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俄羅斯“牛媽” “擇校經”

在南京做外教的“牛媽”塔瑪莎一家的“圓桌會議”。 記者 吳俊 攝

塔瑪莎和幾個孩子在一起。 吳俊 攝

“牛媽”塔瑪莎。

  她是俄羅斯人,由於有一半韓國血統,長著一副“很中國”的臉龐,因此在中國當外教時還遭遇到不少誤會;她精通六國語言,在北大讀研時認識了德國籍的華裔老公並生出一個長得也很中國的小男孩;她是一個很強悍的母親,不僅要在中國培養自己的兒子,而且還把3個俄國籍的侄子侄女也帶到南京一起養育,現在這4個孩子在南京同一所小班化初中讀書;她是個“文字狂”,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她用英文、俄文和中文“三國文字”記了整整10本約20萬字的教子日記,並且還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擇校經”。昨天,記者在孩子們的學校——南京24中見到了塔瑪莎(Tamara)和她的4個孩子,一起分享這個“國際家庭”眼中的中國教育。

  她會六國語言的牛媽

  4個孩子一起“中國養”

  黑色的長髮,黃色的皮膚,一口流利的中文,與想象中金髮碧眼的外教不同,作為俄羅斯人的Tamara太中國的面孔著實讓記者吃了一驚。“我的爸爸是俄羅斯人,媽媽是韓國人。因為爸爸是軍人,從小我就跟著他全世界地跑。”來自俄羅斯奧倫堡州的Tamara笑稱自己是個“聯合國人”,曾在俄羅斯、新加坡、德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六個國家生活過,精通俄語、英語、德語、漢語、烏克蘭語、哈薩克斯坦語等六種語言,是語言學、英語雙碩士,後來又到北大學中文。

  “1989年6月,我第一次來到中國上海,當時我坐著‘黃包車’在上海轉了一天,發現這座城市很有文化。”以前都是從爸爸的口中和歷史書上了解中國,Tamara表示自己來到中國,感覺真的不一樣:“1997年再次來到上海,發現變化很大,以前拍的照片裏窄窄的小街都找不到了,中國好像一天一個變化。”當初為了學中文來到中國的Tamara沒想到有一天會留下來。1998年,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Tamara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德籍華人Kopper Chan(陳國兵),還生下了兒子陳偉。2000年,還在學校唸書的Tamara和丈夫決定把兩歲多的兒子送到幼兒園。“有了孩子就要什麼都為孩子考慮,中國安全的環境和歷史文化的積澱讓我覺得很適合孩子的成長,所以我們決定在中國定居。”Tamara説。

  讓人意外的是,Tamara要把中國式教育進行到底,還把三個原本生活在俄羅斯的侄子、侄女接到了南京,一起養育。據了解,這三個孩子來到中國後,也被迅速中國化,分別取名王驚虎、王熙龍和王秋月。

  兒子陳偉和舅舅家的三個兄弟姐妹一起長大,這讓他感到十分快樂。“小學時就是4個人住在一起,孩子很怕孤單,現在有兄弟姐妹陪他一起生活,他很開心呢。”據了解,因為要就近上學,Tamara特別在24中附近租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給孩子們住,而她每天要等孩子們學習完安頓入睡,她才回到江寧的家。“陳偉特別懂事,因為租的地方不夠住,他就把床讓給了其他人,每天自己打起了地鋪。”

  她總結出一套另類“擇校經”

  別人上奧數班,她讓兒子“練拉丁”

  孩子抄作業,她寫信告誡“別當小偷”

  “我的媽媽非常愛我們,但是她是個很嚴格、又很民主的人。她從小就告訴我們人要有底線,所以必須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陳偉説,“有一次,媽媽在看我作業的時候發現了抄的痕跡,她很生氣,我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媽媽讓我寫自省書,雖然我只寫了一兩百字,但是她回給我的信用中文寫了3頁之長。”陳偉告訴記者,媽媽在信中告誡自己,抄別人的作業其實就是在做小偷。“媽媽説,這就像饑餓的人去偷別人的飯吃,可是偷了一頓,下一頓還是得餓肚子,難道你要做一輩子的小偷嗎?從此我再也沒有抄過別人的作業。” 

  為兒子選擇小班化學校,注重快樂教學 

  在陳偉小學五年級時,和其他很多中國家長一樣,為了孩子念一所好學校,Tamara幾乎跑遍了南京所有初中。“因為陳偉小時候協調性不是很好,在很多中國孩子在拼命上‘奧數班’的時候,陳偉每週六都去上拉丁舞課。”Tamara告訴記者,小升初時因為兒子沒有“奧賽”證書,這讓孩子要進南京所謂的名校變得不易。“不過在這個問題上,我並不後悔。從心理學上來説,孩子從小學奧數會讓他以後看問題變得很複雜。如果孩子以後打算在奧數方面發展可以從小學習奧數,但是如果只是為了升學我不願意逼著孩子學。”

  Tamara告訴記者,她非常喜歡南京的“小班化學校”。“南京的名校一個班動輒四五十人,如果班級人數太多了,老師可能會顧不過來。當時來24中的時候,一個班就是30個孩子,而且學校更注重快樂教學。據老師介紹,陳偉的成績在班裏一直不錯,還經常在一些比賽中獲獎:ACT口語比賽二等獎、“希望之星”英語比賽一等獎等等。

  經常開圓桌會議,一起討論話題

  據了解,現在每個週末,Tamara的家裏都會聚集十七八個孩子,他們大多是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們圍在一起吃蛋糕,有的時候也一起學英語,Tamara會給他們輔導,但不是做試卷,是學著用英語寫故事,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Tamara經常在家中召開“圓桌會議”,有時候還會進行主題講座。“有一次,我們討論的主題是:中學生必須知道的學習與生活習慣。我們大家坐在圓桌邊,每一個人拿出這篇主題文章開始討論。孩子們告訴我哪些條件已經是他們生活中的習慣和規矩,哪些還沒有能堅持。”

  那天和孩子們談話後,Tamara坐下來寫教育日記。“這次我的感受是:雖然看見孩子還不完美,但如果每一個孩子能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每一個題,每一項作業,每一個細節,我相信他們能做好任何事。”據了解,從兒子上學開始,Tamara就已經養成了記教育日記的習慣,因為思維跳躍,所以在記錄時有時候會用俄語、有時候用英文,有時候也會用中文。目前這些日記已經記錄了10大本,大約有20萬字。

  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也在影響Tamara。“以前比起分數,我更關注孩子的家庭作業部分,字寫得好不好,作業做得認不認真,因為這都是孩子學習態度的問題。我覺得孩子小事做好了,在大事上也不會差到哪去。但是孩子如果每次考試分數都很低,那也説明有問題了。”Tamara説,除了開始看重分數,她也改變了以前的飲食習慣。“以前我總會帶著孩子在外面吃飯,但我發現很多中國家長更喜歡自己燒菜給孩子吃。除了衛生,在燒飯的過程中和孩子一起分享快樂更重要。所以我現在也會燒一手中國菜啦。”

  她是受歡迎的外教!

  不過曾因“中國面孔”被誤會“冒牌”

  除了學生家長,Tamara在24中還有另一個身份——“外教老師”。在去年一年的時間裏,每週三24中都有一堂學生們非常喜歡的——Tamara老師課堂。 “在我的課上,學生不是在學英語,而是在學講故事,我會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畫了圖案的作業紙,學生要先根據自己的想象涂上顏色,再用最近學的單詞看圖寫故事,一年下來,學生們把自己的作業做成了一本故事書。”Tamara説。

  南京24中的吳虹校長告訴記者,一次翻開學生們寫的“故事書”,她發現幾乎每個學生的成績都是“A”,不同的是旁邊加的“星星數”不一樣。“每次上完Tamara的英語課,學生們學英語的興趣都會大增。有好多學生説‘原來英語還可以這麼學’。”

  Tamara現在的工作就是在一些大學裏擔任外教。不過記者了解到,因為她的中國式面孔,Tamara剛來中國教書時還曾受到過質疑。“我長得太中國了,所以沒有人認為我是外國人,因為我的普通話説得不好,還有人甚至以為我是從大山裏出來的。”Tamara笑著説。不過,Tamara的魅力很快讓學生們迷上了英語。

  “擇校經”摘錄

  喂孩子一口飯,孩子能長大;教孩子思考,孩子能偉大。中學是每一個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和所有家長一樣,我希望我的孩子有很好的環境學習,很好的老師教育,很好的教育理念引導。我和每一個家長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長大以後做一個優秀的人才。我和每一個老師一樣,希望教出來的孩子能獨立地思考,長大以後能改變世界,解決社會問題。什麼樣子的孩子是一個成功的人?什麼樣子的學校是最好的學校?我給我的孩子想選擇最適合他的學校。我的選擇是24中。

  ●關鍵詞:學習

  一個高中的學生告訴我,她從幼兒園開始學奧數。上小學時,別的孩子彈琴,她做奧數題;她的表哥學畫畫,她做奧數題;她的同學上體育課,她做奧數題。因為奧數題,她媽媽天天批評她,因為奧數題,她幾乎天天哭。到了中學,她媽媽讓她上物理、化學和英語課。媽媽對她説,只要是她好好學習,在他們家她永遠是最重要的人物。她告訴我,她沒有朋友,同學也不喜歡她,因為她連自己的鞋帶都不會係。我把她的話也記在了我的日記裏。為什麼為了得到父母的愛這個孩子需要滿足那麼多的條件,犧牲那麼多的快樂?難道,學習就不能快樂嗎?我選擇的學校,必須要讓孩子有快樂的學習氛圍。

  ●關鍵詞:小班

  週末和我兒子上課的同學説:“我們班人真多,有些同學老師都不記得叫什麼名字。多數時間見不到老師因為老師忙改作業。因為人多所以不搞活動。”我的孩子享受了小班教育。孩子知道,在每一個老師心中,他很重要。

  ●關鍵詞:吃苦

  有一次上課時,一個來自啟東,現在在南京學醫的研究生對我説:“在我們家,上學很辛苦。上課很早,下課很遲。我們只有四五個小時睡覺的時間。我們的試卷不是一張一張算的而是按斤稱的。在我們家唯一的一條可以改變人生的路就是讀書。能走出來的人都是幸運的。”她的話我也記在了日記裏。選擇孩子的中學,我想過這個問題。家長常常心疼孩子吃苦,但是如果別人的孩子能吃苦,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可以?“孩子吃苦”不是死路也不是毒藥。學校教育就是要孩子能明白一個道理:當孩子辛苦,當父母其實更辛苦。——摘自Tamara的教育日記(實習生 徐丹 記者 王璟)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最受歡迎外教“牛媽” 20萬字3種語言寫教子日記 1 她是俄羅斯人,由於有一半韓國血統,長著一副“很中國”的臉龐,因此在中國當外教時還遭遇到不少誤會;她精通六國語言,在北大讀研時認識了德國籍的華裔老公並生出一個長得也很中國的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