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近日,河南南陽市在對南陽城區的明代唐王府後花園假山王府山進行修葺時,發現了明代“曲水流觴”石刻(見圖)。據南陽市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賈付軍介紹,這次共出土石刻9塊,修補了2塊。復原後,這組石刻長5.9米,寬2.7米;鑿有寬15厘米、深23厘米的內槽,內槽曲折迴環、東西對稱,形成了3個“幾”字;東西各有一個開口,供進出水之用。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三子朱桱為唐王,就藩南陽。當時朱桱只有5歲。在他就藩前,朝廷就在南陽大興土木,營造唐王府。王府山則是唐王府後花園中的主要建築。這組“曲水流觴”石刻應是隨著王府山一起建造的。
“曲水流觴”起源於中國古老的民俗活動——修禊。古時候,每逢三月上巳日(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人們于水濱集聚宴飲,以祓除不祥。王羲之《蘭亭集序》有:“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後人仿傚這一風俗,于每年三月三日在環曲的水渠旁宴集,飲酒賦詩,這就是曲水流觴。“曲水流觴”本來是士民同樂的大眾文化活動,但基於其較為高雅的形式為文人所偏愛,並與賦詩言志、書法怡情結合起來,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庭院間詩文雅集的重要活動。國內目前保存的“曲水流觴”歷史遺物僅四五處,多為清代石刻。此次南陽出土的“曲水流觴”為明代石刻,尤為珍貴。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