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向家壩水電站淹沒區(四川)考古新發現研討會在宜賓舉行。“向家壩庫區考古是目前四川最大的考古發掘工程,相當於四川的三峽庫區考古。”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説,預計明年5月底考古發掘將完成。而叫化岩新石器時代遺址等的發現,將川南地區的歷史提早了3000年。
【探訪】
金沙江邊探方密布
10月26日,記者跟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前往屏山縣樓東鎮考古發掘現場探訪。
“現在我們正走在明代的馬路上。”指著腳下的石板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柱地遺址工地現場負責人李萬濤説,石柱地遺址從去年開始發掘,目前發掘面積已達1萬平方米。如今已能斷定,該遺址面積達10萬平方米,分佈有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遺存800多處。
李萬濤介紹,目前在石柱地遺址發現了商周遺址、漢代墓葬、明代墻體及房基等歷史遺跡,共出土各類器物2000多件。
在暫時存放出土文物的庫房,記者看到擺滿了已經修復好的部分器物。“這還不到出土文物的四分之一。”兩枚保存完好的巴蜀印章引起了專家的注意,“這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大約只有小指頭大的銅鍪,是全國目前發現的最小銅鍪。還有打磨細緻的雙肩石器,過去僅在青衣江畔發現過。
隨後,記者來到橋溝頭遺址。72個探方密布在臺地上,60多名四川大學師生正在進行考古發掘。“這裡發現了清代的梯田。”四川大學教師吳小平介紹,目前,考古人員已經提取了梯田的樣土,將進行植物浮選試驗,以測定清代時此處種植的農作物。
【論證】
川南歷史提早3000年
據悉,四川唯獨川南數萬平方公里一直沒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可此次在向家壩庫區,叫化岩新石器時代遺址、石柱地新石器時代遺存被一一發現。四川大學教授馬繼賢説,這讓川南地區的歷史提早了3000年,對建構四川新石器時代的譜係具有重要意義。
“經過三峽庫區考古,證實了峽江地區是成都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文化聯絡的樞紐,但從重慶到成都平原500公里範圍一直未發現相關遺存,叫化岩遺址和石柱地遺址的發現,恰恰填補這一空白。”李萬濤説,研究發現,距今4700年左右,叫化岩遺址主要受到重慶峽江地區的玉溪坪文化的影響。到距今4500年左右,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因素開始在叫化岩遺址大量出現,來自於重慶的文化因素有所減少。可推測寶墩文化史順岷江而下至宜賓,然後溯金沙江而上到此地。
專家們認為,向家壩庫區的系列考古發現,為研究金沙江流域和峽江地區、成都平原先秦時期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材料,為尋找夏商文化從峽江進入成都平原提供了重要線索。
此外,專家們還認為,向家壩庫區自古以來處於川滇交通要道上,這些遺址的發現,有助於揭開蜀人南遷之謎。
【疑惑】
隋唐時期沒人住在向家壩?
目前,向家壩庫區地下文物考古發掘已進入倒計時,但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李萬濤説,在已探明的文物點中,還有三處遺址、墓地無法開展考古發掘。比如,位於新安鎮新江村三組的平夷長官司衙門遺址,所在地有地面文物“平夷長官司衙門”需要進行搬遷後才能進行考古發掘;而位於錦屏鎮的王龍岩崖墓群在兩條公路之間,一旦進行發掘,就需要將兩條公路封閉。
專家們認為,即便是向家壩庫區已發掘的遺址、墓地中,還有不少情況未能摸清。四川大學教授宋治民説,像石柱地遺址,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秦漢時期和明清時期的遺跡,但從隋唐到宋代這麼長歷史時期卻未發現。是有遺跡沒有被考古人員發現?還是這麼長時期沒有人類活動?這些都需要科學論證。(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