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塑料佈下面可能是披毛犀的腳印

地質學家張家富在取土壤樣本

整齊的探方

  距今5萬~10萬年期間,在古人類研究上是一個“焦點時段”。現代人在這個期間起源、擴散,舊石器向更先進的技術發展。

  這是一個寒冷的時期,末次冰期從11萬年前持續到1萬年前,也是寒冷對人類生存提出的最後一次挑戰。

  烏蘭木倫河流經鄂爾多斯,在蒙語中意為紅色的河。2010年5月,一位蒙古牧民在烏蘭木倫河畔行走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十幾件古生物化石。經過專家鑒定,這是十幾件化石,正是這個“焦點時段”的遺存。

  幾個月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考察隊,進駐烏蘭木倫河畔,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過一年多的考察發掘,烏蘭木倫河畔出現了被專家稱為“探方”考察格局。這些整齊的階梯狀探方,記錄著4萬~7萬年前,人類生活的痕跡。

  4200件石器

  “從中我們解讀的是生活方式、生存技巧、生存能力”

  目前烏蘭木倫遺址已經出土了4200件舊石器標本。

  “石器,是研究古人類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素材。”舊石器學家高星説,“從打造石器的技術、石器的用途上,大致可以推測出,石器製造者的生活方式、生存技巧、生存能力。”

  目前,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全球範圍內,大致可以分為:早、中、晚三期。“這三期的區別,不僅僅是時間上的,更是技術水平上的劃分。”高星説,“而我國境內發現的石器,技術風格基本停留在早期的模式,很少有中期技術的代表物出現,只在晚期出現了中期與晚期混合的石器技術。”

  烏蘭木倫遺址,在時間上正處在中期時代,“在技術上有不少進步,卻依然沒有脫離中期文化特徵不明顯的‘中國特色’”。

  在人類起源上,我國學界與國際學界,形成兩大對立“陣營”,一批中國學者根據我國境內的考古發現,以“人類多中心起源,連續進化”觀點,反對國際熱門的“現代人非洲起源説”。烏蘭木倫的文化遺存正處在這個關鍵的時段,“從石器上表現出的、對本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支持了中國現代人類本土連續進化的觀點。”高星説。

  烏蘭木倫遺址,是在鄂爾多斯境內發現的第二個古人類遺址。

  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西方學者在薩拉烏蘇發現了古人類遺址,並有人類化石出土,被命名為河套人。

  烏蘭木倫與薩拉烏蘇兩地相距僅30公里,兩地人類的生活時間也頗為相近,因此,在對兩地的發現進行對比時,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在薩拉烏蘇發現的石器很少,而且每個石器都很小,全部石器放在一起,用一塊手帕就可以包走。”考古學家王惠民説。

  而烏蘭木倫的石器,且不説4200件的龐大數字,體積上也大得多。考察隊領隊侯亞梅曾興奮地托出了一件“珍品”——僅這一件紅色的“大石塊”,就不是一塊手帕可以包裹住的。

  3400件動物化石

  “這裡的動物,很明顯被人類利用過”

  在考察現場記者看到,約兩三平方米的斜坡,被塑料布小心翼翼地遮蓋起來。侯亞梅説,塑料佈下面,“我們懷疑是一枚披毛犀的腳印”。由於坡面土質脆弱,只能先保護起來,再想辦法提取、做模型。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烏蘭木倫:“焦點時段”的文化遺存 1 距今5萬~10萬年期間,在古人類研究上是一個“焦點時段”。現代人在這個期間起源、擴散,舊石器向更先進的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