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光緒大婚

  慈禧為什麼將自己的侄女立為皇后?她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孩子?光緒帝願意接納自己的表姐為終身伴侶嗎?對於這一結果,光緒帝只能逆來順受嗎?

  大婚在即,太和門突然失火,給婚禮蒙上了一層陰影。這場火災究竟是如何引發的?對此,將如何補救呢?

  皇帝大婚是曠世盛典,在婚禮的繁文縟節中,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光緒十三年正月十五日,慈禧太后為十七歲的光緒皇帝舉行了“親政大典”,宣佈撤簾歸政,然後以訓政的形式操縱國家政權。此時,還有一件不能再拖的大事兒,那就是光緒皇帝的婚姻。

  慈禧決策,轟動朝野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十分重視人口的繁衍,怎樣才能增殖人口呢?辦法之一就是早婚。當時,十六歲就算成年人了,在此前後,男孩子要娶妻成家,皇帝是萬民的表率,當然不能例外。所以,順治、康熙皇帝都是十四五歲就迎娶了皇后,而此時的光緒皇帝已經到了十七歲的“大齡”,卻還是個“單身青年”,這就有點兒説不過去了。

  當時,中國的年輕人都沒有婚姻自主權,一律由父母做主,這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皇家也是如此。當時光緒帝未婚,責任顯然在他的養母慈禧太后。其實,慈禧之所以不給光緒帝張羅婚姻大事,説到底還是權力的貪慾。眾所週知,結婚是年輕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光緒帝一旦舉行大婚典禮,迎娶皇后,就不再是個孩子了,慈禧連訓政的理由也沒有了。為了使自己的權力不受損害,慈禧寧肯犧牲光緒帝的幸福,以致造成了光緒皇帝十七歲未婚的結果。

  轉眼到了光緒十四年,光緒帝十八歲了,他的婚姻大事實在不能再拖了。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人們心中暗罵慈禧自私自利,不近人情。誰想到這年的六月十九日,慈禧突然宣佈了兩個決定:其一,將於明年正月舉行光緒帝的大婚典禮;其二,光緒結婚後自己不再訓政。為此,慈禧命令欽天監挑個好日子。群臣十分驚訝,不知慈禧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想跟慈禧客氣客氣,勸她繼續訓政,又怕得罪了已經成年的光緒皇帝。正在疑慮間,光緒下發諭旨,表示尊重皇太后的決定,並希望皇太后從此“稍資休息”,不要像以前那樣忙得廢寢忘食。既然光緒已經表態,群臣就更不好説什麼了。

  可能有人會問,在慈禧確定光緒帝婚期的時候,尚未給皇帝選皇后,那麼光緒跟哪個女孩子結婚呢?其實,這個問題大可不必挂心,皇帝想跟誰結婚就跟誰結婚,不用徵詢女方及其家長的意見。當然,實事求是地説,不是光緒想跟誰結婚,而是慈禧讓他跟誰結婚的問題。那麼,慈禧是什麼意思呢?

  擇立侄女,犧牲光緒

  慈禧早就胸有成竹,但按皇家傳統,程序還是要走。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她一面佈置婚禮的各項程序,規劃預算,一面以極大的熱情著手選秀。有條件入選的女孩子被分批領進宮中,慈禧率領親信女眷,集思廣益,認真地品頭論足。幾經淘汰,到光緒十四年初冬,只剩下了五個女孩子,未來的皇后將在這五人中産生。

  中國人把婚姻視為終身大事,確實,將哪個女孩子立為皇后,不僅關係著皇室的血脈繁衍,也影響著皇室的和諧和睦。為了保證自己影響力的長盛不衰,慈禧一定要選一個中意的兒媳婦。當年同治皇帝選皇后的時候,慈禧還不能一手遮天,結果親生兒子跟慈安太后一條心,把不合自己心意的阿魯特氏立為皇后,現在不同過去,慈禧大權在握,信心滿滿。

  光緒十四年十月初五日,最後拍板的時刻到來了。在體和殿,慈禧太后穩坐寶座,光緒帝第一次被叫來參與,很不自在地站在慈禧的身旁。後面站著慈禧的養女榮壽公主以及福晉命婦等人,氣氛嚴肅,鴉雀無聲。室外雨雪交加,寒風凜冽,説是為皇帝選皇后,但沒有一點兒喜慶的氣氛。

  在慈禧面前的桌子上,放著一柄白玉如意、兩個繡花荷包,得到玉如意的女孩子就是未來的皇后,兩個荷包則送給未來的嬪妃。可見,在這最後一輪的選拔中,五個女孩子中將有一人成為皇后,兩人成為嬪妃,其餘二人淘汰出局。根據《花隨人聖庵摭憶》記載,慈禧指著玉如意,對光緒帝説:這五個女孩子個個百里挑一,但畢竟是你自己的終身大事,一會兒皇帝看誰中意,把玉如意遞給她就是了。

  光緒帝一半兒是客氣,一半兒也確實是六神無主,趕緊回答:“此大事當由皇爸爸主之,子臣不能自主。”慈禧做出開明的樣子,一定要光緒帝自己挑選,光緒帝沒有再客氣,應承下來了。

  五個衣著樸素、不染鉛華的女孩子應召而至,依次行禮,自報履歷,然後低頭站在那裏,任憑眾多目光反復審視。光緒帝定睛一瞧,十分驚訝,原來,排在候選者第一位的就是慈禧的親侄女!難道光緒帝認識慈禧的侄女?其實,何止認識,光緒帝的生母是慈禧的親妹妹,

  所以,慈禧的侄女跟光緒帝是表親關係,比光緒帝大三歲,是嫡親的大表姐,小時候經常進宮,跟光緒帝做過遊戲,算是童年的玩伴之一。光緒帝做夢都想不到表姐會成為皇后的候選人,而且,自己現在是“大齡未婚青年”,表姐其實就是個 “剩女 ”,二十一歲還沒有找婆家。她身高不矮但有些駝背,臉型不短卻時常哭喪著臉,沒有一點兒討人喜歡的地方,跟其餘四位佳麗相比,最好的形容就是把“鶴立雞群”這句成語顛倒過來。

  光緒帝胸中頓時升騰起一股無名的怒火,他明白了,大表姐“過五關斬六將”,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淘汰走到今天,就是慈禧事先安排好的,看來終身大事已成定局,卻口口聲聲讓自己挑選,真是虛偽到了頂點!光緒帝天生犟脾氣,一方面不滿慈禧的安排,另一方面實在是看不上表姐,他拿起玉如意,繞過表姐,審視起其他四位佳麗。只見風韻氣質各不相同,他頓時感覺眼花繚亂,不知該把玉如意遞給誰了。

  光緒帝躊躇了一會兒,拿著玉如意來到一個容貌秀美的女孩子跟前。這個女孩子是江西巡撫德馨的女兒。眼看自己的侄女即將落選,慈禧顧不上剛剛做出的承諾,厲聲喊道:“皇帝!”光緒帝一回頭,看到慈禧嚴厲的目光和示意的眼神,一陣心潮涌動。經過短暫的思想鬥爭,他知道拗不過慈禧,只好步履沉重地走到表姐跟前,遞過玉如意,然後掉頭返回。表姐叩頭謝恩,光緒帝理都沒理。

  場面十分尷尬,桌子上還放著兩個繡花荷包,那是給未來的嬪妃準備的,可光緒帝卻不選了,他撅著嘴站在一邊兒,眼睛看著天花板。慈禧索性包辦到底,她讓榮壽公主將荷包遞給排在隊尾的兩個女孩子,結束了選秀,然後下發諭旨,向天下宣佈:

  茲選得副都統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端莊賢淑,著立為皇后……原任侍郎長敘之十五歲女他他喇氏,著封為瑾嬪。原任侍郎長敘之十三歲女他他喇氏,著封為珍嬪。

  這道諭旨真是“別致”,它交代了瑾嬪和珍嬪的年紀——十五歲和十三歲,偏偏回避了皇后的年紀。顯然,這是不想讓天下人知道皇帝娶了一個“大齡女青年”。按當時的標準,女子二十一歲是個應該隱諱的年齡了。古往今來,女性對年齡都比較敏感,其實,真正敏感的是那些已經不是女孩子,卻依然要“冒充”女孩子的人。

  對慈禧的這一選擇,該怎樣評價呢?

  實事求是地説,慈禧做得過分了。在清朝的歷史上,對皇后的選擇大多並不是出於皇帝個人感情的取捨,為了國家的利益,皇帝往往要做出犧牲。比如,清朝皇后中蒙古女子不少,因此跟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血肉相連的親密關係,保證了國家北部邊疆的穩定。然而,此次光緒帝雖然做出了犧牲,但並不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是為了慈禧太后及其家族的私利。

  慈禧太后出身於破落的官僚家庭,祖輩都在官場上度過,但都沒有擔任過顯赫的官職。比較而言,父親做過四品道員,算是最大的官兒了。早在慈禧年幼的時候,爺爺因戶部銀庫的虧空案被投進刑部大牢,因此幾乎傾家蕩産。咸豐二年她被皇帝選為貴人的時候,也是她的家族處於最低谷的時候。

  誰能想到,十年後時來運轉,咸豐帝駕崩,兒子繼承皇位,慈禧母以子貴,升為太后,並以垂簾聽政的方式執掌國家政權。按説破落的娘家必將重振門楣,但事實並非想象的那樣簡單,關鍵是她那兩個兄弟較著勁兒地一個比一個不爭氣,抽大煙、玩鴿子、鬥蛐蛐,靠著姐姐吃軟飯。一見到這兩個敗家子,慈禧的氣就不打一處來,輕則不理不睬,重則一頓臭罵。

  當然,罵歸罵,還不能撒手不管。哥哥死在光緒初年,遺屬生活困難,慈禧每月給哥哥家裏大人四兩白銀、小孩二兩白銀的生活費,維持勉強糊口的生活狀態。比較而言,弟弟桂祥境況稍好些,挂名副都統的閒差,有職無權,雖然也不爭氣,但一口氣兒生了一串兒閨女。慈禧把這些侄女陸續指婚給王公做福晉,弟弟因此跟皇族攀親,雖説是吃軟飯,但畢竟是靠女兒、女婿養活,比直接靠姐姐接濟硬氣些。這回慈禧把他的女兒選為皇后,桂祥因此成了不折不扣的皇親國戚,從此脫胎換骨、揚眉吐氣了,慈禧也跟著臉上有光。

  其實,慈禧將侄女選為皇后,固然是為了照顧娘家,但自己的利益才是根本的出發點。隨著光緒帝大婚,慈禧將移交政權,兒子大了不由娘,娶了媳婦之後更容易跟她這位養母分心眼。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她選擇侄女做皇后,目的是為了在退休後繼續操縱皇帝。可見在光緒帝選皇后這件事兒上,慈禧私心很重。最出格的是,既然光緒帝已經屈服,將玉如意遞給了慈禧的侄女,慈禧也應考慮一下光緒帝的感受,將他相中的江西巡撫德馨的女兒選為嬪妃,可慈禧怕這個貌美如花的女孩子對其貌不揚的侄女構成威脅,居然把她淘汰出局。可見,慈禧除了個人私利以外,一點兒也不考慮光緒帝的幸福,不能不説做得過分了。

  焦頭爛額,深宮大火

  慈禧如願以償,光緒卻憋了一肚子氣。將心比心,慈禧也想做些補償,所以,她決定把婚禮辦得隆重些。

  古往今來,婚禮無疑是最勞民傷財的事兒了,皇帝的婚禮更是這樣。慈禧召集了內務府、戶部、禮部官員反復磋商。以前順治、康熙、同治三位君主迎娶過皇后,有例可循,在程序方面問題不大;在支出方面,則需要五百五十萬兩白銀,此時全年國庫收入八千萬兩白銀,可見這筆支出的龐大。國家財政盡力撥款,不夠的部分由各省攤派,勉強湊齊了款項。

  光緒帝對婚禮的籌備一概不過問,冷眼旁觀著鬧鬨哄的繁文縟節。十一月初二日,舉行納採禮。所謂“納採”實際上就是訂婚,在民間,經過議婚,男女雙方就婚姻達成一致後,男方家要向女方家送禮。皇帝大婚,不存在皇后家同意不同意的問題,所以,納採純屬形式。這天中午,光緒帝例行公事地派大學士率人前去送禮,一共送去了四匹白馬、十副甲胄、一百匹緞、二百匹布、一個金茶筒、兩個銀盆,還有幾桌酒席。桂祥率全家男性成員在門口跪迎,三跪九叩,收下禮品,然後享用了皇家送去的酒席。

  兩天后,舉行大徵禮。跟納採禮不同,大徵禮是向女方家下聘禮,或者説送彩禮。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給未來的皇后的,用七十四座龍亭分載,禮物大多是名貴的衣料首飾等;另一部分是給皇后父母的,由五十四座採亭分載,有黃金二百兩、白銀一萬兩,還有各種金銀器皿、布匹綢緞、馬匹、甲胄、朝服等等,十分實惠。送禮的隊伍浩浩蕩蕩出東華門,直到東城朝陽門內方家園衚同的桂公府,沿途百姓夾道圍觀,喜氣洋洋。現在桂祥被封為“承恩公”,所以他的宅邸被叫作“桂公府”。以前,皇室貴族沒人把桂祥放在眼裏,只是看他姐姐的面子,才對他稍加敷衍,但今非昔比,桂祥榮升為皇帝的老丈人,所以賀客盈門。他滿面春風,跟一撥又一撥賀喜的人寒暄道謝,忙得不亦樂乎。

  別看桂祥表面上春風得意,其實心中叫苦不迭。十月初五日那天上午,閨女被選作皇后,下午坐著八抬大轎,吹吹打打地回了家,他的府第立即就被“軍管”了,進出人員都要受到嚴密的盤查。而閨女住的西院已經被戒嚴,裏面由太監、宮女侍候,門口站著威風凜凜的乾清門侍衛,所有男性成員一概不得進門,連他這位皇后的爸爸也不例外。皇后的媽媽雖然可以進入,但見到閨女也要磕頭請安。

  讀者可能困惑,雖説男女有別,但皇帝總不能連自己的老丈人也不放心吧?其實,難怪不讓桂祥邁進西院一步,因為裏面不僅住著未來的皇后,選中做嬪妃的長敘的兩個小閨女也暫住其中,等著一起被娶進紫禁城。在跟皇帝“洞房花燭夜”之前的幾個月裏,要保證“白璧無瑕”,為此,皇家的侍衛在桂公府西院的大門口畫上了“警戒線”,男性成員一律不得跨越。今天的人們可能難以理解,姑爺娶小老婆,送到岳父家寄存,又怕岳父“近水樓臺先得月”,派一群如狼似虎的侍衛前來看管,這算怎麼回事兒?別忘了,那是萬惡的舊社會。

  當然,這些不便是暫時的,幾個月之後舉行大婚典禮,皇后、嬪妃進宮,桂公府的“戒嚴狀態”自然就解除了。而且,跟皇家攀親,子孫前程似錦,眼前又得了大筆彩禮,已經脫貧致富,還有什麼不高興的呢?

  其實,真讓桂祥愁眉苦臉的恰恰是經濟問題。誰家嫁閨女能不陪送?婆家送來的彩禮擺滿了幾個屋子,這嫁粧也不能太少。本來,清朝皇帝迎娶皇后,老丈人出的陪嫁由姑爺買單,也就是由國庫報銷,但娘家畢竟不能一毛不拔,至少得給姑爺送幾件禮物吧。桂祥愁的是,即使只“拔一毛”,他也得破産。

  在清朝的“國丈”中,桂祥差不多是最窮的一個,祖上既沒留什麼遺産,自己也沒擔任過有職有權的肥差,平時吃“副都統”的俸祿,再加上女婿們的接濟,勉強維持一大家子的溫飽而已。以前皇室跟蒙古王公結親,各部落視為無上的榮譽,紛紛送禮,一擲千金,桂祥當然無法跟人家相比。這回家裏出了皇后,雖説也收了一些禮物、禮金,但數額並不大,再加上皇家下的聘禮,估計全得賠到嫁粧上。剛剛脫貧致富,眼瞅著又要脫富返貧,桂祥心情並不愉快。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光緒大婚:自私慈禧讓大齡侄女當皇后 1 慈禧為什麼將自己的侄女立為皇后?她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孩子?光緒帝願意接納自己的表姐為終身伴侶嗎?對於這一結果,光緒帝只能逆來順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