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約10平方米範圍內發現5座古墓

宋墓裏出土銅鏡和粉盒等隨葬

  本報報道了便益門大橋附近一施工現場半個月以來搶救性發掘近40座古墓葬,並出土9具宋明完整屍骨的消息;當天就有不少市民趕至現場一飽眼福。據悉,考古人員又清理出幾座宋代磚室墓和土坑墓。

  和之前發現的30多座古墓葬一樣,考古發掘的這幾座古墓裏,都或多或少保存著尚未腐爛的屍骨;此外,還發現唐井、宋井,有望揭開鮮為人知的歷史謎團。

  密集而且相似

  三座磚室墓或為家族墓

  考古人員對該工地最南邊幾座磚室墓進行了清理。不足約10平方米的範圍內,橫七豎八重疊著五座古墓。其中,有三座磚室墓,兩座土坑墓。可惜,上面兩座磚室墓由於種種原因已經坍塌。

  一旁埋藏相對深一點的磚室墓,保存得比較好,形制非常清晰。長約2米,寬約1米的古墓,無論是上面的拱形券頂、下面的鋪磚,還是四壁,磚塊都砌得非常整齊;底部中間,還有三排橫著鋪設兩層磚塊,據悉這是為了擱放棺材,可見墓主人相當考究。考古人員表示,至今還能夠保存這麼好的磚室墓,非常罕見。但令人遺憾的是,該磚室墓也曾遭盜墓賊光顧,考古人員只清理出一隻陶罐。

  磚室墓始於西漢,盛行于東漢及以後各代。考古人員初步推斷,這五座都是宋代古墓葬。而這三座磚室墓如此密集,而且模樣相似,有可能是家族墓。據悉,之前考古人員也曾發現類似的一幕。

  墓主或是女子

  考古發掘的一座宋代古墓,棺槨板也已經腐爛,但銹跡斑斑的鐵質棺釘還一個個豎立在四週。

  收工時,考古人員在不大的墓穴裏南側頭廂位置,發現了一隻陶罐。由於之前車輛取土時,車輪多次經過,陶罐已經破損。棺材位置,墓主人的屍骨也逐漸顯露出來,下顎還保留著牙齒。

  宋井井圈取自宋城墻磚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發掘的宋代古墓東北不遠處,考古人員還驚喜的發現了一口徑比較大的南宋磚砌的古井。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剛“露臉”的這口古井井圈的磚塊,竟然是宋代城墻磚,其中有“高郵”等銘文。

  記者看見,該宋井口徑約2米,根據上面已經取土的情況來看,至少挖出了2米深。因為暫時還沒有考古發掘,古井到底什麼情況,目前還不清楚。

  這裡靠近東門遺址,會不會是當時的人們將廢棄的城墻磚,搬運而來砌成?還有人提出,當時這裡是什麼人居住在此?東門遺址到這裡,之間隔著古運河,搬運這些沉甸甸的城墻磚也費時費力,古人何為要這麼做?據悉,最近考古人員就在施工現場發現了夾雜在沙土裏的宋代瓷片。有人推測,這些沙土就是開挖或疏通這段古運河時挖出的河道裏泥土。當然,這還需要考古發掘的史料進行考證。

  此外,在宋井北邊不遠處,又發現了一口唐代古井。雖然井圈還是磚砌,但要小一些,口徑只有一米左右。這裡靠近運河邊,古人為何還是花費精力鑿井呢?井內會藏什麼“寶貝”?是否能夠還原當時古人的生活

  這裡就是“大炮臺”遺址

  古運河畔這次考古新發現,也引起了揚州文化學者韋明鏵的濃厚興趣。昨天下午,他與記者一起來到現場。他回憶道,這裡就是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大炮臺。

  南宋的時候,為了抗金,在這裡修築了大炮臺,也就是駐紮的軍營所在地。據悉,在1945年地圖上,揚州東門外古運河東邊,就標注著一個叫做“大炮臺”的地方。這口宋代古井可能就是當時駐軍生活之用。

  對於古運河畔便益門大橋附近這一段古運河的開挖時間,一直有爭議。韋明鏵表示,據有關史料記載,以前的運河從城內通過,而這段運河是由唐代王播所開。

  在該工地,放眼望去,眼前全是沙土,而且施工方已經取了不少土,這些利於古屍保存的條件之一的沙土,是來自哪的?

  韋明鏵認為,這裡雖然緊挨著古運河,但是不一定就是古運河裏的泥土堆積在這裡的。他認為,這是當時曲江故道,沙土是因曲江流水淤積形成的。

  唐宋時期,這裡是城外,古運河東岸荒蕪的高坡,少有人居住,也印證了著名的普哈丁墓為何選擇這裡。

  10具完整古屍見天是躲避戰亂的北方“移民”?

  揚州網訊 (記者 王蓉 文/圖)本月初,我市考古人員在古運河畔便益門大橋附近一施工現場發現一較為集中古墓葬群,年代跨度從唐至明清,總數約40余座。半個月以來,經考古人員搶救性發掘,截至昨天,除出土了唐宋瓷器、碗、水盂及丹瓶、粉盒等一批文物外,還先後從中出土10余具保存完整的古屍遺骸。

  古屍身份

  疑為北方“移民”

  記者趕至現場,只見在一處方圓約千余平米的巨形探方內,橫陳著數具乾枯的人類屍骨,這些遺骸躺在相距不遠的數座土坑墓內,人體各部位骨骸清晰可見。考古人員介紹,這些古屍骸出自不同的古墓葬,以唐宋居多。由於這些墓葬形制簡陋,隨葬品寥寥無幾,遺骸應以平民居多。

  這些深埋地下千餘年的古屍為何保存這麼完好?考古人員分析,由於此地地勢相對較高,且土質為沙土,當汛期來臨時,易於排水且透氣,這些天然條件為古屍提供了屏障。此處為何有如此密集的平民墓葬?文化學者韋明鏵認為,此處位於古運河東側,在古代屬於城郊,自唐中晚期,發生了安史之亂後,大量北方平民為避戰亂,紛紛向包括揚州在內的南方遷移,這些人死後,就草葬于城郊,這些平民遺骸,極有可能來自於這些北方移民。

  殘缺墓誌銘

  透露墓主人身份

  在一處已清理完畢的磚石墓內,小青磚鋪列有序,拱形墓頂透出幾分精緻,墓室內側用青磚砌出兩三道橫置凸起物,考古人員介紹,將棺木放置在上面時,這些凸起物起到通風透水的作用,以保證棺木不腐,可見古人的智慧。遺憾的是,可能由於早年遭遇過賊手,此墓內空空如也,墓主人身份成疑。令人驚喜的是,在對另一座唐代墓葬進行清理時,考古人員挖出一段殘缺的石質墓誌銘。從這段破損的墓誌銘上,清楚地記載了主人是一位滎陽人,身份是“鐘離公之妻”,遺憾的是,由於墓誌銘另一大半已不見蹤影,關於這位神秘的墓主人的其他信息已無從知曉。

  墓主人性別存疑

  在工地南側,考古人員正在清理一座宋代墓葬。當挖至距地表約20厘米處,一具人類遺骸的輪廓大致顯露出來,這具已炭化的古屍頭南腳北,灰褐色的殘骨深深嵌進泥土,古屍身體部位手腳遺骨工整,整整齊齊置於身體兩側,而頭顱卻明顯偏移,出現在至右肩約一尺遠處,在骷髏頭不遠處,是一段形似枯樹枝的人體下頜骨,上面十幾顆完整的牙齒清晰可見。

  由於經年水漲潮落,墓葬的棺木早已腐朽不見蹤影,只有幾枚棺釘和棺環隱約可見。經過清理,考古人員在古屍頭顱處附近發現一隻銹蝕嚴重的銅鏡,銅鏡下方還有一隻鴨蛋青色景德鎮瓷粉盒。

  當洗去銅鏡表面深綠色的浮銹,一隻做工精緻的青銅鏡面展現眼前。只見銅鏡直徑約15厘米,一面平滑如洗,另一面中心位置嵌刻著同心圓,圓圈裏面是精美的四葉紋紋飾。而綠意盎然的粉盒小巧玲瓏,直徑約5厘米,周邊是對稱的蓮瓣紋。考古人員判斷,銅鏡的質地和樣式有典型的宋代風格,屬於平民用品,所以這座墓葬應該是宋代平民墓無疑。

  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隻長約12厘米的銅簪,這三樣物件組合在一起,儼然是一位古代婦女的梳洗用品,難道墓主人的身份是一位宋代的平民女子?

  文化學者韋明鏵介紹,單從出土的這幾件東西來看,並不能判斷墓主人肯定是女性,因為在唐宋時期,男人在粧扮時也往臉上抹粉,粉盒是常用物品,並使用銅鏡和簪子等物,所以説,這些看似是女子梳洗用品的陪葬品,也可能屬於一位男性。

  直徑兩米古井

  驚現“高郵”銘文

  距這座宋代墓葬不遠,一個凸起約2.5米的圓柱體兀立在探方東側,一圈圈呈弧形狀堆砌而成的青磚排列有序,格外引人注目。除去外圍沙土,考古人員驚訝地發現,這是一口大型古井,直徑為2米多。

  在清理磚塊時,考古人員發現部分磚塊上刻有銘文,仔細辨別,竟是“高郵”字樣,考古人員認為,這説明用於砌井的磚塊是在高郵燒制,值得一提的是,該磚塊與我市曾經出土的南宋城墻磚極為相像。

  這些磚塊會不會源自於某段廢棄的城墻?當有在場者提出此番設想後,考古人員認為極有可能。“經測量,磚塊的尺寸排除了民用磚的可能性。”考古人員表示,古人有將相對完整的廢棄城墻磚再利用的先例,這種“廢物再用”的做法在東關街民宅中也曾發現,所以城墻磚砌井的説法完全成立,同時也説明該井井齡最早不晚于南宋時期。

  據了解,在古代,運河之東為揚州城郊,鮮有居民居住,那麼如此大規模的磚井又為誰使用?文化學者韋明鏵表示,南宋抗金,運河以東為城外著名軍事要塞,名為“大炮臺”,大量軍隊駐紮於此,古井的使用者可能是軍隊。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揚州古運河現數十座唐宋古墓部分屍體未腐 1 本報報道了便益門大橋附近一施工現場半個月以來搶救性發掘近40座古墓葬,並出土9具宋明完整屍骨的消息;當天就有不少市民趕至現場一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