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我省陸地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全長2292。4公里,佔全國海岸線總長度的12%,居全國第五位;島岸線長627公里,佔全國島岸線總長的5%。海域(大陸架)面積15萬平方公里,其中近海面積6。8萬平方公里。
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後,我省組織展開了水下文物調查工作——主要以走訪漁民為主,同時查閱各地地方誌等有關文獻,歷時45天,調查了沿海562個自然村鎮。
通過陸域調查以及之後對水下情況的進一步探摸,我省水下到底藏著哪些“寶貝”這一懸疑必將得出答案。
受條件所限,我省一直未能組織規模較大的水下考古工作。但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遼寧就已經嘗試了水下考古,在全國也屬於“先行者”。此次水下文物考古調查的啟動,將加快我省水下考古工作的步伐。
此次我省組織“三普”水下文物考古調查,蒐集到上百處水下文物遺存線索,對照相關史料發現,其中不乏甲午海戰、日俄海戰等著名戰役留下的沉船遺存。
我省水下文物考古調查有一大亮點:在內河河道裏也發現了一些埋藏文物的線索,由此我省水下文物考古從海洋又擴展到了內河。
引言:
談到考古,首先讓人想到的是在荒郊野外的探測和發掘,如墓葬和遺址等等,而往往忽略了另一塊考古的重要陣地——水下。
對於多數人來説,“水下考古”還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詞語,它有著很強的神秘感。究竟何謂水下考古?水下考古到底怎樣進行?
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此次普查規模之大、涵蓋範圍之廣前所未有,對象不僅包括陸地文物,而且也包括海域中的文物線索。
所謂水下考古,就是對海域中埋藏的文物進行科學的調查與發掘。我省處在祖國萬里海疆的最北端,是海洋大省,海岸線很長,在水下考古這一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那麼,我省水下考古進展狀況如何,獲得了哪些有價值的考古發現?記者跟蹤採訪數月,希望以下一組稿件能為讀者揭開水下考古的神秘面紗。
綏中成功確認一處古沉船位置
此次在綏中沿海組織的水下文物考古調查,自2010年8月24日起,至9月14日止,共計22天,參與隊員21人。對水下進行調查時使用了多波束聲納測深儀、旁側聲納和淺地層聲納,重點掃描了“三道崗一號”、“賀港劉大刀”、“三道崗二號”、“二河口”4處線索附近的海域,掃描總面積1450160平方米。之後,水下考古隊員還對每個疑點都進行了潛水調查,累積潛水時間700分鐘,確認了一處古代沉船的位置。
“賀港劉大刀”沉船尋而未得
明末,明軍在山海關一帶阻擊清軍入關,發生多次激戰,綏中縣申江魚港碼頭(當地稱賀家港)曾有戰船沉沒。
綏中漁民在此地最早發現水下文物遺存是在1994年,打撈上來了一批器物,有銅錢、鐵炮、鉛彈和鉛牌等;最近一次發現水下文物是在2008年,漁民在同一海域潛水撿拾海螺時,打撈出數十枚銅錢。
本次水下文物考古調查中,專業人員對早前出水的部分器物進行了整理和初步研究,根據銅錢上的紀年和鐵炮的造型特徵分析判斷,該沉船遺址應屬明代晚期。
發現沉船遺址的漁民介紹,當時水下有大量銹蝕的鐵炮和鉛彈,堆積1米多高。據此,水下考古隊推斷該沉船應為一艘軍火運輸船或戰船。
水下考古隊到達漁民所指認海域進行多波束聲納掃描,卻未發現線索,又進行潛水調查,累積時間6小時左右,搜索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仍然沒有收穫。
專家分析認為,這大致有兩種可能:一是水下文物已被打撈出水或被拖網拉到了較遠的位置,所以多波束聲納掃描不到;二是因為海岸線發生了變化,十幾年前,海邊建築物還很少,現在已經建起了大量的房屋,參照物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漁民指定的位置可能不準確。
“二河口”沉船遺存狀況較為樂觀
二河口村歸屬綏中縣塔山屯鎮管轄,村東500米就是渤海,北距葫蘆島市60公里。在此次水下文物考古調查中,有村民提供線索説,在二河口碼頭東南12海裏處,曾發現古代沉船。
2010年9月10日,水下考古隊員用淺地層聲納和旁側聲納對該疑點海域進行了掃描,後於物探圖像中篩選出1處疑點,即派出兩組潛水人員進行潛水調查。從掌握的情況可以確認,這是一處古代沉船遺址。
但這一次調查還不夠細緻,調查的區域也較為有限,暫未發現船上遺物,所以還無法確定沉船的規模、年代和性質等。
該處為泥沙底,比較有利於沉船的保存,且水深達28~32米,盜撈的難度較大,因此沉船的遺存狀況應該比較樂觀。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