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灤河鐵路橋

  在冀東平原的昌黎與灤縣交界處的灤河,是華北的第二大河,發源於塞北壩上的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巴延圖古爾山北麓,經內蒙古高原和燕山,在樂亭縣與鄰縣昌黎的交界地帶流入渤海。灤河全長877公里,流域面積4.49萬平方公里。在河上屹立著一座擁有110多年曆史的鐵路橋,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座鐵路大橋,修建此橋的是中國著名鐵路專家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1919年)字眷誠,江西婺源人,清咸豐十一年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茶商家庭。1872年僅12歲的詹天佑辭別父母,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就讀。1876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紐海文中學。同年5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1881年,詹天佑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名,在120名回國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當時國內洋務運動如火如荼,清政府官員相信外國專家、追求外國技術,使這些留學回國人員未被重用。學鐵路工程專業的詹天佑,卻被差遣到福建水師學堂學習駕駛海船。

  1886年,清政府開平礦務局為解決冬季河流封凍影響運輸阻礙煤礦發展的問題,在李鴻章的支持下,成立“開平鐵路公司”,大力修建鐵路,以提高開平煤礦的運輸能力,招集商股二十五萬兩,收購了開平礦務局的唐胥鐵路和修理廠,並由胥各莊往西續建鐵路九十里至蘆臺,1887年5月竣工。1888年8月,更延伸至天津。是年,詹天佑幾經週折,轉入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參與了唐胥鐵路繼續往東的施工,唐胥鐵路于1890年修至古冶。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奏請開辦西起古冶東到山海關的“關西鐵路”,派記名提督周蘭亭、候補道李樹棠總攬事務,在調查中,修建“關西鐵路”最大的障礙就是需要修建一座跨河的鐵路大橋。當時清政府洋務派官員迷信外國專家,修築鐵路主要依靠洋人和西方機械技術,當然這次也不例外。李鴻章聘英國專家金達為總工程司,李吉士、狄連德、穆和德為副總工程司。次年(1892年),中國第一條標準鐵路——唐胥鐵路修通古冶至灤州段,在往東修建由灤州到山海關的鐵路時,需要建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大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水漲流急。總工程司金達特請英國的橋梁專家喀克斯工程師擔任設計、承建。鐵橋建設剛開始,打樁築墩就失敗了。喀克斯請來日本工程師依然未過築墩關,最後去請德國專家出馬,由山東灣調來一批德國機器匠,使用先進的“空氣打樁法”,也未能成功。為了減低水勢,德國人炸掉了“獨石山”,改變灤河的流向,但仍然無法立樁。面對交工期限將近的窘況,英國總工程司金達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頭顱,授意喀克斯來找中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問策。

  當時詹天佑32歲,正在灤河以東的石門鎮擔任鐵路工程師。他同意擔當修建灤河鐵路大橋重任,通過實地考察、測量,全面分析研究了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找出了外國公司設計選址不當,山口處河窄水急無法打樁的失敗結症,以重新選址加大橋梁長度設計來解決無法打樁問題。在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復分析測算的基礎上,大膽將橋址由山口向南移,選擇河面開闊,水勢減緩處建橋墩,又調整了建橋設計施工方案。由於橋址南移,便於立柱打樁、運料行船施工。在組織施工過程中,詹天佑借用俄軍修建大連軍港時留下的特長紅松木,以中國的潛水員潛入河底,配以機器操作,利用松木排圓形,密不透水的特點,採用新方法——“壓氣沉箱法”進行橋墩的施工。詹天佑還就地取材,使用附近武山、榆山的“臺階石”、“樁子石”,並解決了黏合石料的黏合劑問題,減少了對英國洋灰的進口,節省了資金,爭取了建設時間,勝利完成了打樁任務。

  經過兩年施工,1894年灤州鐵路大橋順利通車。詹天佑修建了中國第一座鐵路大橋,解決了西洋、東洋三個國家的工程師面對水急無法打樁的重大難題。110多年過去了,這座久經風雨的大橋,雖然在1976年遭遇了唐山大地震的破壞,經修復後仍屹立在大河之上,十分雄偉壯觀,是唐山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任慶海 王興業)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中國修建最早的鐵路橋:灤河大橋 1 在冀東平原的昌黎與灤縣交界處的灤河,是華北的第二大河,發源於塞北壩上的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巴延圖古爾山北麓,經內蒙古高原和燕山,在樂亭縣與鄰縣昌黎的交界地帶流入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