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最近,泰國的洪災持續肆虐,看到新聞和電視裏頻頻出現的一幕幕洪澇場景,你是否又掛念起了自己所在的城市?

2011年,中國的大都市們紛紛被迫與內澇親密接觸。

  6月初,武漢連降暴雨,城中觀海,出門靠舟。

  6月23日,水漫京城。皇城處處積水潭,地鐵變身水簾洞。

  7月3日,成都亦遭滂沱,匆匆加入大中華水上遊樂園陣營。

  10月13日,廣州緊隨其後,暨南大學被淹成“威尼斯分校”。

  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淪為水城,城市下水道,這個被大都市光鮮外表掩藏于地下的問題,終於被擺上臺面,成為關注的焦點。

下水道,道在何方?

  近幾十年,中國城鎮化進程迅速,大片荒地被鋼筋水泥與柏油覆蓋,無疑加重了降水時對“城市良心”的考驗力度。

  在以往,雨水降下來會滲入土壤,只有當降水強度大於下滲時地表才會形成積水。而現在,城市裏多半的雨水被留在地表,形成地表徑流。在排水工程中,一定匯水面積內地表徑流與降水量之間的比值被稱為徑流系數。一般來説,公園和綠地的徑流系數在0.1~0.2之間,而對於城市建築密集區,徑流系數的數值則是0.6~0.85。顯而易見,同樣的雨水總量,建築物的密度越高,留在地表的積水量越大,城市排水系統也就要接受更大的考驗。

【大範圍的城市水泥地,無疑擋住了雨水向地下滲透的步伐。】

  而與此同時,城市中還存在一個“雨島效應”。與“熱島效應”類似,與周邊郊區相比,大城市的降水次數和降水量都有所增加。在暴雨來臨時,“雨島效應”會成為內澇的幫兇,進一步加大城市排水系統的負荷。

排水設施,遺留問題?

  下水道,其實是個日語舶來詞,“下水”表述其功能,“道”則描述了它的外形。有別於巴黎、倫敦、東京恢弘如宮殿的城市排水系統,中國多數地區的排水管一般在地下5米左右,管徑多在1米以內,實在當不起“下水道”這個稱呼。所以,給排水相關的工作人員更常用“污水管網”這個稱呼。那中國為何採用這種“地下管網式”的設計呢?這還得從建國初期説起。

  新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統始建於建國初期,彼時由於在經濟和技術上一窮二白,國內很多地方都是沿用“蘇聯老大哥”的理念和理論。與歐美和日本著眼于未來的“地下廊道式”方案不同,當時中國的設計更注重節約成本,旨在以最小的代價解決眼前的問題。而蘇聯的地理環境是地處高寒、降水量小,中國全盤複製他們“地下管網式”的排水設計,就遺留下諸多問題。

  【日本崎玉縣的“地下宮殿”排水系統,不但能解決密集的城市人口製造的污水排放,對付颱風洪澇也沒有問題。】

  國內的“地下管網式”排水系統口徑小,承載能力有限,很難應付如連降暴雨之類的突發狀況。北京市區就仍有很多地方使用合流制的排水方式——把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一股腦的丟給污水處理站。這種排水體制系統投入成本低,施工容易,但對於處理能力有限的污水站來説,大規模暴雨就是塊吞不下的硬骨頭了。而關閉泵站,量力而行的話,城市海景會會變得愈發浩瀚......而一些發達國家的排水系統多用分流制,雨水系統和污水系統並行,維護和管理方便,缺點就是施工麻煩且造價較高了。

標準規範,底線之下的底線?

  在一次又一次的“大雨傾城”中,常常會出現“多少年一遇”的概念,似乎是在為飽受詬病的城市排水系統喊冤。事實上,的確有一個名為“重現期”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長的統計期間內,等於或大於某暴雨強度的降雨出現一次的平均間隔時間,通俗點説,“多少年一遇”似乎也沒什麼太大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詳細分析,請看《“N年一遇”為何年年遇?》)

【排水網管重現期的設計,無疑是一本難念的經。】

  以北京為例,建國初期北京城的排水網管設計重現期為0.5年,碰上“半年一遇”的“大雨”時就會産生積水,所以北京每年泡上那麼幾次澡是很正常的,這完全在設計允許的範圍之內。現在,按照國家《室外排水設計規範》,重現期一般採用0.5~3年,重要幹道、重要地區或短期積水即能引起較嚴重後果的地區,一般採用3~5年。然而在實際建設中,先不説“重要”與“嚴重”的定義有多模糊,多數城市在設計規劃的時候都採用了規範允許的下限。因為高標準意味著高投入,高投入則會減少工程收入。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對於重現期只規定最低限,而非一個區間:紐約的排水重現期為10年,東京和巴黎是5年。

水淹三尺,非一處之過?

    城市內澇,其實還不只是某一方面的問題。

  比如在排水設計的計算方法上,國內就要落後發達國家一大截。計算雨水量、暴雨強度,用的都還是上上世紀的推理公式法,簡單卻誤差大,而國外的同行們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改用電腦建立模型測算。現在使用的一些計算公式裏,時常會出現一些“經驗系數”,看名字就能猜到,它的確定完全取決於計算者。正是這些微小偏差的累積,常常將結果引入到一個更大的誤差之中。

  而在排水管網的管理和養護上,國內幾乎所有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包括年久失修、阻塞、缺乏整體協調。道路兩邊的雨水箅子下被厚厚的垃圾堵滿——落葉、塑料包裝袋、煙頭、剩菜……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它的排水泄洪功能。同樣的,管道內部情況也不容樂觀。比如餐飲業密集區域,廚房排入下水道的油脂在下水道中變冷凝結,很容易黏在管壁上,導致排水管線的實際管徑越來越小,越來越容易堵塞。而“地下管網式”排水系統又不便疏通,使得問題積累愈發嚴重。

【雨水箅子被堵,是看得見的堵;排水管道的堵,就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了。】

  此外,我國的排水管道是分段修的,每個施工單位只負責其施工的一段,而城市的擴建和多次改造更讓這種混亂雪上加霜。設計、建造的過程,很少會去考慮其上下游及整體佈局,更難以跟上城市發展的整體步伐。

  排水網管的建設,是種“看不見的政績”,也很少有人會在內澇以外的時候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相較于電力、給水、通信之類“富裕”的公共事業,排水管道的養護管理部門就完全是個“賠錢的買賣”,只能依靠政府的資金支持。標準、設計和建設之外,城市排澇受阻還是無可避免地撞上經濟問題。

  在法國作家雨果的筆下,下水道被稱作是“城市的良心”。無論如何,一個真正的宜居城市,都不應該徒有光鮮的外表。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下水道,要讓城市更美好 1 最近,泰國的洪災持續肆虐,看到新聞和電視裏頻頻出現的一幕幕洪澇場景,你是否又掛念起了自己所在的城市?