造出一種歡樂的聖地感。”吳良鏞説。

  改革開放以來,形形色色的建築流派蜂擁而至,對我國的城市建設産生了很大影響。這些舶來品在帶給國人新鮮的同時,卻因未經消化而破壞了城市原有的文脈和肌理。這個問題也很讓吳先生頭痛。“並不是説不能借鑒西方,我也不反對標新立異,恰恰這是文化藝術最需要的。我本人就是留學生,也經常出國和國外的建築師接觸。這其中當然得學習國外的東西,但不能照抄照搬。他們有些是成功的,也有些是不成功的。失去建築的一些基本準則,漠視中國文化,無視歷史文脈的繼承和發展,放棄對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探索,顯然是一種誤解與迷失。”

  吳先生認為,像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可以讓建築師、規劃師“借題發揮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幾乎所在皆是。“科學和藝術在建築上應是統一的,21世紀建築需要科學的拓展,也需要藝術的創造。藝術追求的高低、文野、功力等一經比較即可顯現,這是我們的建築師必須補上的課。”吳先生諄諄告誡。

  “八項注意”難遵守

  因為擔心吳良鏞先生身體吃不消,本來約定的訪談時間是一個小時。可當助手左川老師示意時間已到需要結束時,吳先生仍談興尚濃。“這樣吧,可不可以再延長半個小時。”他主動申請。“好吧,您總是這樣,我們真拿您沒辦法。那先歇歇,喝口水。”左川老師一臉無奈。

  在吳先生喝水間隙,左川老師和我們聊了起來。“吳先生就是這樣,一輩子閒不下來。這不,身體才剛剛見好,又開始很多的工作,忙起來一點都不顧身體。我給你們具體説説他現在每天都忙什麼吧。首先是帶七個博士生,每個學生的博士論文從開題到寫作再到修改他都親自指導;還有帶領我們做一個課題,編寫《中國人居環境史》;還有承接了津京冀設計項目……對了,還給研究生帶一門課,每堂課他都堅持親自去講授,我們總叮囑他一定要坐著講,可他講著講著就會不由自主地站起來,真讓人擔心。”逮著機會的左川老師像是在“歷數”和“痛訴”吳先生的數條“罪狀”。

  坐在一旁的吳先生手捧著水杯邊聽邊瞇縫著眼衝我們笑:“他們還給我擬了一個‘八大注意’,我總是遵守不了。”

  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對事業經久不衰的激情,才讓吳良鏞先生始終與外面的時代和環境不脫節。

  吳先生説,最近一閒下來他最愛讀《喬布斯傳》。“我對他很感興趣。他有自己獨特的方法論。我想從他的方法論中能否借鑒和學習到一些精髓然後運用到建築規劃的方法論中。”

  除了讀書,閒暇時他仍然堅持多年鍾愛的書法繪畫,就連在養病期間也不曾間斷。

  “吳先生的恢復也多虧了練習書法。他出院之後,院裏的醫生跟我説從吳先生這裡有驚喜的發現,原來練習書法是對中風病人的一個很好的康復手段。”左川老師説。

  當然,繪畫對於吳良鏞先生的意義遠不止于身體康復和一門技藝。他一直努力從習畫中加強對藝術和文化的追求。吳先生一直希望學建築、學規劃的,要堅持科學的理性思維和藝術的形象創造相結合。他也一直這樣身體力行,並實踐之。 (吳月輝)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走近院士之吳良鏞:閒不下來的建築大師 1 吳良鏞,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922年生於南京,1946年協助梁思成創辦清華建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