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在美國,扒竊曾是一項驕傲的“傳統”,它獨特且富有戲劇性,扒竊者甚至發展出一整套複雜的“行業話語”進行溝通聯絡。但這樣的日子似乎結束了,據《紐約時報》報道,1990年紐約共有23068件扒竊案,帶來近千萬美元的損失,5年後這個數字降至一半。今天,紐約警察局甚至都沒有單獨記錄扒竊案的數量。

  去年,一個紐約地鐵警察稱現在只有中年人、甚至更老的扒手還在列車上“工作”,數量也寥寥無幾。“這一行裏已經沒有年輕人了。”這位警員説:“它正在走向衰敗。”正如德州州立大學的犯罪學家馬庫斯 費爾森(Marcus Felson)所説,扒竊是“一門正在消失的藝術”。

  列車扒竊的衰落挺讓人意外的。其實地鐵一直是扒手們最喜愛的獵場,他們結成團夥或單獨行動。扒竊團夥分工明確:“神偷”專挑有錢人,“錢包黨”只奔著錢袋去,而“酒鬼黨”名聲不太好,因為他們專找已經不省人事的醉漢。

  理查德 希諾特(Richard Sinnott)是20世紀70和80年代在紐約交通系統工作的警員,回憶起那些“技術派”仍佩服不已,他們用食指和中指從乘客口袋裏夾取紙幣和鋼镚兒,這裡幾毛,那裏幾塊。“他們不貪心,所以也從沒被逮到過。”希諾特説。積少成多,一趟地鐵就能收穫400塊,到冬天便足夠去佛羅裏達玩賽馬。而其他城市扒手則四處苦練技藝,“一旦技術足夠好,他們就跑來紐約”。希諾特有點驕傲:“我們的地鐵裏匯集了扒竊界得精英。”這也使得扒竊在紐約猖獗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現金少,技術難

  關於扒竊的消失專家給出了幾種解釋:人們隨身攜帶現金越來越少,信用卡或借記卡的安全性增強,以及最重要的一點,數百年延續下來的扒竊師徒制度正在面臨崩潰。就像《霧都孤兒》(Oliver Twist)中的情節那樣,經驗豐富的老扒手吸收年輕孩子入夥,傳授技藝。但隨著法律對扒竊的懲罰措施逐漸嚴厲(在一些州,無論偷盜數額大小,扒竊都會被定為重罪),以及對熱點地區更嚴密的監管,促使了這個制度的瓦解。

  與美國不同,在歐洲,扒竊並不是警方優先關注的問題。自從2007年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等國加入歐盟後,來自這兩個扒竊之國的高手們能自由穿行于歐洲各國,如魚得水地在巴塞羅那、羅馬和布拉格這樣熱門旅遊地區發展他們的事業。

  鮑伯 阿諾(Bob Arno)是一位勇於臥底的犯罪學家。為了掌握最新盜竊技術,他四處旅行,假扮受害者,幫助執法部門抓住罪犯。阿諾發現,在歐洲,優秀的竊賊平均在22-35歲。但美國這個年齡段的扒手已經絕跡了,還有一些因為被逮捕次數太多以至於警察很容易追蹤和抓到他們。

團夥扒竊的一種。圖:HowstuffWorks

  不過就算神偷們再努力,現今的美國孩子是否願意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扒竊技巧也很難講。“扒竊是個細緻活兒。”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犯罪學家傑 阿爾班斯(Jay Albenese)説:“這需要技巧、細心、耐性,做事聰明同時要有計劃性,而這些美國年輕人是不具備的。”

  他認為,扒竊的消失更像是一個廣義文化的反映。由於槍支在美國並不管制,所以那些膽子大的人大可去持槍搶劫(儘管美國對持槍搶劫的懲罰更嚴厲)。而那些不那麼暴力的人可以靠著在地鐵搶手機謀生,這可比偷來的信用卡更容易變成錢。

  雖然信用卡詐騙和身份竊取獲利更多,但技術要求太高,也絲毫不迷人(黑客多迷人啊,看來美國人民不粉技術宅)。在擁擠的地鐵車廂鬥智鬥勇是一回事,而作為一個匿名黑客竊取賬戶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天下真將無“賊”?

  懷念扒竊很愚蠢嗎?也許是,但可以理解。扒手在美國文化中一直是個“有范兒”的職業,如果身懷絕技,那在舊時的美國甚至是個不錯的職業。

  在電影中,扒手,或者説“神偷”們也一直是傳奇搬的存在:他們在袖子挂有鈴鐺的假人身上苦練如何竊取到錢包而不發出聲音。在2001年的電影《十一羅漢》(Ocean‘s Eleven)中,各路明星扮演的角色機智並且身懷絕技。馬特 達蒙(Matt Damon)的角色是個扒竊高手,但喬治 克魯尼(George Clooney)扮演的Danny Ocean卻能偷走他剛到手的錢包。

電影《十一羅漢》海報。

  類似例子還有很多。比如1973年的《妙手空空大行動》(Harry in Your Pocket)就成功塑造了經典扒手性感的一面,同時帶著深深的懷舊之情。主角哈利的技術一絲不茍,著裝無可挑剔,旅行只住最好的酒店。但時代變了,艱難的日子也隨之而來,哈利的老搭檔凱西慢慢失去市場。他陷入迷茫,開始懷念過去的好時光。“技術什麼的都是扯淡了,”他向一個有前途的新扒手抱怨:“現在年輕人哪會技術,他們沒耐性無紀律,也不願花時間見去學習,只能打昏窮老太太搶他們的錢包,這是絕對不行的。”

  與哈利相似,在馮小剛的電影《天下無賊》中,葛優扮演的神偷黎叔也表達了自己對搶劫者的不屑,在這趟火車上,各路神偷大展身手,好不帥氣。而在英劇《飛天大盜》(Hustle)中,幾位主角雖然以長期騙局為主,但他們每人都仍然具有高超的扒竊技巧,並且每次都需要以此來“賺取”本錢。

  儘管時過境遷,但電影依然説中了事實。雖然錢包仍然會不翼而飛,但一個事物徹底消失畢竟需要時間。在1960年 《科技新時代》的一篇講述扒手的文章中,那些老扒手就預言年輕一代遲早會讓這門技術荒廢掉。“老扒手們正相繼死去,而年輕人缺乏努力和進取心去學習這些‘技巧’”。

  目前,還有少數扒手存在於美國的城市以及老式巡迴劇團中,根據犯罪學家阿諾的説法,碰上大型體育比賽和一些“有寬鬆的司法環境和對反扒不在行的警察”的小城鎮,只要不至於發展為欺詐或重罪,他們還能幹上一段,但貌似也走不了多遠。想象一下,當昔日風光的扒手,佝僂著最後一次走在地鐵站臺上,顫抖著拾起廢棄的空錢包時,這一切也就結束了。

20世紀40年代,舊上海灘的扒竊黨也曾發展壯大,這一時期的扒竊黨有時著實“日進鬥金”,真是輝煌年代。不過正如黎叔所説,“我最煩你們這些打劫的,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也許美國的趨勢和現狀不太會在全球重現,但如果扒竊真的消失了,街上都是劫匪的話,那確實挺傷感的。

  本文編譯自 Slate:The Lost Art of Pickpocketing ,有修改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我們即將邁入“天下無賊”的時代? 1 在美國,扒竊曾是一項驕傲的“傳統”,它獨特且富有戲劇性,扒竊者甚至發展出一整套複雜的“行業話語”進行溝通聯絡。但這樣的日子似乎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